

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pptx
- HSE类别:
- 文件大小:1.32MB
- HSE编号:
- HSE状态:
- 更新时间:2025-09-05
- 下载次数:次
汇报人:XXX2024-10-24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contents目录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背景 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总体思路 本次修订的内容 法律全文共四个部分01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背景当前社会面临的安全形势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不断发生,给社会带来巨大损失。自然灾害频发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以及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等,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恐怖袭击、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新的威胁。事故灾难时有发生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等公共卫生事件,对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影响。公共卫生事件威胁依然存在01020403社会安全面临新的挑战现有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01现有法律法规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还存在空白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02突发事件应对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协调不畅的问题较为突出。预防和应急准备不足03一些地方和部门在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准备方面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物资、装备和设施。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有待提高04应急处置和救援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不高,快速反应和协同作战能力有待加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形势变化,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需要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以适应新形势。解决现有问题的需要针对现有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需要通过修订来加以解决和完善。提高应对能力和水平的需要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有利于提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必要性国际经验与借鉴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世界各国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可以借鉴其先进做法和制度设计,提高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使其更加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和标准,有利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可以加强与世界各国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02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总体思路明确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坚持预防为主,平战结合;坚持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坚持科学应对,依法处置。立法目的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领导机构,明确各级领导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形成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组织体系明确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加强部门之间、条块之间、军地之间的协调联动,确保各项应对措施有效落实。职责分工完善组织体系和职责分工预防措施加强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制度,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全社会防范意识和能力。应急准备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和调用制度,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管理,提高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同时,加强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确保应急处置过程中的信息畅通。强化预防与应急准备措施应急处置突发事件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加强现场指挥和协调,确保各项处置措施有序进行。救援流程整合各类救援力量和资源,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确保救援人员及时到达现场并有效开展救援工作。同时,加强救援过程中的安全防护和医疗保障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优化应急处置与救援流程03本次修订的内容新增“恢复重建”条款明确了突发事件应对结束后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机制,包括受损设施的修复、生产生活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重建等。新增“应急准备”章节明确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应急准备工作要求,包括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资源的储备和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等。新增“监测预警”条款强化了突发事件的监测和预警机制,规定了相关信息的报告、通报和公布制度。新增章节及条款概述明确了政府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领导职责,以及相关部门在预防、监测、处置和救援等方面的具体职责。强化了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职责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完善了应急预案制度规定了政府应当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开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加强舆论引导,消除社会恐慌情绪。加强了信息公开和舆论引导重点修订内容解读01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明确规定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义务,如服从政府指挥、配合应急处置工作等。应急救援人员的权益保障规定了应急救援人员在执行任务时享有相应的权益保障,如获得必要的劳动保护和补偿等。法律责任对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设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处分、行政处罚和刑事责任等,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涉及主体权利义务变化02 03 04法律全文共四个部分立法目的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适用范围本法的适用范围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基本原则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总则部分预防与应急准备部分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包括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衔接性,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应急演练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监测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种类和特点,建立健全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监测网络,划分监测区域,确定监测点,明确监测项目,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人员,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测。监测制度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制度,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预警制度监测与预警部分应急处置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救援措施突发事件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包括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立即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措施等。应急处置与救援部分THANKS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
最新《危险化学品目录(2022调整版)》pdf 2025-09-05
-
GB 55023-2022施工脚手架通用规范pdf 2025-09-05
-
GB 50160-2008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2018年版)pdf 2025-09-05
-
GB 50251-2015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pdf 2025-09-05
-
化工(危险化学品)企业五懂五会五能应知应会手册pdf 2025-09-05
-
GB 50016-2014(2018年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清版)pdf 2025-09-05
-
安全吹哨人管理制度docx 2025-09-05
-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GB_T 33000-2016pdf 2025-09-05
-
GB 9448-1999 焊接与切割安全doc 2025-09-05
-
GB-T 6441-1986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pdf 202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