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史钩沉:油脂工业的一面红旗——四平植物油厂
油史钩沉:油脂工业的一面红旗——四平植物油厂
OilsEngineer
油料、油脂仓储、物流、加工行业生产技术管理人员信息交流平台。大豆、菜籽等油料压榨、浸出、油脂精炼、分提、中小包装、油脂工厂安全、环保、新技术、新材料技术与管理信息分享。
1956年,在全国第二次群英会上,四平植物油厂被国务院授予“油脂工业一面红旗”的称号。并授予榨油工人李川江个人一枚金质奖章 ,并号召全国油脂行业认真学习李川江大豆榨油法。
四平市植物油厂位于吉林省四平市平东路72号,其前身是1923年8月,由孙加林、张志操、石玉山三个资 本家联合开办的德昌烧锅。 加工油、米、酒等。 手工操作,日加工大豆3至4吨, 大豆出油率为8%左右 。
1939年李川江 随家人逃荒到吉林省四平定居。 他先后在几家油坊当制油工人。 1 94 8年3月,四平解放。 他 到公营四平胜利油厂 当榨油工人。 1949年胜利油厂 定名为辽西省四平胜利工厂,职工64人。 1950年,改为军粮加工厂。 1950年党中央号召工业战线开展创生产新纪录运动,工人 李川江 经过反复试验,改变了传统的用水浆的老办法,采用“三大 三快”(即炕大、筛子大、杠子大; 快装、快包、快压)的大豆炕豆软化新工艺,使大豆的出油率由过去的8—9%提高到12.7%,首创笨榨榨油全国最高纪录。
1951年,百斤大豆出油13.7市斤。 1952年,百斤大豆出油稳定在13.83 市斤,首创全国人力螺旋榨榨油纪 录。 1952年,李川江进京参加五一观礼活动,幸福地见到了毛主席,受到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1952年10月,油厂与原辽西省四平粮食公司加工总厂合并,成立辽西省第一粮谷加工厂。
1952年 东北人民政府行政委员会、轻工业局和东北总工会召开了推广李川江大豆榨油法会议。 1953年4月和1954年11月,全国推行了李川江大豆榨油操作法,当年全国增产油脂超过10万吨。
国家轻工业部 授予李川江车间全国工业的一面红旗称号,授予李川江金质奖章一枚。 之后,李川江进一步改革设备,每百斤大豆出油率提高到14.88%。 1955年,胜利工厂与粮谷加工厂合并为四平市油酒厂。
1959年7月,四平市油酒厂建成了一座罐组式的浸出车间,实现了大豆生产罐组式浸出。大豆精选后,经煮胚、软化、入罐组浸出器,再入蒸发器,使溶剂油与豆油分离,去杂质、水份和脱臭,成为成品豆油。每百斤大豆出油率由13.88%提高到16.5%。日加工量由40吨提高到100吨,吨油成本降低24%,油的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创产值333.9万元。从此,工人摆脱了笨重的体力劳动,车间生产工人由160人减少到36人。
1966年,四平市油酒厂分家,成立了四平市植物油厂。
1966年前,四平植物油脂厂加工葵花籽油,用的是甩谷机脱壳,不仅剥壳分离设备繁多,用几道风,几道筛。不仅工艺流程长,占地面积大,而且产量小,壳仁分离不尽,出油率却只有18%,有高达10%的含油量残留在向日葵饼里。李川江决心想办法将其含油挤尽。恰巧,国家为了向阿尔巴尼亚提供向日葵榨油先进技术设备和资料,要在国内建立一个成熟的向日葵榨油厂,中央粮食部粮食科学研究院王尔惠等人1962开始了向日葵籽透平式剥壳机、壳仁分离机的原始设计工作,向日葵籽透平式剥壳机样机由北京市粮机厂制成后,在粮食部粮食科学研究院组织了初步测试,进行了一些结构性调整;同期,由郑成烈先生设计了仿苏式壳仁分离机,在北京东郊组织测试后运往四平植物油厂进行生产性测试;在测试阶段由张肖增先生进行壳仁分离机的创新设计,配套剥壳机组成新的生产线。
在四平油厂搞研制与试验。李川江得知这个消息后高兴极了,他激动地说:“这是国际主义任务,中央把任务交给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那怕头拱地也要完成。”1965-1968年王尔惠先生和张肖增先生一起在四平植物油厂连续进行生产测试长期运行,取得实际效果,于1968年写成研究报告。日处理量达20吨,壳中含仁2‰,仁中含壳2%,出油率由过去18%提高到23%。当年就在全国推广。
李川江
“文化大革命”中,李川江被戴上“假劳模”、“走资派”等帽子,并被罢官。1971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下,李川江被彻底恢复名誉,重新走上领导岗位。1973年,根据周恩来的指示,要建一批国内定型、对外开放、现代化的浸出油厂,并把建设现代化浸出油厂的重任点名交给了四平植物油厂。李川江顶着压力带头干。他和工人们制造安装设备800多台件,各种管道近万米,终于建成一座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大型平转式浸出油厂。
1978年10月平转式、连续化、自动化大豆浸出厂投产 ,原灌组式改为平转式浸出器,装出罐改为自动投出料,豆粕自动降水,减少两道工序,溶剂油耗量从18斤减少到6.15斤,豆油质量和出油率居于全国同行业之首。 到1979年,十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777万元,实现利润551万元,生产成品油37826吨(其中工业用油11284吨)。
1983年11月,四平植物油厂浸出车间发生溶剂气体爆炸事故,浸出车间经蒸汽消溶后,大修期间,动火作业引发浸出器爆炸,将380平方米的浸出车间房盖炸毁。
1984年 四平植物油厂党委书记兼厂长李德有在浸出车间与彭金福、郑全来等人研究生产方案
1984年5月修复。日处理大豆150吨,比原有设备提高25%,年加工能力为37500吨,生产豆油6000吨。
1985年,生产豆油5843吨,出油率为16.8%。“四平牌”大豆油于1985年被评为部优产品。
李德有1993年转任粮谷加工厂厂长兼党委书记
其它植物油的生产也占有重要地位。1964年以前,加工葵花油采用200型机器榨油法,出油率为18%。1966年,李川江带领工人研制成功新型壳仁分离机和对葵花饼进行复浸后,出油率达23%。日加工量由30吨提高到40吨。1972年已能生产葵花籽油、蓖麻籽油、线麻籽油、苏籽油、玉米脐子油等12种小油料油。
1984年,四平市油脂厂以玉米胚芽油、豆油、葵花籽油为原料,经过除氧、除臭、除色,成功地研制出食品专用油脂“食用轻化油”。有“三脱油”、“低度轻化油”、“食用氢化油”三个品种。年生产能力为1500吨左右,产品在全国各地受到好评。这种油脂是生产面食、糕点、糖果、冷饮、方便面、油炸土豆片等食品的理想原料,为吉林省食品工业填补了空白,也为玉米综合利用闯出了新路。1985年6月,食用轻化油被轻工业部评为全国轻工业优秀新产品。
1985年,全厂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有流动资金10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028万元,职工750余人。生产豆油5843吨,产值1638万元,实现利润230万元。
四平植物油厂技术负责人王行孝参与编写的粮食职工试用教材《植物油制取技术》
1992年开始,油脂生产、供给取消统购统销政策,食用油市场放开、油脂生产进入市场经济的时代。 进 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 步发展,我国的经济与世界接轨,国内中小型油厂生产规模偏小、技术装备落后,加之进口大豆的涌入,国内中小型油厂陷入困境, 四平市植物油厂最终破产清算,2006年12月15日被吊销、
油脂化工专家蔡孔耀
油脂专家窦龙源
油脂工程专家周家铮
从中央粮食干部学校到郑州粮食学院
油脂人有颗感恩的心
无锡轻工业学院是谁创建的?
远逝的传奇——昆山油脂化工总厂
秦含章与江南大学的情结
无锡粮机厂
长治粮机厂
大连——中国油坊之都
难忘的粮食学院往事
浸(qin)出还是浸(jin) 出?
新市油脂——百年油企翻开发展新篇
上海近代机器榨油工业之发端
桐油大王沈瑞洲
蛟河油厂今何在?
油脂浸出工艺的发展历史补遗:土法浸出工艺设备
再也回不去的青山湾
一次难忘的聚会
当代油脂化学家、美籍华人张驷祥教授
贝雷与《贝雷化学与油脂工艺学》
中工所油脂实验室——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油脂实验室
早期的生物柴油厂——重庆动力油料厂
我国油脂科技事业的先驱——顾毓珍先生
中国油脂学科的先驱——王昶教授
中国油脂学科专家——刘复光教授
中国油脂化学的泰斗——汤逢教授
伦世仪:食品与发酵学科的源头与脉络
温州清明化工厂走出去的油脂科技拓荒者
油脂化工专家、中国合成洗涤剂工业的奠基人-沈济川
我国第一套预榨—浸出生产线的诞 生
“当代油脂化学家、美籍华人张驷祥教授”补遗
半个世纪的记忆:礼赞在南通油脂厂投产的两项突出的科技成果(下)
对南通油脂厂尤常总工的回忆
油海风云——南通宝港油脂沉浮录
江苏榨油之延革——工艺设备
油脂工程师之家·感恩一路相伴
欢迎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油脂工程师之家】
投稿邮箱
-
2023年血糖新标准公布,不是3.9-6.1,快来看看你的血糖正常吗? 2023-02-07
-
2023年各省最新电价一览!8省中午执行谷段电价! 2023-01-03
-
GB 55009-2021《燃气工程项目规范》(含条文说明),2022年1月1日起实施 2021-11-07
-
PPT导出高分辨率图片的四种方法 2022-09-22
-
2023年最新!国家电网27家省级电力公司负责人大盘点 2023-03-14
-
全国消防救援总队主官及简历(2023.2) 2023-02-10
-
盘点 l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现任领导班子 2023-02-28
-
我们的前辈!历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完整名单! 2022-11-18
-
关于某送变电公司“4·22”人身死亡事故的快报 2022-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