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莱斯大学汪淏田教授团队 Nat. Catal.: 实际反应条件下CO₂和CO电还原中多碳产物的不同分布

莱斯大学汪淏田教授团队 Nat. Catal.: 实际反应条件下CO₂和CO电还原中多碳产物的不同分布

时间:2023-12-26 来源: 浏览:

莱斯大学汪淏田教授团队 Nat. Catal.: 实际反应条件下CO₂和CO电还原中多碳产物的不同分布

研之成理 化学与材料科学
化学与材料科学

Chem-MSE

聚集海内外化学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最新科学前沿动态,与相关机构共同合作,发布实用科研成果,结合政策、资本、商业模式、市场和需求、价值评估等诸要素,构建其科技产业化协同创新平台,服务国家管理机构、科研工作者、企业决策层。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在实际电流密度条件下,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电还原过程中的产物选择性差异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现象,但相关研究仍然较少。
近日, 美国莱斯大学汪淏田 Haotian Wang) 教授Thomas P. Senftle教授团队 研究工作以“ Different distributions of multi-carbon products in CO and CO electroreduction under practical reaction conditions ”为题发表在  Nature Catalysis 上。
本工作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了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电催化还原有关的数据,以明确多碳产物形成的差异。论文提出,微环境和碳酸盐/碳酸氢根离子的形成导致的局部 pH 值变化是电化学性能差异背后最可行的原因。与 CO 相比,研究电解 CO 2  过程中的原位微环境将加深对不同反应途径的机理理解,进而指导催化剂设计和器件工程。
图1. CO (2) RR 的不同反应设计途径和 MEA 装置示意图
由于 CO* 是 CO 2 RR 转化为多碳产物的关键反应中间体,为了优化整体能效,研究人员建议将一步法 CO 2  转化为 C 2+  的反应解耦为两个独立的步骤:CO 2  到 CO 和 CO 到 C 2+  产物(图1a)。与直接一步法转化 CO 2  相比,这种级联反应设计具有诱人的优势。首先,与 CO 2 RR 相比,电化学 CO 还原反应(CORR)更容易发生 C-C 偶联反应,在相对较低的还原过电位下可获得较高的 C 2+  产物选择性。其次,CORR 可以在高碱性条件下运行,不会像 CO 2 RR 那样出现二氧化碳吸收或交叉问题。第三,使用一氧化碳选择性催化剂(如银、金和镍单原子催化剂),在室温条件下,从 CO 2 RR 到 CO 的步骤可以在膜电极组装(MEA)装置中产生具有商业价值的选择性、活性和稳定性(图1a)。
在二氧化碳还原(CO 2 RR)电解过程中,碳酸氢盐的形成及其在催化剂/电解质界面上的传递最近被认为是CO 2 RR工业化的主要障碍之一。研究表明:CORR 和 CO 2 RR 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微环境差异,这主要归因于碳酸盐/碳酸氢盐阴离子的形成。图1b c 展示了电还原过程中铜催化剂上的催化剂/电解质界面,并阐明了 CO 2 RR 和 CORR 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微环境。在 pH 值为中性或碱性的电解质中进行水性 CO 2 RR 和 CORR 时,催化剂/电解质界面 pH 值会因产生氢氧根离子 (OH - ) 而升高,尤其是在高电流密度条件下。                 
图2. 醋酸盐形成与文献中其他 C 2+  产物的比率
如图2 所示,本工作绘制了不同研究中乙酸盐与其他 C 2+  产物的归一化比率(不考虑任何 C 1  产物或氢气)。这一归一化比率有助于直接比较不同研究中 C 2+  产物的分布。为了对不同参考文献中的这些性能进行更全面、更切合工业实际的比较,图 2a 和 b 中,超出电流密度阈值(>100 mA cm -2 )的代表性选择性数据与其他数据点区分开来。( 备注:1)研究人员必须谨慎使用这些比率数据,因为这些值并不包含对每种产物的绝对活性的任何信息。2)在选择图 2a,b 中的数据和参考文献时不考虑不同的电解质和气体扩散电极电解槽所带来的差异。3)数据点的选择包括每项研究中比例最低和最高的点。)
图中使用了两个不同的参数来计算醋酸盐与其他 C 2+  产物的比率:FE(图2a)和生成的产物摩尔数(图2b)。尽管这些电化学研究使用了不同的电解质(KHCO 3 、KOH 和 KCl)和装置设置(MEA、流动池、多孔固体电解质电解槽),并使用了各种铜催化剂,但这些 CO 2 RR 和 CORR 研究的产物分布呈现出明显的趋势。CO 2 RR(图2a、b,红色)大部分聚集在低比率区域(<0.1),表明电解过程中产生的醋酸产物极少。CORR(图2a、b,蓝色)更为分散,但相对于其他 C 2+  产物,醋酸盐的比例要高得多。此外,在 CORR 中电流密度较高的区域,醋酸盐产物的比例也较高。
图3. 质子/氢氧化物的可用性和乙酸盐形成的分岔点
二氧化碳还原反应与 CORR 还原反应在微环境上的固有差异会产生不同的产物选择性。然而,尽管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还原机制仍有一些不确定的地方。对于在高电流密度下运行的 CO 2 RR 和 CORR,表面的质子消耗和氢氧化物生成所产生的 pH 值会大大超过主体电解质的 pH 值。这种梯度是多种因素的函数,包括主体 pH 值、向表面的扩散长度、缓冲剂的存在以及还原反应的速率,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助于定义传输和反应动力学的微分方程和边界条件(图3a)。
重点介绍了选择性决定步骤(SDS)以及文献中强调局部 pH 重要性的几种醋酸盐形成机制的路径(图3b)。请注意,这些机制并非详尽无遗,确切的还原途径仍有争议;有关每种途径的更详细讨论,请读者参阅原文。
图4. 受局部pH 值影响的反应和反应器设计示例

最近开发的 CO 2 RR 技术的行为可能与局部 pH 值效应有密切关系。例如,Wu 及其合作者报告的伪串联反应系统以分段串联的方式,在单个电解槽上使用一系列银催化剂和铜催化剂,演示了 CO 2  转化为 CO 以及随后 CO 转化为 C 2+ 的反应。有趣的是,尽管催化剂的 Cu 端发生了 CORR 转化为 C 2+  的主要反应,但乙酸盐只是一种次要产物。这一结果与其他针对 CO 2 RR 到 CO 和 CORR 到 CO 2  级联装置进行的 Cu 基串联研究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表明醋酸应产生于 CORR 到 CO 2  反应。然而,这些研究中的醋酸选择性很低,表明:即使该过程是 CORR,进料中二氧化碳的存在也会改变微环境,从而影响产物的选择性。如图4a 所示,这一观察结果强调了将包含产物纯化步骤的级联反应系统与将剩余 CO 2  带入第二个装置的串联系统区分开来的重要性。根据目标产物的不同,在 CORR 反应过程中必须防止或促进 CO 2  气体的存在,以便在运行这些反应器系统时积极控制产物分布。

此外,如图4b 所示,提高单程 CO 2  利用效率一直是 CO 2 RR 领域非常关注的问题。提高这一效率的一个普遍想法是限制碳酸盐向阳极的渗透,并提高 CO 2 RR 目标产物的选择性。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降低入口二氧化碳气体的流速或浓度,以减少这些系统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在这些研究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决定碳酸氢盐的形成程度或二氧化碳的缓冲能力,从而决定产物的选择性。图 4b 中的示意图说明了 CO 2  与催化剂表面相互作用时如何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局部浓度。在降低 CO 2  入口流速的研究中,必须仔细监测 CO 2 RR 装置的局部 pH 值(以及选择性分布),以确定是否存在有利于醋酸盐形成的条件。当进料来自低浓度二氧化碳资源(如烟道气)时,也可采用相同的概念。与二氧化碳流速降低的情况类似,低浓度二氧化碳会因二氧化碳缓冲能力较低而导致局部 pH 值相对较高。

尽管本工作在 CO 2 RR 和 CORR 的背景下考虑了二氧化碳缓冲效应,以区分这两种反应,但二氧化碳缓冲效应对其他电化学技术也有影响,如氧还原反应、HER 或氮还原反应装置(图4c)。在实验室层面,电催化研究通常使用高纯度反应气体或液体作为底物,以监测电解池和催化剂的性能。然而,工业规模应用的入口气体中可能含有一种对环境有害的丰富气体--二氧化碳。这种污染会形成碳酸氢根离子,从而影响电解槽阴极的局部 pH 值。

综上 ,本工作系统讨论了 CORR 和 CO 2 RR 不同的微环境,并强调了碳酸氢盐的形成对局部 pH 值和还原途径可能产生的影响。许多研究人员已经认识到局部 pH 值对包括 CO 2 RR 在内的重要电化学反应的重大影响。然而,对于二氧化碳气体在决定微环境和局部 pH 值方面的直接作用却很少有人关注。本工作想强调的是,虽然 CO 2 RR 和 CORR 都可能依赖于(表面结合的)CO* 来启动 C-C 偶联过程,但 CO 2 RR 中酸性 CO 2  的存在抑制了局部 OH -  的积累,并将这两个反应区分开来,从而使这两个反应在实际应用中互不相容。理论计算是揭示高性能体系中 C 2+  产物形成过程中质子(和氢氧化物)可用性动态的合理途径。从机理层面到设备层面的同步发展将提高目标产物的选择性,从而为该领域以更高的精度和规模应对挑战做好准备。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9-023-01082-4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可能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联系邮箱:chem@chemshow.cn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 Chem-MSE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化学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生物医学工程等产学研方面的稿件至chem@chemshow.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化学与材料科学会及时选用推送。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