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工作解析 (1)pptx
- HSE类别:
- 文件大小:8.70MB
- HSE编号:
- HSE状态:
- 更新时间:2025-09-05
- 下载次数:次
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工作解析关心你的关切2025.01.19目录Content总体要求01普惠信贷尽职免责的概念与适用对象1.概念解释 普惠信贷尽职免责是指在普惠信贷业务出现风险后,通过相关工作流程,认定相关人员尽职履行职责的,免除其全部或部分责任,包括内部考核扣减分、行政处分、经济处罚等责任。 2.适用对象 普惠信贷尽职免责适用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信贷业务各个环节中承担管理职责和直接办理业务的相关人员,包括分管普惠信贷业务的机构负责人、管理部门及经办分支机构负责人、普惠信贷业务管理人员、普惠信贷业务经办人员等。 3.贷款类型 本通知适用于单户授信一千万元及以下的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和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以及单户授信五百万元及以下的农户经营性贷款。小型微型企业、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其他表内外经营性授信业务可参照执行。工作原则与责任认定标准1.工作原则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按照鼓励担当、尽职免责、失职追责问责的原则,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普惠信贷服务政策,开展尽职免责工作。在落实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制度时,应避免只追求程序及形式合规,应注重人员履职实质,强化风险管控能力建设。 2.责任认定标准 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尽职免责工作,应当以普惠信贷业务办理时的法律法规、监管规定,以及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制度等作为尽职认定的主要标准。 3.合理确定不良容忍度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落实普惠信贷不良容忍度监管政策的基础上,可根据自身风险偏好、风险管理水平和各地经济金融环境,对不同地区的分支机构设置差异化的普惠信贷不良容忍度目标。免责情形与追责问责要求02免责情形与追责问责要求:应免责情形1.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 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直接导致形成不良,且相关人员在风险发生后及时揭示风险并采取措施。 2.信贷资产本金已还清 信贷资产本金已还清、仅因少量欠息形成不良的,如相关人员无舞弊欺诈、违规违纪行为,并已按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关管理制度积极采取追索措施。 3.移交的存量信贷业务 因工作调整等移交的存量信贷业务,移交前风险已暴露的,后续接管人员在风险化解及业务管理过程中无违规失职行为;移交前风险未暴露的,后续接管人员及时发现风险并采取有效风险控制措施。 4.参与集体决策 参与集体决策的相关人员明确提出有合法依据的不同意见,经事实证明该意见正确,且该项决策与信贷业务风险存在直接关系。 5.明确反对意见 在档案或流程中有书面记录,或有其他可采信的证据表明相关人员对不符合当时有关法律法规、监管规定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管理制度的业务曾明确提出反对意见,或对信贷资产风险有明确警示意见,但经决策后业务仍予办理且形成不良。 6.标准化授信审批的贷款 对于标准化授信审批的贷款,相关人员按照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规定的标准化操作要求完成相关操作。 7.法律法规明确的其他情形 有关法律法规、监管规定明确的其他应免责情形。可减责、免责情形1.自查自纠及时发现问题 自查自纠及时发现问题,积极采取补救措施,有效避免或减少损失。 2.不良率未超过容忍度目标 经办贷款的不良率未超过所在经营单位不良容忍度目标。 3.存在轻微过失 仅存在非主观恶意的轻微过失,未造成较大损失。 4.法律法规明确的其他情形 有关法律法规、监管规定明确的其他可减责、免责情形。免责情形与追责问责要求:不得免责情形1.弄虚作假 弄虚作假,与借款人、中介等内外勾结,包装伪造材料、隐瞒真实情况骗取授信。 2.知晓借款人问题仍办理贷款 明知借款人存在无实际经营、借款用途违规等重大问题,仍办理贷款。 3.重大失误未及时发现风险 在信贷业务中存在重大失误,未及时发现影响借款人还款能力的重大风险因素。 4.授信过程中索取经济利益 在授信过程中向借款人索取或接受借款人经济利益。 5.主观恶意损害利益 存在主观恶意损害银行业金融机构或借款人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 6.故意隐瞒事实或提供虚假信息 接受尽职评议时,故意隐瞒事实或提供虚假信息。 7.法律法规明确的其他情形 有关法律法规、监管规定明确的其他不得免责情形。特定情形下的免责与追责问责要求1.风险状况未超容忍度目标 普惠信贷业务风险状况未超过所在经营单位不良容忍度目标的,在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监管规定的前提下,原则上对普惠信贷业务管理部门和经办机构负责人及管理人员不追究领导或管理责任。 2.上级管理人员或负责人责任 上级管理人员或所在机构负责人指使、教唆或命令经办人员故意隐瞒事实或违规办理普惠信贷业务的,应承担全部或主要责任,予以严肃追责问责。经办人员明确提出异议的,可酌情对其免责或减责。规范尽职免责工作机制和流程03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开展风险责任认定工作的各级机构成立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工作领导小组,或指定现有的相关工作委员会承担领导小组职责,统筹负责尽职免责工作,定期听取尽职免责工作汇报。成立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应根据业务管理权限,指定具体部门牵头成立尽职评议工作组,负责尽职调查、评议等工作。领导小组或其授权的具体部门负责责任认定工作。指定具体部门牵头成立尽职评议工作组开展尽职免责工作,应严格落实回避要求,确保结果客观公正。严格落实回避要求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规范尽职免责工作机制和流程:规范工作流程调查、评议、责任认定、申诉等环节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工作流程主要包括调查、评议、责任认定、申诉等环节。不得以检查结论替代尽职免责工作流程普惠信贷业务发生风险后,对相关人员的追责问责,应当经过尽职免责工作流程,在完成全部流程前不得提前对被评议人追责问责,不得以合规检查、信贷检查、专项检查等检查结论替代尽职免责工作流程。执行尽职免责后的责任认定执行尽职免责后,如有证据证明相关人员存在故意隐瞒行为或不得免责情形的,应当对其追加责任认定。规范尽职免责工作机制和流程:严格调查程序尽职免责调查应调阅、审核相关业务资料,并开展必要的谈话、核实。调阅、审核相关业务资料调查结束后,应制作事实认证材料,送被评议人签字确认。被评议人不予签字确认且未在规定期限内提出书面异议的,尽职评议工作组应注明原因和送达时间,并作出书面说明。制作事实认证材料被评议人在规定期限内提出书面异议的,尽职评议工作组应对其意见及证明材料进行审核;不予采纳的,应作出书面说明。审核书面异议规范尽职免责工作机制和流程:完善评议程序1.形成尽职评议报告 尽职评议工作组应当形成相应的尽职评议报告,作出被评议人是否尽职的评议结论。 2.评议结论分类 评议结论可分为尽职、基本尽职、不尽职等三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依据自身实际,进一步细分评议结论类别。 3.批量出具尽职评议报告 对于贷款金额较小、责任划分清楚的信贷业务,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批量出具尽职评议报告。规范责任认定程序1.参考材料 责任认定应以事实认证材料、书面说明材料和尽职评议结论为参考。 2.免除责任 认定为尽职的,应免除责任;认定为基本尽职的,可视情况减责、免责;认定为不尽职的,应启动责任追究程序。 3.内部公示与告知 责任认定结果应在内部公示,并以书面形式告知被评议人及其所在部门。规范尽职免责工作机制和流程:明确申诉程序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认真做好申诉工作,并在规定期限内核实,不得因被评议人申诉而加重其责任认定结果。核实申诉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明确的申诉渠道,责任认定结果下达后,被评议人对认定结果不服的,可在规定期限内提出书面申诉。建立申诉渠道1.确定工作时限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结合实际确定尽职免责工作时限,及时启动尽职免责工作。 2.完成工作时限 尽职免责工作启动后,原则上应在一年内完成。对于不可抗力等因素直接导致不良的业务、贷款金额较小的业务,应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压缩时间。提高尽职免责效率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对普惠信贷业务及尽职免责工作文档加强管理,客观、全面记录调查、评议、责任认定、申诉过程和结果。管理文档并将相关材料存档。存档材料规范尽职免责工作机制和流程:加强档案管理抓好细化落实和监管督导04抓好细化落实和监管督导:完善内部制度1.结合自身实际完善制度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按照本通知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完善内部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制度,统筹考虑履职过程、履职结果和损失程度等因素。 2.明确尽职认定标准 明确普惠信贷业务不同岗位、不同类型产品的尽职认定标准,细化免责情形,提升可操作性。 3.衔接风险责任认定制度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完善内部风险责任认定制度,与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工作做好衔接。抓好细化落实和监管督导:强化政策落实1.开展效果评价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定期开展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工作效果评价,每年在内部通报尽职免责工作总体情况和典型免责事例,培育尽职免责文化氛围。 2.报告尽职免责工作开展情况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向监管部门定期报送的普惠信贷报告中体现尽职免责工作开展情况。 3.加强引导和督促 各级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工作的引导和督促。THANK YOU关心你的关切2025.01.19
-
最新《危险化学品目录(2022调整版)》pdf 2025-09-05
-
GB 55023-2022施工脚手架通用规范pdf 2025-09-05
-
GB 50160-2008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2018年版)pdf 2025-09-05
-
GB 50251-2015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pdf 2025-09-05
-
化工(危险化学品)企业五懂五会五能应知应会手册pdf 2025-09-05
-
GB 50016-2014(2018年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清版)pdf 2025-09-05
-
安全吹哨人管理制度docx 2025-09-05
-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GB_T 33000-2016pdf 2025-09-05
-
GB 9448-1999 焊接与切割安全doc 2025-09-05
-
GB-T 6441-1986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pdf 202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