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唐庚等:四川盆地二叠系永探1 井火山岩气井完井测试井壁稳定性实验
【论文】唐庚等:四川盆地二叠系永探1 井火山岩气井完井测试井壁稳定性实验
tianranqigongye
创刊于1981年,是由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学术期刊。关注地质勘探、开发工程、钻井工程、集输加工、安全环保、经济管理等多个领域。Ei检索、CSCD核心、中文核心、中国科技核心、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
本文版权归天然气工业杂志社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唐庚, 龚浩, 徐家年, 等. 四川盆地二叠系永探1井火山岩气井完井测试井壁稳定性实验[J]. 天然气工业, 2022, 42(3): 91-98.
TANG Geng, GONG Hao, XU Jianian,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wellbore stability during volcanic gas well test: A case study on Well Yongtan 1 in the Permian of the Sichuan Basin[J]. Natural Gas Industry, 2022, 42(3): 91-98.
作者简介 :唐庚,1970 年生,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钻完井工程研究工作。地址:(610000)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小关庙后街25 号。 ORCID: 0000-0001-5165-1354。
E-mail : .cn
唐 庚 1 龚 浩 1 徐家年 2
周 朗 3 张华礼 1 张 林 1
1.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
2. 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3.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工程技术处
摘要: 四川盆地二叠系永探1 井火山岩气井,在完井试油过程中地层垮塌,返出大量火山岩碎屑,堵塞井筒及地面流程,严重影响了完井测试。为进一步优选后续完井方式,高效开发此类气藏,在分析储层岩石矿物组分、微观孔隙结构、岩石力学参数的基础上,基于Von-Mises 剪切破坏理论,进行了完井试油及生产过程中井壁稳定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工区火山岩下部储层黏土矿物含量高,裂缝、微裂缝发育,经工作液作用后,易发生黏土矿物膨胀、颗粒分散、运移,引起井壁失稳;②不同工作液影响了岩石力学参数,进而影响到井壁稳定性,经改性聚磺试油工作液作用后的储层,直井井壁上岩石最大剪切应力均方根存在大于井壁岩石剪切强度均方根的井壁不稳定点;③火山岩下部储层火山岩碎屑产出的临界日产量为1.13×10 4 m 3 ;④模拟气井日产量介于1.42× 10 4 ~ 28.35×10 4 m 3 时,折算年碎屑产出量介于270.3 ~ 2 183.2 kg,折算井筒沉砂高度介于12.7 ~ 102.5 m,易对生产造成影响。结论认为,实验室结果为此类火山岩气藏的高效开发奠定了基础,火山岩气井完井试油及生产过程中,应通过优化工作液配方、控制生产压差、优选完井方法等方式保障井壁稳定,充分发挥气井产能。
关键词: 四川盆地;火山岩气井;井壁稳定;火山碎屑;完井;试油;增产;临界压差;临界产量
0 引言
四川盆地二叠系火山岩气藏岩性复杂,黏土矿物含量高,储层孔隙较发育。前期,四川盆地西部二叠系火山岩探井共 55 口,均为溢流相火山岩,勘探程度低,完成测试井 5 口,工业气井 1 口:周公 1 井日产气量 25.61 × 10 4 m 3 ,勘探潜力大。 2018 年 12 月 16 日,位于龙泉山构造东斜坡带的风险探井—永探 1 井钻遇厚层火山碎屑岩储层,在火山岩储层测试产气量 22.5 × 10 4 m 3 /d ,实现了四川盆地火山岩勘探的重大突破,揭示了四川盆地火山岩勘探新领域 [1-14] 。永探 1 井纵向间隔发育火山碎屑熔岩、含灰质角砾的火山碎屑熔岩、玄武岩、辉绿岩,取心井段岩心表现出黏土矿物含量高、中孔低渗等特点; 19 个柱塞样平均渗透率 0.058 mD 、平均孔隙度 13.7% , 7 个全直径试样平均垂直渗透率 0.188 mD 、平均水平渗透率 2.35 mD 、平均孔隙度 10.2% [15-17] 。永探 1 井火山岩下部火山碎屑岩储层测试放喷过程中地层垮塌,返排大量碎屑岩及杂质堵塞地面流程及井筒,固相颗粒最大达 9 mm ,严重影响完井试油顺利进行。亟待开展四川盆地二叠系火山岩气井钻井后的井眼井壁稳定研究,为后续完井方式优选、高效开发奠定基础。
1 储层岩石矿物组分及工作液作用后微观孔隙结构
1.1 储层岩石矿物组分
选取火山岩下部储层岩样,研磨制备成粉末状样品,采用 X 射线衍射分析技术( XRD )进行岩石矿物组成、黏土矿物相对含量测定,结果如表 1 所示。
从表 1 中可以看出,火山岩下部储层火山碎屑岩以石英(平均含量 21.4% )、长石(平均含量 34.42% )为主,含有少量普通辉石,黏土矿物含量较高(平均含量 38.28% );黏土矿物以绿蒙混层(平均含量 79.4% )和绿泥石(平均含量 16.8% )为主,含有少量的伊利石(平均含量 3.8% )。火山岩下部储层火山碎屑岩黏土矿物与工作液作用后易产生井壁失稳。
1.2 工作液作用前后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
四川盆地二叠系永探 1 井火山岩储层用到的试油工作液主要有 2 种,分别为改性聚磺试油工作液、油基试油工作液;储层酸化改造用的酸液为胶凝酸。首先,对测试岩心进行模拟储层温度( 140 ℃)条件下工作液浸泡(改性聚磺试油工作液浸泡 48 h 、油基试油工作液浸泡 48 h ;胶凝酸浸泡 1 h ),再利用扫描电镜进行工作液作用前后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分析。由火山岩下部储层岩心进行工作液作用前后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分析(图 1 )可知,试样全貌孔隙发育差,岩石见杏仁构造(图 1-a 、 c 、 e 、 g );试样基质中长石微晶、蚀变绿泥石等黏土矿物及晶间孔隙(图 1-b 、 d 、 f 、 h );试样中的杏仁构造、绿泥石等黏土矿物分布、杏仁体内微缝、边缘缝,经工作液作用后容易产生黏土矿物、颗粒分散、运移, 产生井壁地层岩石失稳。试样经 140 ℃改性聚磺试油工作液浸泡 48 h 后产生微裂缝(图 1-d );试样经 140 ℃油基试油工作液浸泡 48 h 后未见明显变化(图 1-f );试样经 140 ℃胶凝酸浸泡 1 h 后见长石、蚀变黏土矿物晶内溶孔(图 1-h )。从 3 种工作液作用前后微观孔隙结构变化对比可知,改性聚磺试油工作液、胶凝酸对试样微观结构影响较大,油基试油工作液影响较小。
2 完井试油过程中井壁稳定研究
根据上述储层岩石微观结构及岩石矿物组分分析可知,火山岩下部储层火山碎屑岩与完井试油、储层改造过程中用到的外来工作液作用后易出现井壁、地层岩石失稳。在储层岩石与不同试油工作液作用前后岩石力学参数测试的基础上,结合岩石破坏准则进行完井试油、储层改造过程中生产井眼的井壁稳定性判断。
2.1 工作液作用前后岩石力学参数测试
首先,对测试岩心进行模拟储层温度( 140 ℃) 条件下工作液浸泡(改性聚磺试油工作液浸泡 48 h 、油基试油工作液浸泡 48 h ;胶凝酸浸泡 1 h ),然后进行抗张强度、三轴抗压强度测试。
工作液作用前后岩样抗张强度测试结果如表 2 所示。火山岩下部储层火山碎屑岩原岩抗张强度为 10.58 MPa ;经改性聚磺试油工作液浸泡后,测试试样平均抗张强度为 4.6 MPa ;经油基试油工作液浸泡后,测试试样平均抗张强度为 5.92 MPa ;经胶凝酸浸泡后,测试试样抗张强度为 4.58 MPa ;经胶凝酸、改性聚磺试油工作液浸泡后,测试试样抗张强度下降较多,分别为原岩抗张强度的 43.29% 、 43.48% 。
工作液作用前后三轴抗压强度测试结果如表 3 所示。火山岩下部储层原岩三轴抗压强度为 219.27 MPa ;经改性聚磺试油工作液浸泡后,测试试样平均三轴抗压强度为 73.49 MPa ;经油基试油工作液浸泡后,测试试样平均三轴抗压强度为 115.08 MPa ;经胶凝酸浸泡后,测试试样三轴抗压强度为 209.61 MPa ;经改性聚磺试油工作液浸泡后, 测试试样三轴抗压强度下降最多,为原岩抗压强度的 33.52% ,其次为油基试油工作液、胶凝酸。
工作液作用前后三轴抗压强度测试结果表明, 工作液对火山岩下部储层测试岩样三轴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与抗张强度测试规律基本一致,即改性聚磺试油工作液与油基试油工作液相比,对岩石抗张强度、抗压强度影响较大;胶凝酸对测试岩样抗压强度影响 较小,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岩样中碳酸盐岩矿物含量不高,工作液浸泡时间相对较短。
2.2 完井试油过程中井壁稳定性判断
根据工作液作用前后岩石力学参数测试结果, 利用 Von-Mises 剪切破坏理论 [18-24] 进行火山岩气井完井试油、储层改造过程中 井壁稳定性判断。根据 Von-Mises 剪切破坏理论计算的下部火山碎屑岩储层直井井壁岩石最大剪切应力均方根、井壁岩石剪切强度均方根对比曲线如图 2 所示。
由图2 可知,火山岩下部储层火山碎屑岩原岩及经油基试油工作液、胶凝酸作用后的直井井壁岩石最大剪切应力均方根均小于井壁岩石剪切强度均方根, 说明不会发生井壁不稳定。由图2-d 可知,经改性聚磺试油工作液作用后的火山岩下部火山碎屑岩储层,直井井壁岩石最大剪切应力均方根在0°~360°井壁上存在大于井壁岩石剪切强度均方根的井壁不稳定点。因此,判断火山岩下部储层经改性聚磺试油工作液作用后直井生产过程中易发生井壁不稳定。
3 生产过程中井壁稳定研究
生产过程中井壁稳定判断,一是针对储层岩石未破碎时,采用力学计算方法进行火山岩碎屑产出临界生产压差预测;二是储层岩石经过钻井、储层改造、完井试油过后,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方法预测火山岩碎屑产出临界产量,以及不同产量下火山岩碎屑产出量。
3.1 火山岩碎屑产出临界生产压差预测
根据 文献[25-31]的研 究成果,定向斜井井壁岩石所受的最大切向应力由下式表达:
根据岩石破坏理论,当岩石的抗压强度小于最大切向应力 σ t 时,井壁岩石不坚固,将会引起岩石结构的破坏而出砂。因此,定向斜井的出砂判据为:
如果式( 2 )成立(即 C ≥ σ t ),则表明在上述生产压差 ( p s - p wf ) 下,井壁岩石是坚固的,不会引起岩石结构的破坏,也就不会出骨架砂。反之,井壁岩石的最大切向应力超过岩石的抗压强度引起岩石结构的破坏,地层会出骨架砂。
当井斜角 α =0 °时,式( 2 )变为式( 3 );而当井斜角 α =90 °时,式( 2 )变为式( 4 );所以式( 2 )为通式。
四川盆地二叠系火山岩气藏下部储层火山碎屑岩储层深度为 5 765 m ,原始地层压力为 127.8 MPa , 结合工作液作用前后岩石力学参数(表 2 、 3 ),利用上述计算方法进行火山岩下部火山碎屑岩储层碎屑产出的临界生产压差预 测[ 其他参数已知时,将式(2)、(3)、(4)取等号,即井壁岩石的最大切向应力与岩石的抗压强度相等时,反算出的生产压差即为相应井斜角下的出砂临界生产压差]。
火山岩下部储层工作液作用前后不 同井斜角的气井火山岩碎屑产出临界生产压差预测结果如图 3 所示。
火山岩下部储层经工作液作用前后,火山岩碎屑产出的临界生产压差随井斜角增加而减小(即如钻水平井则更容易产出火山岩碎屑);火山岩下部火山碎屑岩储层原始储层(未受工作液作用)直井的临界生产压差为 101.8 MPa ;经改性聚磺试油工作液作用后直井的临界生产压差为 23.5 MPa ;油基试油工作液作用后直井的临界生产压差为 46.1 MPa ;胶凝酸作用后直井的临界生产压差为 97.0 MPa ;其中经改性聚磺试油工作液作用后直井的临界生产压差最低,仅为原始储层临界生产压差的 23.1% 。根据火山岩碎屑产出的临界生产压差预测分析表明,试油工作液对气井火山岩碎屑产出影响较大,气井试油、改造及生产过 程中,可考虑优化工作液配方、控制生产压差等方式延缓和控制火山岩碎屑产出。
3.2 储层岩石破碎条件下火山岩碎屑产出模拟
储层岩石破碎条件下火山岩碎屑产出模拟的目的是,利用室内物理实验,模拟储层岩石受钻井、试油、储层改造等工作液作用后,储层岩石严重破碎后火山岩碎屑产出情况,即模拟最恶劣(储层岩石破碎、井壁垮塌等)工况下火山岩碎屑产出对生产的影响。
利用火山岩碎屑产出模拟装置,进行火山岩碎屑产出临界产量及气井以不同产量生产时火山岩碎屑产出量模拟,实验流程如图 4 所示。
实验用火山岩碎屑采用永探 1 井试油过程中进入地面流程管线里的岩屑,最小 0.10 μm 、最大 2 009.69 μm ,粒度中值 D 50 =85 μm ,平均粒径 289 μm , 小于 125 μm 占比 54.01% 、 125 ~ 500 μm 占比 23.87% 、 500 ~ 1 019 μm 占比 13.19% 、 1 019 ~ 1 531 μm 占比 7.77% 、 1 531 μm 以上占比 1.17% ,碎屑粒度分布均匀性和分选性很差,存在大量的细粉碎屑,细粉碎屑在 1 μm 以下占比 21% ,其粒度分布如图 5 所示。
将收集到的永探 1 井试油过程中井口返出的岩屑,清洗、烘干均匀混合后,装入实验工作筒中,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1 )将模拟岩屑装入实验工作筒中,连接流程。
2 )用 N 2 分别以 0.1 L/min 、 0.2 L/min 、 0.3 L/min 、 0.4 L/min 、 0.5 L/min 、 0.6 L/min 、 0.7 L/min 、 0.8 L/min 、 0.9 L/min 、 1.0 L/min 流量驱替,每个流量驱替 30 min , 观察岩屑产出情况,直到找出岩屑产出临界流量。
3) 用N 2 分别以1 L/min、5 L/min、10 L/min、15 L/min、20 L/min流量驱替,记录入口压力表压力、并测量流量,记录120 min后的出砂量,折算年出砂量。
按照上述实验方法,进行火山岩下部储层火山碎屑岩岩样不同流量( 0.1 ~ 0.9 L/min 、 1 L/min 、 5 L/min 、 10 L/min 、 15 L/min 、 20 L/min )下碎屑产出规律测试,测试结果如表 4 所示。测试结果表明:火山岩下部储层出砂临界流量为 1 L/min ,研究工区气层平均厚度为 50 m ,折算气井产量为 1.42 × 10 4 m 3 。随着驱替流量增加,碎屑产出量增加。实验所模拟的储层岩石破碎条件下气井临界产量较低,主要原因是火山岩碎屑粒径小,占比较高(在 1 μm 以下占比 21% )。根据实验模拟火山岩下部储层碎屑产出测试的驱替流量、出砂量,结合气层厚度( 50 m )、井眼尺寸(生产套管 127 mm )等数据,即可将实验数据折算成气井产量、年出砂量、折算井筒沉砂高度。经折算的下部火山碎屑岩储层不同气井产量与折算年碎屑产出量关系(表 4 )。火山岩下部储层,实验模拟气井日产量 1.42 × 10 4 ~ 28.35 × 10 4 m 3 ,折算年碎屑产出量 270.3 ~ 2 183.2 kg ,折算井筒沉砂高度 12.7 ~ 102.5 m (假设产出碎屑全部沉积到井底),易对生产造成影响(超过钻井预留口袋深度后会砂埋气层)。因此,在选择气井完井方法时,应考虑防砂型完井方式,以维持井壁稳定。
4 结论
1 )四川盆地二叠系火山岩下部岩石试样中的可见杏仁构造、绿泥石等黏土矿物分布、杏仁体内微缝、边缘缝发育,经工作液作用后容易产生黏土矿物膨胀、颗粒分散、运移,产生井壁失稳。火山岩下部黏土矿物含量较高,绿蒙混层比例高,与工作液作用后同样易产生井壁失稳。
2 )基于 Von Mises 剪切破坏理论,判断火山岩气井完井试油、储层改造过程中井壁稳定性,火山岩下部经改性聚磺试油工作液作用后,直井生产过程中易发生井壁不稳定。火山岩下部储层经工作液作用前后,火山岩碎屑产出临界生产压差随井斜角增加而增大,经改性聚磺试油工作液作用后直井的临界生产压差最小。
3)恶劣(储层岩石破碎、井壁垮塌等)工况下火山岩碎屑产出实验模拟表明,工区火山岩下部储层出砂临界流量为1 L/min,折算气井日产量为1.42×10 4 m 3 ;模拟气井日产量介于1.42×10 4 ~28.35×10 4 m 3 ,折算年碎屑产出量介于270.3~2 183.2 kg,折算井筒沉砂高度介于12.7 ~ 102.5 m,易对生产造成影响。
4 )气井试油、改造及生产过程中,可考虑优化工作液配方、控制生产压差等方式延缓和控制火山岩碎屑产出。在选择气井完井方法时,应考虑防砂型完井方式,以维持井壁稳定。
参考文献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编 辑 凌 忠
论文原载于《天然气工业》2022年第3期
基金项目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公司重大科技专项“四川盆地二叠系火成岩钻完井及储层改造技术研究”(编号: 2019ZD01-05)。
点击
阅读原文
,链接到《
天然气工业
》官网
-
2023年血糖新标准公布,不是3.9-6.1,快来看看你的血糖正常吗? 2023-02-07
-
2023年各省最新电价一览!8省中午执行谷段电价! 2023-01-03
-
GB 55009-2021《燃气工程项目规范》(含条文说明),2022年1月1日起实施 2021-11-07
-
PPT导出高分辨率图片的四种方法 2022-09-22
-
2023年最新!国家电网27家省级电力公司负责人大盘点 2023-03-14
-
全国消防救援总队主官及简历(2023.2) 2023-02-10
-
盘点 l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现任领导班子 2023-02-28
-
我们的前辈!历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完整名单! 2022-11-18
-
关于某送变电公司“4·22”人身死亡事故的快报 2022-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