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水堆核动力厂应急行动水平制定pptx
- HSE类别:
- 文件大小:6.94MB
- HSE编号:
- HSE状态:
- 更新时间:2025-11-21
- 下载次数:次
压水堆核动力厂应急行动水平制定CONTENTS01引言02基本概念与要求03初始条件与应急行动水平04制定应急行动水平的基本要求05初始条件矩阵的构建06应急行动水平示例分析CONTENTS07与其他安全措施的协同08监管与审查09总结与展望引言章节副标题01制定目的应急行动水平(EAL)是核动力厂启动应急与评判应急状态等级的重要依据。营运单位需依据核动力厂的设计与厂址特征,确定用于应急状态分级的初始条件(IC)及其相应的应急行动水平。应急行动水平的重要性01本文件为压水堆核动力厂营运单位应急行动水平的制定及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应急行动水平的审查和监督提供指导。文件的指导作用02压水堆核动力厂营运单位应根据本文件制定符合其特点的应急行动水平。若核动力厂特征与文件示例不兼容,需确定可替代的 IC 或 EAL。营运单位的要求03适用范围文件描述了压水堆核动力厂营运单位应急行动水平制定的通用方法,主要包括制定应急行动水平的基本要求、初始条件矩阵、应急行动水平示例。通用方法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压水堆核动力厂营运单位应急行动水平的制定,其他核设施应急行动水平的制定可参照执行。适用对象基本概念与要求章节副标题02应急状态等级应急状态分级是依据核动力厂偏离正常运行工况的事件或事故的潜在或实际影响、后果,将应急状态划分成不同等级。应急状态分级概念核动力厂安全水平有实际或潜在的大幅降低,但事件后果局限于厂房或厂区局部区域,不会威胁场外。厂房应急特征出现可能危及核动力厂安全的特定工况或事件,核动力厂安全水平处于不确定状态或可能明显降低。应急待命特征核动力厂工程安全设施可能严重失效,安全水平重大降低,事故后果扩大到整个场区,场区边界外放射性照射水平不超紧急防护行动干预水平,早期判断场外无需防护措施。场区应急特征发生或可能发生放射性物质大量释放,事故后果超越场区边界,导致场外放射性照射水平超过紧急防护行动干预水平,需采取场外防护措施。场外应急特征初始条件和应急行动水平初始条件是预先确定的,能触发核动力厂进入某种应急状态的工况或事件,其严重性或后果要与应急状态等级相符。初始条件定义应急行动水平是为某一初始条件预先确定的、核动力厂特定的、可观测的阈值,满足或超过该阈值时,核动力厂进入相应应急状态等级。应急行动水平定义可表示为连续的、可测量的变量(如 一回路水位)、事件(如地震)或一道或多道裂变产物屏障的状态(如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屏障丧失)。初始条件表示形式可以是仪表读数、设备状态指示、可测量参数(场内或场外)、可观察的事件、分析结果、特定操作规程的入口或其他导致进入特定应急状态等级的情况。应急行动水平表示形式初始条件和应急行动水平应当明确且易于操作。操作要求IC和EAL的识别类将初始条件及应急行动水平按照一定方式分为若干识别类,识别类应覆盖所有应急行动水平。分类方式针对非计划和不可控的放射性物质释放以及辐射水平异常情况。辐射水平/流出物放射性异常类(A类)与裂变产物屏障的状态相关。裂变产物屏障类(F类)涉及影响核动力厂安全的各类危害和其他事件。影响核动力厂安全的危害和其他事件类(H类)01020304IC和EAL的识别类指在热态运行模式下出现的系统故障情况。热态下的系统故障类(S类)对应冷态运行模式下的系统故障。冷态下的系统故障类(C类)仅适用于场内有独立乏燃料贮存设施的核动力厂。独立乏燃料贮存设施类(E类)IC和EAL的适用条件营运单位需将机组技术规格书中的标准运行模式纳入应急状态分级,适用条件中使用的运行模式应与技术规格书规定一致。纳入标准运行模式营运单位应给出核动力厂每个运行模式下适用的识别类,每个识别类的IC和EAL适用于指定运行模式。各运行模式适用识别类核动力厂营运单位制定应急行动水平时,IC和EAL的适用条件随核动力厂运行模式而变。如一些基于征兆的IC和EAL在不同运行模式下评估方式不同。随运行模式变化不同压水堆堆型运行模式通常分为热态(反应堆功率运行、启动、热备用、热停堆)和冷态(冷停堆、换料、卸料),IC和EAL的适用条件应全面覆盖。覆盖所有运行模式应急行动水平制定的核动力厂特定信息核动力厂营运单位应根据核动力厂的厂址条件、设计、运行等特征,确定应急状态分级的初始条件及其相应的应急行动水平。依据核动力厂特征确定应在核动力厂的特定操作规程中设置可视提示,提醒用户参考应急状态分级程序,如在RCS泄漏异常操作规程开头设置提示。操作规程设置提示包括安全功能设计、监测系统仪表和设备的配置特征、技术规格书、特定操作规程、严重事故分析(如概率安全分析)中得到的相关信息等。影响制定的设计特征虽不推荐将IC和EAL精准严格结合到操作规程中,但要保持操作规程中的操作诊断和应急状态等级评估的良好一致性,如裂变产物屏障阈值可从操作规程提取。与操作规程的一致性应急行动水平中仪表的设定值应是对所描述事件或工况最具操作意义的值,并确保在仪器有效测量范围内。仪表设定值要求应急状态的分级将工况或事件与EAL比较,确定是否达到或超过EAL,评估要与相关运行模式适用性一致,达到则宣布进入相应应急状态等级。分级方法01对于有规定时长的IC和EAL,判定超过或可能超过规定时间后立即宣布,若监测到放射性释放且开始时间未知,假定已超过规定释放持续时间。规定时长的判定02计划内工作活动导致预期事件或状态达到或超过EAL,且在运行许可证规定限制范围内,无需进入应急状态。计划内工作活动处理03IC适用运行模式是事件或条件发生时及机组或操作员响应前的模式,应急状态分级基于触发时的运行模式,新工况按新发生时的运行模式评估。运行模式变化时的分级依据04应急状态的分级对于进展迅速或复杂事件,风险扩大时需升级,如短时间内应急状态等级可能变化、潜在辐射影响或超设计范围程度明显高于当前最高应急状态等情况。应急状态等级升级01达到最高IC和EAL的工况或事件不存在且满足应急终止条件,应急状态终止;因仪表或征兆判断有误导致评判过高,核实后可降级。应急状态等级终止和降级02识别所有达到或超过的EAL,应急状态等级为最高等级;相同等级多个EAL一般状态不变,非共因事件或威胁增大时综合判断是否升级。多重事件和工况分级03瞬态工况15分钟内分析判断,满足一定条件可不进入应急状态,受损无法恢复则进入,已结束的瞬态事件不再分级,可控工况不据此进入应急状态。瞬态工况分级04初始条件与应急行动水平章节副标题03概述初始条件矩阵用于描述初始条件和核动力厂应急状态的对应关系,能给出可能触发核动力厂应急状态的初始条件,可快速判断是否需要进入应急状态以及确定应急状态的等级,是应急行动水平制定的基本框架。初始条件矩阵的作用1在初始条件矩阵中,通常按应急状态等级递增或递减的顺序,说明各种识别类中每一个初始条件与应急状态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对应关系的说明方式2初始条件矩阵会明确初始条件与应急状态等级对应关系的适用条件,以确保在不同情况下准确判断应急状态。对应关系的适用条件3A类初始条件与应急行动水平A类初始条件和应急行动水平针对的是非计划和不可控的放射性物质的释放以及辐射水平的异常情况,适用于所有运行模式。针对情况1A类的分级主要依据辐射监测仪表的读数和环境放射性后果评价结果。若采取措施隔离排放路径,阻止排放,相关仪表读数不再用于分级。分级依据2表1给出了A类初始条件矩阵,压水堆核动力厂营运单位可在此基础上确定适用于本核动力厂的初始条件和应急行动水平。A类初始条件主要包括非计划的流出物放射性异常、辐照过的燃料事件和区域辐射水平异常等事件类别。初始条件矩阵的应用3制定应急行动水平的基本要求章节副标题04准确性要求应急行动水平的制定需精准反映压水堆核动力厂的实际状况,如依据核动力厂的厂址条件、设计、运行等特征来确定初始条件及其相应的应急行动水平。阈值的设定要能精确判断应急状态,例如在进行应急状态分级时,将工况或事件与 EAL 比较,确保达到或超过 EAL 时能准确判定进入相应应急状态等级。反映实际情况精准判断应急状态可操作性要求能作为相关人员快速做出应急决策的依据,例如在面对可能触发应急行动水平的瞬态工况时,可在 15 分钟内依据其给出应急状态等级的判断。快速决策依据应急行动水平应设计得便于相关人员操作和执行,像初始条件和应急行动水平应明确且易于操作,相关人员可依据其快速开展应急工作。易于操作执行全面性要求覆盖运行模式应急行动水平要全面覆盖压水堆核动力厂的各种运行模式,如反应堆功率运行、启动、热备用、热停堆、冷停堆、换料、卸料等模式。0102涵盖可能工况需涵盖核动力厂可能出现的各种工况,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有对应的应急行动水平,避免出现应急状态判断的遗漏。初始条件矩阵的构建章节副标题05矩阵的结构矩阵明确给出各种识别类中每一个初始条件与应急状态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这种对应关系的适用条件,方便快速判断应急状态。对应关系呈现矩阵会将初始条件按照识别类进行排列,如辐射水平/流出物放射性异常类(A 类)、裂变产物屏障类(F 类)等,便于对应不同类型的工况或事件。识别类排列初始条件矩阵通常按应急状态等级递增或递减的顺序排列初始条件,如应急待命(U)、厂房应急(A)、场区应急(S)和场外应急(G),清晰展示各等级对应的初始条件。应急状态等级排列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构建矩阵所需数据主要来源于核动力厂的设计资料,如安全功能设计、监测系统仪表配置等;还有运行数据,包括机组的各种参数记录等。数据来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按照不同的识别类和应急状态等级进行归类,使数据更有条理,便于后续分析。数据整理运用专业的分析方法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初始条件与应急状态等级之间的准确对应关系,为矩阵的构建提供可靠依据。数据分析矩阵的验证与更新01对初始条件矩阵进行验证十分重要,它能确保矩阵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证在实际应急情况中能正确判断应急状态等级。02验证方法可包括模拟演练、与实际运行情况对比等。验证频率应定期进行,如每年或每两年一次,以保证矩阵持续有效。03当核动力厂的设计、运行等方面发生变化时,如安全系统升级、运行模式调整等,应及时更新矩阵,确保其与实际情况相符。验证的重要性验证方法和频率矩阵更新要求应急行动水平示例分析章节副标题06典型示例展示A 类(辐射水平/流出物放射性异常类)阈值 对于非计划的流出物放射性异常,当流出物中某放射性核素浓度超过特定数值,如碘 -131 浓度超过 10⁴ Bq/m³ 时,可能触发应急待命状态;若浓度进一步升高至 10⁵ Bq/m³ ,则可能触发厂房应急状态。 F 类(裂变产物屏障类)阈值 以反应堆冷却剂系统(RCS)屏障丧失为例,当 RCS 压力下降至低于正常运行压力的 80% 时,可能触发应急待命;若压力降至 50% 以下,可能触发场区应急。 H 类(影响核动力厂安全的危害和其他事件类)阈值 如发生地震,当地震震级达到 5 级时,可能触发应急待命;震级达到 6 级及以上时,可能触发厂房应急。 S 类(热态下的系统故障类)阈值 在热态运行模式下,一回路水位低于正常水位的 90% 时,可能触发应急待命;低于 80% 时,可能触发厂房应急。 C 类(冷态下的系统故障类)阈值 冷态运行模式中,某关键冷却系统的流量低于正常流量的 70% 时,可能触发应急待命;低于 50% 时,可能触发厂房应急。对于场内有独立乏燃料贮存设施的核动力厂,当贮存设施内辐射剂量率超过 100 μSv/h 时,可能触发应急待命;超过 500 μSv/h 时,可能触发厂房应急。典型示例展示E 类(独立乏燃料贮存设施类)阈值示例的应用与调整营运单位需考虑核动力厂的特定因素,如监测系统的精度、安全功能设计的差异等,对示例中的阈值进行调整。若监测系统精度较高,可适当降低某些阈值以提高应急响应的及时性。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阈值随着核动力厂的运行和技术的发展,营运单位应持续评估应急行动水平的有效性。当核动力厂进行改造、设备更新或运行模式改变时,及时对应急行动水平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新的情况。持续评估与动态调整营运单位首先应全面研究导则中给出的各类应急行动水平示例,结合自身核动力厂的设计特征、厂址条件和运行模式,初步筛选出可能适用的初始条件和阈值。例如,若核动力厂所在地区地震活动频繁,可重点参考 H 类中地震相关的示例。参考示例制定应急行动水平调整后的应急行动水平需进行验证,可通过模拟事故场景、概率安全分析等方法,确保调整后的应急行动水平至少具有与导则示例相同的安全水平。例如,模拟不同工况下的事故,检验调整后的阈值能否准确触发相应的应急状态。验证调整后的应急行动水平与其他安全措施的协同章节副标题07与安全系统的协同核动力厂安全系统的各类监测数据,如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压力、温度等,为应急行动水平的评估提供基础。当这些数据达到或超过应急行动水平设定的阈值时,可判断进入相应应急状态。例如,一回路水位低于设定值,可能触发应急待命状态。数据支持判断安全系统实时将监测数据反馈给应急指挥中心,使工作人员能及时掌握核动力厂的运行状态。一旦数据异常,可迅速依据应急行动水平进行应急状态判断,采取相应措施。实时反馈机制当应急行动水平被触发,安全系统会自动启动相应的联动机制。如触发厂房应急时,安全系统会自动启动相关的冷却、隔离等措施,保障核动力厂的安全。系统联动响应与应急预案的协同应急行动水平是启动应急预案的重要依据。当达到或超过相应的应急行动水平时,立即启动对应的应急预案。例如,达到场区应急行动水平,迅速启动场区应急预案。预案启动依据01应急行动水平与应急预案在流程上实现无缝衔接。从应急状态判断到预案启动,各个环节紧密相连,确保在应急状态下能够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响应工作。无缝衔接流程02通过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应急行动水平与应急预案的协同效果。根据演练结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优化,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可靠性。定期演练优化03监管与审查章节副标题08监管部门的职责为营运单位应急行动水平的制定提供指导,帮助其确定合适的初始条件和应急行动水平,提升应急响应能力。指导作用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应急行动水平进行审查,确保营运单位制定的应急行动水平符合相关导则要求,能准确反映核动力厂的设计与厂址特征。审查职责对营运单位应急行动水平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保证其在实际应急状态分级中有效应用,保障核动力厂的安全运行。监督职责审查的内容与方法审查内容 - 准确性审查应急行动水平是否准确反映核动力厂的实际情况,包括初始条件与应急状态等级的对应关系是否合理,阈值设定是否精准。0102审查内容 - 可操作性评估应急行动水平是否易于操作,如相关仪表读数、设备状态指示等是否清晰明确,能否在实际应急中快速判断。03审查方法监管部门可能采用文件审查、现场检查、模拟演练评估等方法,全面审查应急行动水平的制定和实施情况。持续监督的重要性核动力厂的运行状况和外部环境可能发生变化,持续监督能保证应急行动水平始终适应新情况,维持核动力厂的安全水平。确保安全水平通过持续监督,可及时发现应急行动水平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阈值不合理、操作流程不畅等,并及时解决。及时发现问题持续监督有助于推动营运单位不断完善应急行动水平,提高应急响应能力,更好地应对各类核事故。提升应急能力总结与展望章节副标题09总结应急行动水平制定的要点需明确应急状态等级,如应急待命、厂房应急、场区应急和场外应急;确定初始条件和应急行动水平,将其合理分类,考虑适用条件随运行模式变化;结合核动力厂特定信息制定,确保操作诊断与应急状态等级评估一致。遵循基本概念与要求合理制定应急行动水平能及时准确判断应急状态,为应急响应提供依据,对保障压水堆核动力厂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可有效降低核事故风险及其影响。保障核动力厂安全运行应急行动水平是核动力厂启动应急与评判应急状态等级的重要依据。本文件为压水堆核动力厂营运单位应急行动水平的制定及审查监督提供指导,适用于压水堆核动力厂,其他核设施可参照执行。明确目的与范围初始条件矩阵是应急行动水平制定的基本框架,描述初始条件和应急状态的对应关系。如A类初始条件针对放射性物质释放和辐射水平异常,依据辐射监测仪表读数和环境放射性后果评价结果分级。重视初始条件与矩阵谢谢Thank you
-
最新《危险化学品目录(2022调整版)》pdf 2025-11-21
-
GB 55023-2022施工脚手架通用规范pdf 2025-11-21
-
GB 50160-2008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标准》(2018年版)pdf 2025-11-21
-
GB 50251-2015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pdf 2025-11-21
-
化工(危险化学品)企业五懂五会五能应知应会手册pdf 2025-11-21
-
GB 50016-2014(2018年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清版)pdf 2025-11-21
-
安全吹哨人管理制度docx 2025-11-21
-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GB_T 33000-2016pdf 2025-11-21
-
GB 9448-1999 焊接与切割安全doc 2025-11-21
-
GB-T 6441-1986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pdf 2025-1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