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青海甘肃安置点:受灾群众陆续入住
中国应急管理
中国应急管理
www_cnem_cn
中国应急管理报官微。应急管理政策权威发布,信息知识案例传播分享。
发表于
现在群众安置是救灾工作的重点,老百姓的生活保障做得怎么样?安置工作有什么新的安排和变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12月23日探访青海民和县喇家村受灾群众安置点↓
<iframe allowfullscreen="" class="video_iframe rich_pages" data-cover="http%3A%2F%2Fmmbiz.qpic.cn%2Fsz_mmbiz_jpg%2FBXbCWOu0XvAvz7on049sNUJPmkFwKEictSr3hmkOvibQianLSic1k2XUktGYtnhicUyolZEVILaAQdCXzwPPsW4QXsQ%2F0%3Fwx_fmt%3Djpeg" data-mpvid="wxv_3250246566505644032" data-ratio="1.7777777777777777" src="http://www.cnmhg.com/e/admin126459646/showimg.php?url=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3250246566505644032" data-vidtype="2" data-w="1920" frameborder="0"></iframe>
总台央视记者 宋飞京:
在喇家村受灾群众安置点,今天100多间活动板房将搭建完毕,到时候安置点1000多名群众从帐篷搬到板房的需求将基本得到满足。前天(12月21日),20间活动板房搭建完毕,昨天(12月22日)20户家庭第一批入住了板房,在统筹之下,家里有老人、伤残人士、孕妇等比较困难的家庭优先安排入住。
安置点群众:
我们是昨天(12月22日)下午五点左右入住的板房,里面的被褥、铺盖、炉子都是政府提供的,昨天晚上温度挺热的。
总台央视记者 宋飞京:
板房内墙上挂着光纤网线,这是电信部门的工作人员刚刚装上的,下一步他们还将安装移动光猫,安置点将开通无线网络,方便学生线上复课。
目前,甘肃震区的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今天,积石山县综合社会福利院已经改造完毕,成为新的临时安置点,等待受灾群众入住。
<iframe allowfullscreen="" class="video_iframe rich_pages" data-cover="http%3A%2F%2Fmmbiz.qpic.cn%2Fsz_mmbiz_jpg%2FBXbCWOu0XvAvz7on049sNUJPmkFwKEictNGKriaIQOJpWEJ2SD64I0qpxv7ibI17L60SJ8icZyaylbhEvtjVEzxrjw%2F0%3Fwx_fmt%3Djpeg" data-mpvid="wxv_3250240852185874438" data-ratio="1.7777777777777777" src="http://www.cnmhg.com/e/admin126459646/showimg.php?url=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3250240852185874438" data-vidtype="2" data-w="1920" frameborder="0"></iframe>
总台央视记者 王晨:
积石山县综合社会福利院,经过改造成为震区的一个临时安置点,用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目前震区安置群众主要有三种方式,就地安置、投亲靠友、转移安置。震区转移安置的群众,一部分会去政府搭建的活动板房,一部分会来这样经过改造的临时安置点。原先居住的一百多位老人,已经妥善安置到了邻近的养老院。
总台央视记者 王晨:
经过改造,每个房间新添置了两张床后,可容纳4名受灾群众。房间内的卫生间,有马桶、洗手池、电热水器、浴霸等设施,原有的无障碍设施极大方便了行动不便的受灾群众。
总台央视记者 王晨:
床垫上有三层褥子、一个电热毯,床头有棉被,每张床上还配有生活用品,包括脸盆、面霜、牙膏牙刷、沐浴露洗发露、毛巾、卫生纸等。房间里有暖气、衣柜、电视等设施。受灾群众从明天开始陆续入住,根据我们从应急管理部了解到的情况,震区主要生活物资,包括取暖炉、棉被等基本能够有效保障。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