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丨黄 丽
欧洲多国相继收紧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引发市场热议,对车企、动力电池企业将带来重大影响。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一直缺乏有力的电动汽车产业战略,欧洲的电动汽车行业可能落后于其他地区。
在此背景下,欧洲多国收紧补贴政策,或将导致消费者对于电动汽车的需求减弱。以欧洲最大的汽车市场德国为例,近期德国突然宣布从
12
月
18
日开始,提前一年结束电动汽车补贴计划,
就让部分车企不得不通过补贴车价的“自行输血”的方式,欲给消费者吃下“定心丸”。
那么,本轮欧洲多国收紧补贴,混战之下,
对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欧洲多国新能源补贴“退坡”
欧洲多国宣布收紧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其中,
德国、法国、荷兰
等国本轮补贴政策变化最为明显。
德国取消补贴政策:
德国经济部表示,该国针对电动汽车的补贴计划在
12
月
17
日提前终止,该补贴原计划实施到
2024
年年底。据了解,目前已经申请的补贴将会发放,然而,从
12
月
18
日开始,德国政府将不再接受新的补贴申请。
资料显示,在
2023
年之前,德国市场上,
4
万欧元以下的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可以分别获得
6000
欧元和
4500
欧元补贴;
4
万欧元至
6.5
万欧元之间的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可获补贴金额分别为
5000
欧元和
4000
欧元。
实际上,德国在
2023
年
9
月起已经对
to B
端纯电车型取消补贴,原计划
to C
补贴保留至
2024
年底,且
2024
年补贴标准调整为仅对低于
4.5
万欧元的纯电车型补贴
4500
欧元,其余车型不予补贴。
对于突然全面取消补贴,德国财政部发言人强调,德国政府“由于资金不足而别无选择”。根据德国经济部的数据,自
2016
年以来,该计划已为约
210
万辆电动汽车支付了总计约
100
亿欧元的补贴资金。
法国调整补贴政策:
法国宣布从
2024
年开始,
4.7
万欧元以下的
BEV
和
FCV
车辆可获得补贴最高
7000
欧元。但与此同时,还给出一份享受政策补贴的电动汽车车型名单。
相比
2023
年
4.7
万欧元以下个人
BEV
车辆获得
5000
欧元,
4.7
万欧元以下企业
FCV
车辆获得
3000
欧元的补贴,虽然补贴金额上限有所提高,按理说将提高车企的盈利空间,但值得注意的是,从公布的可获政府补贴的电动汽车车型名单来看,已将中国所生产的电动汽车排除在外,达契亚
Spring
、特斯拉
Model 3
和
MG4
、比亚迪
Atto 3
和海豚均不可获得该补贴;而特斯拉德国产
Model Y
、奔驰、宝马、
Stellantis
的
24
款车型和雷诺的
5
款车型等可获得补贴。换言之,对于中国产电动汽车而言,依然意味着补贴“退坡”。
荷兰主要是补贴衰减,
从
2024
年开始,对于
4.5
万欧元以下个人新购
BEV
车辆,补贴下降
400
欧元至
2550
欧元。而早在今年
6
月,英国已宣布取消
1500
英镑
/
辆的电动汽车补贴计划。
现阶段,欧洲电动汽车补贴“退坡”已成趋势,甚至如德国等,出现补贴“戛然而止”的情况。为了应对消费者可能突然下滑的购车热情,特斯拉、大众、奔驰、
Stellantis
等国际车企都已表示,近期为购买电动汽车的用户继续提供补贴。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结合毛利率等追求,车企的补贴行为不可能长期持续,欧洲补贴“退坡”,对车企以及动力电池企业都将产生影响,或出现布局调整。
中国头部电池企业欧洲机遇几何?
政策变局之下,欧洲电动汽车将何去何从?对中国产业链企业有何影响?
市场方面,
近几年伴随欧洲多国的政策补贴,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的销量在欧洲几个主要国家呈现快速上涨的趋势。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
ACEA
)最新数据显示,
2023
年
1
月至
11
月,欧盟电动汽车(包括纯电动车型、混合动力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占欧盟新乘用车注册量超
47.6%
,高于去年同期的
43%
。
11
月,电动汽车已经占据欧盟新乘用车注册量的
51.8%
,超过一半。这表明
欧洲市场电动汽车的需求保持高景气,电动汽车已经从原来的小众产品,变成人们在购车时会重点考虑的类别。
通常,
购车补贴的设立,
是为了培育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作为阶段性的刺激手段,补贴在产业培育期不仅有利于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也有助于当地汽车行业能源转型。
随着电动汽车渗透率的不断提高,当电动车体量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补贴“退坡”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补贴“退坡”将降低市场对政策的依赖度,
市场终究要从补贴刺激消费转向需求刺激消费。
影响方面,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法国等国家的新政策有针对性地限制了来自中国产的电动汽车,不仅对中国汽车,还有国际车企在中国生产的汽车,出口法国都将面临没有补贴的情况,这显然区别性地提高了从中国出口法国的电动汽车价格竞争门槛。
对于动力电池企业而言,
影响则不同。“中国的比亚迪(弗迪电池)、孚能科技、宁德时代等企业在除中国市场以外的全球其它市场的增长速度令人‘闻风丧胆’。”今年早些时候,韩国
SNE Research
曾这样评价中国头部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发展情况,并指出,中国电池企业有望瞄准除中国市场以外的全球其它市场,
尤其是在磷酸铁锂电池使用率较低的欧洲,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力产品,开辟出一片新蓝海。
实际上,全球头部动力电池企业均在积极加深欧洲布局,作为全球动力电池最有影响力的“军团”,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更是当仁不让。
中国电池企业聚焦包括三元、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钠电池等新一代产品,覆盖方形、大圆柱等类型,以及超快充等新技术,快速向欧洲渗透,并积极在欧洲设厂。
今年下半年以来,
宁德时代
积极与欧洲多家主机厂洽谈推广神行超充电池,并宣布该款电池将在其德国、匈牙利工厂生产,助力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实现超充跨越式发展。
在日前举办的第八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
CBIS2023
)上,
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
透露,亿纬锂能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市拟投资
10
亿欧元的电池工厂已经开始建设。工厂按计划将于
2026
年投产,所生产的大圆柱形电池将供货宝马汽车的德布勒森工厂。此外,匈牙利政府将为亿纬锂能的投资提供
140
亿匈牙利福林(约
3766
万欧元)补贴。
就国际化进程方面,
刘金成认为,中国的电池企业在材料端、装备端都有优势。
“我们可以用一个产业链去服务。”
刘金成举例说,在德国建设电池工厂,带动负极材料铜箔等供应链都实现了德国本土化,先导智能、逸飞激光等多家国内装备商也实现了当地设厂。
欣旺达
此前也已宣布将在匈牙利投资约
19
亿元,建设其动力电池工厂一期项目,包括锂电池、动力电池系统制造及销售等业务。
9
月
4
日,
瑞浦兰钧
还宣布其位于德国慕尼黑的欧洲子公司正式启动。该子公司负责人程丹丹表示,未来计划将欧洲(子公司)作为瑞浦兰钧又一科研、生产、营销基地,实现本土化布局、智能制造升级和产能扩张。
整体上,欧洲市场是全球主流动力电池企业的必争之地,我国企业在技术、上游资源、制造经验、下游客户等方面具备遥遥领先的优势。且从上一轮德国等欧洲国家补贴“退坡”影响来看,并未影响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欧洲的份额。这意味着,在动力电池及上游供应链缺乏的欧洲,当前仍离不开中国动力电池及上游材料、装备的支持。
电池中国认为,欧洲补贴“退坡”对任何一家车企、动力电池企业都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动力电池及供应链企业深入市场腹地,或更加大有可为。
本文为电池中国原创(微信号:cbea_battery),转载请注明出处。开白请联系(微信号:wswdxcr0325)获得授权。
媒体宣传咨询
联系人:吴女士
手机:(86)18611555116(微信同号)
邮箱:
稿件咨询
联系人:闫先生
手机:(86)18515816697(微信同号)
邮箱:
研究报告咨询
联系人:周先生
手机:(86)18910499049(微信同号)
邮箱:
行业会议咨询
联系人:杨女士
手机:(86)18611850612(微信同号)
邮箱:
联系人:吴先生
手机:(86)13269999859(微信同号)
邮箱: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