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上海质科院研究中心副主任 郭斌:绿色能源企业参与碳市场的路径

上海质科院研究中心副主任 郭斌:绿色能源企业参与碳市场的路径

时间:2023-12-28 来源: 浏览:

上海质科院研究中心副主任 郭斌:绿色能源企业参与碳市场的路径

Sameen 液态阳光
液态阳光

dtlsunshine

Power-to-X (聚焦CO2、H2的捕集分离与高附加值可持续利用)

绿色能源是支撑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关键,碳市场能以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实现碳减排,推动绿色能源通过CCER、碳普惠等方式参与碳市场,从而激励广大市场主体加大绿色能源技术创新,助推国家双碳目标实现。

Liquid Sunshine

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

随着全球范围内碳中和发展目标的提出,特别是欧盟在碳排放交易体系方面的先导作用以及CBAM的实施。美国、日本、英国等国也开始制定本国的碳边境调节机制,使 碳关税具有国际性影响力 。同时,中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加强标准国际衔接等要求,多个省份也在推进“双碳”战略。

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 :对进口商品征收碳税,使欧盟产品支付的碳价格与进口商品的碳价格趋同。该政策旨在弥补进口产品原产国与欧盟之间存在的碳价差异,以防止欧盟内高碳企业将其生产转移到碳排放标准较低的国家,然后再将产品重新引入欧盟市场,绕过欧盟的碳减排政策。该机制主要涵盖高碳行业,如 钢铁、水泥、电力 等,并分为不同的实施阶段逐步扩大覆盖范围。

CBAM实质是一种单边贸易壁垒行为,它的实施对于一些国家和行业可能带来不同的影响。对于 中国 主要影响 能源和资源密集型行业 ,特别是 钢铁和铝行业 。这是因为这些行业的产品碳排放主要来自电力供应的传递。随着CBAM的逐步扩大覆盖范围,这些行业可能面临更显著的碳税成本压力。此外,国内碳配额价格远低于欧盟。在实施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的背景下,国内外显著的碳价差异不利于国内出口企业应对多边碳税的成本风险。但同时, CBAM为新能源制造业及其上下游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因此,CBAM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激励,促使企业加速推进近零碳化转型。

这一发展趋势对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制造业提出了低碳转型的挑战。 在“双碳”战略目标和国际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推动下,我国制造业正有序开展零碳化转型,包括从上游零部件生产到下游应用的全过程和能源供应

Liquid Sunshine

国内碳市场发展

2011年10月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7省市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2013年起,7个地方试点碳市场陆续开始上线交易。2017年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印发实施,要求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全国碳配额市场 是指国家根据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总体目标,设定一定时限(即履约周期)内碳排放控制目标,以 碳排放配额 的形式初始分配给企业,企业在履约周期结束时必须向政府清缴与其实际碳排放量等量的配额,企业之间可以通过购买配额完成配额清缴,降低全社会完成减排目标成本。目前,全国统一碳市场覆盖行业为电力行业,碳排放配额以免费分配为主,高耗能、高碳排放企业为市场参与主体。此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国内民用航空等七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将被逐步加入到全国碳交易体系中。生态部环境司在研究进一步加强全国碳配额市场与电力市场联动,激励非化石能源电力消费的可行性。

截至2023年12月21日,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4.33亿吨,总成交额242.81亿元;累计清算9.50万笔,累计清算金额485.62亿元。尽管全国已形成了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框架,但仍有许多地方未建立区域性碳市场,全国市场与区域性市场的衔接不够顺畅,整体上,中国各类碳市场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表 碳排放市场交易体系所覆盖行业

成润婷,张勇军,李立浧等.碳边境调节机制下近零碳制造体系建设研究[J/OL].中国工程科学:1-12[2023-12-2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4421.g3.20231222.1050.006.html.

2023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 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发改能源〔2023〕1044号),对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常规水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发电、海洋能发电等已建档立卡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所生产的全部电量核发绿证。绿证相当于绿电的“身份证”,1个绿证单位对应1000度可再生能源电量,企业购买绿证之后就相当于消纳了绿电。截至今年7月底,国内绿证累计核发量已超1.2亿个,累计交易绿证约为4620万个。今年前7个月的绿证交易量远超2022年全年。

2023年10月19日,生态环境部正式公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明确,组织建立统一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构和交易系统,提供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的集中统一交易与结算。 CCER 是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是对包括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等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进行的量化,项目减排效果经过相关方法学量化核证并申请完成登记后,可在市场出售,以获取相应的减排贡献收益。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仅有控排企业参与,而CCER的参与对象主要是非控排企业,例如林场、海上风电、光热发电等项目业主。因此, CCER 的重新启动可以视为 增加了碳市场的参与主体

图 绿电市场化交易信息体系和相关主体关系

韩雪,高世楫.我国绿电市场化机制建设的进展、问题与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23(04):76-82.

Liquid Sunshine

近零碳技术与绿色能源

近零碳技术创新是我国制造业在“双碳”战略目标下转型发展的关键内容。支撑我国实现碳中和的技术体系主要有CO 2 净零排放技术、非CO 2 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其中前者细分为零碳电力系统、低碳 / 零碳化终端用能系统、CO 2 负排放技术。CCUS技术是实现近零碳排放的关键技术之一,其中CO 2 资源化利用是CCUS技术中的重要环节。 液态阳光 即是液体太阳能燃料,本质上是一种CCU技术,产物如绿色甲醇、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等亦可作为绿色能源,尤其是绿色甲醇,可作为长时储能载体和储氢介质,能助力构建多元、绿色的电源供应结构和“源储荷网”互动的高能效生态网络,支撑能源供应近零碳化转型。

当前,构建以绿色清洁能源为主导的国际能源合作新格局已成全球趋势,顺应国际政策主流,适应国内推动能源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要求,先立后破推动“双碳”工作,需要加快推动 控能向控碳 转变。专家指出,市场手段可有效激励低碳减排行动,碳市场与绿证市场为可持续金融深化发展提供了实施空间,有效的绿色溢价可促进投资者关注绿色低碳项目,有助于吸引资金流向绿色低碳行业,从而撬动金融杠杆进一步加深对绿色低碳项目的正向反馈。

未来碳领域的重点任务是拓宽CO 2 资源化利用途径,引入碳转化量、转化能耗、转化投资、转化价值、转化利润等指标来全面考察制造企业的经济和综合收益,拓展CO 2 化工利用,CO 2 转化为碳基新材料、人工生物合成、油气行业高附加值产品等碳排放资源利用新方向。

Liquid Sunshine

报告介绍

液态阳光、DT新能源 特邀请  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 郭斌  于 2024年1月14-16日 在苏州举办的 2024(第三届)液态阳光产业发展论坛 做主题报告 《绿色能源企业参与碳市场的路径》

嘉宾介绍

郭斌,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理学博士 。主要从事 绿色低碳和质量管理等领域政策规划、标准研制、行业(企业)发展状况研究和咨询 工作。包括:(1)低碳园区规划、创建、申报,牵头完成临港集团碳核查、碳达峰实施方案撰写;漕河泾开发区绿色化总体规划、临港集团绿色化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浦江科技城低碳示范区创建申报、沪苏大丰园区碳盘查、零碳园区建设实施与评价指南标准研制等;(2)企业碳管理咨询与规划,包括碳盘查、碳核查;绿色低碳标准撰写;碳达峰碳中和规划与目标制定;绿色低碳科研课题申报;ESG管理与评价;(3)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上海市、区以及其他地方市场监督管理局质量管理领域课题研究。

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公司”)隶属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是 全国首家质量综合性科研机构 。拥有 中国第一家质量体系认证机构——上海质量体系审核中心 ,以及国内首批质量管理专门培训机构——上海质量教育培训中心。目前已发展成为集质量提升、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产业创新等要素为一体,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高质量发展技术服务商。

公司始终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以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高质量发展服务者、推动者、引领者”为己任,积极培育以“质量、标准、品牌、数字化、 绿色低碳 ”等为核心的技术发展新优势,实施 “特色化+可持续发展” 双轮驱动,助推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经过30多年专业耕耘和品牌铸造,公司先后承担 科技部、市场监管总局、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等各级重大课题230余项;累计参与制定重要国际、国家、行业、地方和团体标准200余项;拥有600余人的专家团队,服务全国29个省市2万余家企业,培训250万余人次,颁发各类认证证书4万余张。拥有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战略合作伙伴、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机构(全国十家,上海唯一)、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服务认证标委会主任/秘书处单位、长三角质量提升唯一技术支撑单位、EATNS碳管理体系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上海品牌国际认证联盟理事长单位等各类国际、国家、区域及市级重要资质70余项,先后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首批上海市标准创新中心(产业数字化)”“示范性上海职工学堂”等称号。

液态阳光(Liquid Sunshine) ,是光合作用或人工光合成的主要产物——以水、CO 2 为原料转化消纳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生产性能稳定、能量密度大、适应国际运输和分发的液态太阳燃料,以储能载体或储氢介质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多元转换重构,能源转换成本低而效率高,有望成为未来重要的能源载体。 

为深入探讨液态阳光这一重要能源载体的发展前景、技术现状、发展趋势、投资机会等, 液态阳光DT新能源 特定于 2024年1月14-16日 ,在江苏苏州举办 “2024(第三届)液态阳光产业发展论坛 ”,围绕 人工光合成技术、多元电力转换体系(Power to X)与先进燃烧技术 ,聚焦 液态阳光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及工程化案例、CCUS、甲醇重整制氢、甲醇动力与热力燃烧、甲醇燃料电池、可再生航空燃油技术、汽车与船舶应用 等瓶颈问题,以及 产业链共生发展系统和投资机会 等专题,邀请行业内顶级专家和产业链上下游代表性企业进行广泛交流,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与深度合作,助力液态阳光产业蓬勃发展。

时间与地点

举办时间: 2024年1月14-16日

举办地点: 中国·苏州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液态阳光、DT新能源

承办单位:

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清华大学鄂尔多斯煤化工与新能源化工技术创新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低碳转化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博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合肥德博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产业观察者》

大会主席:

刘科,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讲席教授

媒体支持: 

生物基能源与材料、华夏能源网、索比氢能网、氢能和燃料电池、北极星氢能网、氢启未来网、电氢燃料化学品、洁净煤技术、武安君 、DT气体分离、生物燃料与生物基化学品

主要议题(部分)

主题一

能源转型:液态阳光机遇与挑战

1.液态阳光研究进展、产业化格局与规划

2.绿色甲醇政策与碳排放交易体系

3.绿色甲醇国际标准与认证

4.氢基能源赛道:绿色甲醇竞争优势

5.绿色产业投融资支持

6.“绿色航运走廊”构建与展望

7.可持续航空燃油发展前景与产业机遇

... ...

主题二

绿色低碳合成: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

1.太阳能分解水制氢技术

2.CCUS技术应用

3.CO 2 高效催化转化

4.催化材料设计与改性、催化装置体系修饰与改进

5.催化表征分析

6.先进生物质气化制绿色甲醇技术

7.CO 2 加氢制甲醇技术与产业化路径

   ... ...

主题三

低碳应用解决方案:化工原料、储氢介质与储能燃料

1.甲醇重整制氢技术与加氢站

2.甲醇燃料电池系统关键技术

3.车用甲醇内燃机技术与装备研发

4.船用甲醇内燃机技术、装备研发与加注标准

5.甲醇热力燃烧技术

6.绿色汽油“出海”

7.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生产技术与创新

    ... ...

论坛日程

往届风采

往届详情链接:

2021(第一届)液态阳光甲醇高峰论坛

2022(第二届)液态阳光产业论坛

参会报名

扫一扫

参会

参会 | 赞助 | 需求对接

沈经理

13396601161(微信同号)

陈经理

15381893024(微信同号)

供需对接报名

为疏通液态阳光产业之间“供需关系”,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对接等“供应链”,此次会议特针对液态阳光产业所涉及的科研机构及研究院、企业、政府和第三方服务机构等的群体,推出“ 供需对接收集表 ”。

工作人员接收您的需求后会将信息归类整合,后续将以线下论坛现场“需求墙”、“一对一需求会议室”等不同形式呈现并进行沟通与对接服务。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 供需对接

相关推荐

薛良玉 | 瓦锡兰集团市场发展及去碳化服务总经理 | 船舶海事去碳化技术路线

刘汉如 | 浙江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 吉利绿色甲醇循环经济产业化实践

高鹏 |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 二氧化碳加氢制大宗化学品与液体燃料

沈建跃 | 上海博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 中国新能源发展之路——甲醇时代

魏飞 |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 | 二氧化碳加氢制芳烃及绿色航煤技术

张守军 | 合肥德博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 生物质气化合成绿色甲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郑贤玲 | 中集集团总裁战略顾问 | 第三次氢能浪潮与绿氢化工

郑珩 | 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 二氧化碳加氢高效制甲醇

刘忠勇 | 必维国际检验集团  氢能业务总监 | 绿色甲醇标准及认证

刘科 | 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 南方科技大学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 | 绿色甲醇——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转型路径

韩涤非 | 中科液态阳光苏州氢能科技公司董事长 | 液态阳光绿氢甲醇产业创新实践及生态构建

蔡文远 | 浙江氢邦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 甲醇SOFC研发及其应用前景

本文部分素材来自于《中国工程科学》、《中国能源报》、《21世纪经济报道》、《证券时报》、《中国发展观察》,由作者重新编写,系作者个人观点,本平台发布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观点,不代表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