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东华大学 | 巫秀玲,赵晓祥,孙铸宇:金属材料协同VB12催化卤代有机物降解研究进展

东华大学 | 巫秀玲,赵晓祥,孙铸宇:金属材料协同VB12催化卤代有机物降解研究进展

时间:2022-03-25 来源: 浏览:

东华大学 | 巫秀玲,赵晓祥,孙铸宇:金属材料协同VB12催化卤代有机物降解研究进展

原创 巫秀玲等 化工进展
化工进展

huagongjinzhan

中国化工学会会刊,EI、SCOPUS等收录,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2020版《中文核心期刊概目要览》化工类第1名

收录于话题

文章

信息

金属材料协同VB 12 催化卤代有机物降解研究进展

巫秀玲,赵晓祥,孙铸宇

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1620

引用本文: 巫秀玲, 赵晓祥, 孙铸宇. 金属材料协同VB 12 催化卤代有机物降解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 2022, 41(2): 708-720.

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21-0481

文章摘要

卤代有机物(HOCs)是环境领域的主要污染物类型之一,因其高持久性、毒性和生物累积性而受到广泛关注。还原脱卤技术是一种高效、低耗、易行的HOCs处理方式,而生物辅酶因子维生素B 12 (VB 12 )对HOCs的还原脱卤有很高的催化活性。本文总结了单金属、双金属、金属矿物及半导体等金属材料协同VB 12 催化降解HOCs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每种金属材料与VB 12 的协同催化机制、降解HOCs机理特性、实际应用情况及局限性等。结果表明,金属材料协同VB 12 对HOCs还原脱卤具有加速电子转移、金属表面介导催化、活化碳-卤键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最后,结合最新研究,指明目前该体系在机理研究、材料设计、实际应用、技术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卤代有机物(halogenated organics compounds,HOCs),也称为有机卤素,其分子结构中包含碳-卤键(C—X,X=F、Cl、Br、I),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学品,广泛用作溶剂、制冷剂、阻燃剂、泡沫、聚合物、弹性体、合成有机化学中的原料和中间体。环境中备受关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如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二 英、全氟烷基酸等均为HOCs,氯代/溴代/碘代消毒副产物(DBPs)、氯代/氟代抗生素、碘代造影剂(ICM)以及一些新兴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PPCPs)也为HOCs。由于C—X 键的存在,HOCs往往具有强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和毒性。这类物质的大量生产和使用导致其广泛渗透到大气层、水体和土壤,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近年来对HOCs的处理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由于C—X键的高键能以及卤素原子的高电负性,HOCs(尤其是高卤代的HOCs)在自然条件下的生物降解、光降解和化学降解等的速率较慢。目前针对这类污染物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物理吸附、生物降解、化学氧化还原。其中还原脱卤技术可以通过低耗易行的方法将HOCs转化为低毒的有机化合物和卤素离子,其机制涉及C—X键的氢解、H—X邻位消去等。生物还原、零价金属还原、电化学还原和光催化还原是常见的还原脱卤技术。其中,零价金属(ZVMs)还原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处理方法,受到持续关注。目前,金属介导的HOCs脱卤技术不仅限于零价金属,还涉及双金属、金属矿物、半导体等材料。

在金属材料还原降解HOCs体系中引入电子转移介体(ETM),能够极大地加速反应的进行。ETM主要有醌型化合物和过渡金属络合物两类。维生素B 12 (VB 12 )、辅酶F430、血红素等过渡金属大环化合物是常用的辅酶类ETM。其中,VB 12 在催化还原脱卤上表现出更高的反应活性,是目前研究最多的电子介体之一。VB 12 (C 63 H 88 CoN 14 O 14 P),又称钴胺素(cobalamin)或氰钴铵素(cyanocobalamin),是一种由原核微生物合成的天然无毒、环境友好的大分子过渡金属辅酶。VB 12 可以催化多种复杂的代谢反应,如甲基转移反应、异构反应、DNA合成与调节、维持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等。图1为VB 12 及部分衍生物分子结构图,其结构中包含有一个与钴原子配位的咕啉环,可作为氧化还原活性中心,实现其多种生理生化功能。Co的价态有VB 12 (Co )、VB 12r (Co )和VB 12s (Co ),其配位结构的改变伴随着价态的相互转化,从而实现体系中电子的传递。现有研究表明,VB 12 能够催化多种氯代和溴代化合物进行非生物还原脱卤反应,如六氯苯、五氯联苯、四氯乙烯、2,2’,4,4’-四溴联苯醚等,使其还原为氯代/溴代程度低的化合物或实现完全脱卤。此外,几乎所有卤代呼吸的微生物体内的还原脱卤酶系统都含有辅酶VB 12 ,该酶可实现微生物体内的HOCs还原脱卤反应,并使微生物从这一反应中获取能量进行生长。由此可见,VB 12 具有高效的还原脱卤活性,在HOCs污染的水和土壤修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1   VB 12 及部分衍生物的分子结构

目前,VB 12 体系中常用的电子供体有柠檬酸钛(Ⅲ)(TC)、二硫苏糖醇(DTT)、半胱氨酸、零价金属、双金属材料、金属矿物、半导体材料等。其中,TC等均相还原剂易流失,回收和重复使用较为困难,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连续投加,降低了体系的电子利用率。此外,TC需人工制备,不利于实际应用。相比于均相还原剂,固体非均相还原剂具有实用性强、易回收、成本低、效率高、可重复利用等优点。同时,固相还原剂对污染物的吸附、还原和催化作用也能与VB 12 相互协同,加速还原脱卤过程。

因此,本文主要总结了单金属、双金属、金属矿物和半导体四种金属材料协同VB 12 催化还原HOCs的研究进展,探究了二者间的协同催化机制和对HOCs降解特性,结合实际应用情况指出了该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同时展望了该技术的发展前景和研究方向,为HOCs的处理处置提供理论依据。

1

单金属

在过去的二十几年,ZVMs去除污染物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尤其是零价铁(ZVI)降解氯代有机化合物(COCs)的研究。但由于ZVMs对某些氯代化合物的反应活性低以及有高毒性副产物的  生成等局限性,将VB 12 引入ZVMs反应体系大大提高了HOCs的降解速率及脱卤率。ZVMs-VB 12 催化还原脱卤体系应用情况如表1所示。Kim和Carraway研究了Zn 0 或Fe 0 协同VB 12 催化四氯乙烯(PCE)和三氯乙烯(TCE)的还原脱氯反应。对于PCE的降解,VB 12 协同金属体系反应速率比单独金属提高了约10倍;对于TCE降解,Zn0-VB 12 体系比单独Zn 0 体系提高了约50倍,且VB 12 使两种金属催化降解PCE的活化能降低40~60kJ/mol。Ranguin等对比了DTT-VB 12 和Zn 0 -VB 12 两种体系处理活性炭吸附后的十氯酮(CLD)的效果,Zn 0 -VB 12 体系表现出更高的CLD去除率,20min内高达90.0%,而DTT-VB 12 在40min内仅去除76.0%。对于多卤代芳香族化合物,Yang等研究表明,微米级球磨铝颗粒(BM Al)与VB 12 的联用能有效实现2,2’,4,4’-四溴二苯醚(BDE47)逐步加氢脱溴,2h后BM Al-VB 12 对BDE47的降解率是单独BM Al的6.3倍。Lapeyrouse等研究了1,2,3-三氯丙烷(TCP)、1,2-二氯丙烷(1,2-DCP)、1,3-二氯丙烷(1,3-DCP)、1-氯丙烷(1-CP)和1,2-二氯乙烷(1,2-DCA)五种氯代烷烃的降解,仅μZVI(微米级零价金属)或VB 12 存在时,五种氯代烷烃均未降解,而μZVI-VB 12 体系下有明显降解产物生成。

表1   单金属材料协同VB 12 催化还原降解HOCs

随着纳米材料的发展,纳米级零价金属(nZVMs)常被用来增强还原脱卤作用。纳米材料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和吸附能力强等特性;纳米金属颗粒(如nZVI等)可被地下水流有效传递,并长期保留在悬浮液中,因而可灵活应用于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的原位和异位修复。同时,纳米材料具有高表面能和反应活性,将其应用到HOCs还原脱卤中能起到很好的催化作用。迄今为止,纳米单金属协同VB 12 主要用于氯代脂肪族和全氟化合物的催化还原。Amir和Lee称nFe 0 或VB 12 单独存在时未观察到PCE降解,而将二者耦合,PCE 6h内降解率达80.0%。Huang等发现在TC-VB 12 体系中,加入nCu 0 可使二氯甲烷(DCM)的降解速率提高5倍。对于化学稳定性极强的全氟化合物,Lee等的研究表明,TC-nCu 0 -VB 12 体系可有效还原降解全氟辛酸(PFOA),在70℃、pH=9.0条件下,18h PFOA降解率可达65.0%。粟强发指出,在VB 12 催化体系中引入nFe 0 时,10天全氟辛磺酸(PFOS)脱氟率和降解率分别为10.8%与53.8%。

上述研究表明,相比于均相还原剂,ZVMs-VB 12 体系对HOCs降解脱卤具有更高的催化效能,故ZVMs与VB 12 存在协同作用。根据降解产物分析以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VB 12 形态和中间产物测定,ZVMs-VB 12 体系的催化机理与二者的协同机制如图2所示。首先,VB 12 -Co 被还原剂还原成Co ,强亲核试剂Co 能有效进攻HOCs的C—X键,在脱除X - 的同时生成烷基-VB 12 中间体(Co -R),这一步是快速反应步骤。随后,Co -R发生氢解反应生成Co 和低卤代的化合物,而Co 可继续被还原为Co 进攻C—X键完成脱卤反应,由此通过Co的变价循环实现了电子的传递,从而实现VB 12 的催化循环和还原脱卤过程。其中,Co -R的分解是一个慢速步骤,也是整个反应的限速步骤,但Co -R与ZVMs固体表面之间的静电吸附作用弱化了Co—C键,并且在ZVMs的表面介导作用下,加快了Co -R到RH的氢解反应和Co—C键的断裂,从而加快了VB 12 的循环和整体的反应速率。由此,VB 12 和ZVMs的协同作用增强了体系的电子传递和催化活性,加速了HOCs的降解。

图2   单金属材料协同VB 12 催化降解HOCs机理

尽管nZVMs具有高的表面活性和协同催化作用,但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稳定性差、易团聚、易失活、表面易钝化、pH适用范围窄等。因此,众多学者对nZVMs体系进行了优化或改性,如在反应体系中加入抗坏血酸(AA)以抑制(氢)氧化物钝化层的形成,将纳米颗粒分散在基质上以克服团聚等。如Dror等制备了硅藻土基的nZVI-VB 12 新型复合材料,可高效催化转化水中TCE、PCE、顺式1,2-二氯乙烯(1,2-DCE)、三溴新戊醇、甲草胺、莠去津等多种HOCs,且该技术在中试阶段也表现出良好的效果。综上,nZVMs-VB 12 体系在处理HOCs上具有一些特定的优势,但nZVMs的局限性促使研究者开发更加高效的催化还原材料。

2

双金属

针对单一ZVMs易失活、对某些难降解HOCs反应活性差等缺点,通过在基质金属M 1 (Fe、Zn、Al、Mg等)中加入其他金属M 2 (Pd、Ni、Pt、Cu、Zn、Ag等)形成双金属,可以提高材料的反应性和稳定性,原因如下:①M 1 具有还原活性,可作为电子供体,M 2 附着在M 1 上时形成许多微小的原电池,二者的相对电势差使电子从M 1 迁移到M 2 ,吸附的氢离子在M2表面接受电子后生成原子氢(H ads ),H ads 可还原降解HOCs;②M 1 与M 2 之间形成电偶加速了M 1 腐蚀,M 1 阳极与M 2 阴极之间的电流效应也提高了其反应性;③M 2 的存在减少了M 1 表面氧化物的形成,提高了颗粒的分散性和稳定性;④M 2 有助于增加M 1 的表面积和反应活性位点的数量,如Pd、Ni等M 2 具有空轨道,该空轨道允许与卤素原子结合形成中间体配合物,从而降低反应活化能,提高脱卤速率。近年来,双金属协同VB 12 催化脱卤表现出优于单金属的反应活性,逐渐成为HOCs还原降解的热点方法之一。

双金属材料协同VB 12 降解HOCs研究情况如表2所示。林英杰等研究表明,DCM在Fe/Cu-VB 12 体系下降解的一级反应动力学常数( k obs =0.4h -1 )远大于Fe-VB 12 体系(0.03h -1 )。张婷婷等讨论了Cu负载量对Fe/Cu-VB 12 体系降解DCM的影响,最佳Cu负载量为5.0%,Cu负载量过高会削弱原电池效应,抑制内部Fe电子的传递,从而降低反应速率。Huang等发现Cu/Al-VB 12 体系降解DCM的kobs约为Al-VB 12 体系的20倍。同样,双金属NPs对HOCs的降解更具优势。邢悦等研究表明,在nFe 0 中掺入Cu,同时耦合VB 12 能够显著提高五氯酚(PCP)的脱氯速率及脱氯程度,脱氯率从4.5%增加到78.6%,降解产物也从四氯酚完全脱氯还原为苯酚。

综上,相比于单金属,双金属协同VB 12 降解HOCs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尤其是较难还原降解的低卤代烃。双金属与VB 12 协同机理如图3所示。与单金属体系类似,在ZVMs的还原作用下,VB 12 -Co 被还原为Co 或Co ,进而进攻HOCs中C—X键,得到中间产物Co -R。与此同时,吸附在金属表面的Co -R在Cu的催化活性位上迅速转化为Co 及脱卤产物。铜的协同催化效应体现在:①双金属间形成的电势差使得电子传递到铜表面,在铜表面原位生成活性H ads ,加快了Co -R的分解;②铜能够有效降低C—X键键能,有学者发现铜表面的C—Cl键断裂的活化能仅为气相解离的12.0%~20.0%。由此,可实现双金属与VB 12 的协同催化作用。

表2   双金属材料协同VB 12 催化还原降解HOCs

图3   双金属材料协同VB 12 降解HOCs机理

尽管双金属材料协同VB 12 可以突破单金属的部分应用限制,但该技术仍存在如下挑战:①双金属NPs合成成本高且难以扩大规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实际工程应用;②存在易团聚、使用寿命短、易钝化等纳米金属材料的共性问题;③存在金属离子浸出而产生二次污染的潜在问题。今后,对双金属材料需进一步探究其结构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开发具有高选择性、抗污能力以及低金属浸出率的新型双金属NPs。此外,也有研究者开发出三金属材料,在双氯芬酸(DF)、四氯化碳(CT)等的还原脱卤反应中显示出比单、双金属更好的催化活性,但目前尚未有多金属材料与VB 12 协同催化HOCs降解的报道。

3

金属矿物

除人工制备的单金属/双金属材料外,自然环境中一些天然的含铁矿物也可作为还原剂介导HOCs的自然非生物还原过程。在Kriegman-King等首次证明活性铁矿物中的黄铁矿(FeS 2 )悬浮液能够使CT脱氯后,相继有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和污染场地发现活性铁矿物(含铁硫化物和氧化物)可以介导COCs的还原脱氯。由此,天然铁矿物介导的非生物脱卤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该体系具有以下优点:①与均相Fe 相比,含铁矿物表面结合态Fe 具有介导的电子传递和界面催化效应,故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和更彻底的脱卤产物;②金属矿物天然无毒,对环境友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③在实际应用中,表面结合的Fe 可通过微生物还原等作用持续再生。

目前,对金属矿物介导还原脱卤反应研究较多。Elsner等比较了菱铁矿(FeCO 3 )、绿脱石(铁质蒙脱石SWa-1)、赤铁矿(α-Fe 2 O 3 )、纤铁矿(γ-FeOOH)、针铁矿(α-FeOOH)、磁铁矿(Fe 3 O 4 )、硫酸盐绿锈(GRSO 4 ,Fe 4 Fe 2 (OH) 12 SO 4 ·4H 2 O)、黄铁矿/硫铁矿(FeS 2 )和马基诺矿(FeS)九种含铁金属矿化物对六氯乙烷(HCA)的还原脱卤反应,反应性顺序为Fe +硫化铁>Fe +氧化铁>Fe aq +铁酸盐。Lee等也得到了类似结果。FeS或FeS 2 的高反应性归因于形成的硫化物或二硫化物配体可加速Fe 电子转移,进而加快污染物的降解。同样地,将VB 12 引入金属矿物还原脱卤体系能提高系统的电子转移效率和催化性能。目前,对FeS-VB 12 体系催化脱卤的研究最为广泛,主要原因如下:①FeS是环境中最丰富的含铁矿物质之一,其表面高活性的结构(如 FeOH和 FeSH)密度很高,且其亚稳相是大多数硫化铁相形成的前体;②对天然马基诺矿的化学分析表明,其晶格中镍、钴和铜的摩尔分数达15.0%~20.0%,能催化脱卤反应;③FeS具有金属导电性,该导电带在矿物上分散化可促进电子转移,这一性质被认为是其能够进行还原脱卤的重要原因。

金属矿物协同VB 12 降解HOCs研究情况如表3所示。Assaf-Anid和Lin用FeS作还原剂降解CT,添加VB 12 后脱氯反应增强,产物(CF和DCM)产率从2h 15.0%提高到1h 40.0%。Amir和Lee的研究中,nFeS-VB 12 体系对PCE还原降解的kobs是单独nFeS体系的145倍。Kim等研究了FeS-VB 12 体系和FeS体系在高pH(pH=12)条件下PCE的降解,其降解率分别为15h 95.0%和120h 25.0%,VB 12 对反应有显著催化作用。Kyung等研究表明,nFeS-VB 12 -S 2- 体系下PCE降解速率是VB 12 -S 2- 体系的4.5倍,是nFeS体系的8倍。

表3   金属矿物协同VB 12 催化还原降解HOCs

目前普遍认为FeS-VB 12 体系催化还原降解HOCs的机理是FeS加速了VB 12 的还原,从而提高催化脱卤速率,如图4所示。首先,FeS表面主要为铁的硫化态和氧化态,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对VB 12 催化HOCs降解具有表面限域作用。VB 12 -Co 吸附在FeS表面后,在Fe 2+ 或S 2- 作用下还原得到Co ,与此同时,Fe 2+ -S被氧化为Fe 3+ -S和Fe 3+ -O,Co 通过与表面硫化物形成 S 2- -Co S 2- n -Co 而加速电子转移过程,提高系统的催化性能。

图4   FeS协同VB 12 降解HOCs机理

综上,含铁矿物在HOCs的自然转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铁可以通过自然条件(如通过硫酸盐还原菌)或工程措施(如注入硫化物)形成FeS层,从而增强与污染物的反应活性。此外,研究发现通过降解固化/稳定化(DS/S)技术能进一步增强对HOCs的处理效果。DS/S是常规S/S技术的改进,即将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过程与固定过程结合。如Kyung等研究指出,5h内水泥浆中nFeS-VB 12 对PCE降解率(99.0%)远高于nFeS(15.0%)、nFeS-VB 12 (40.0%),其原因可能为水泥浆中的CaO与水反应生成的Ca(OH) 2 能跟PCE反应,从而增强PCE的还原脱氯动力学。该研究结果为受污染的自然环境和工程环境中HOCs的DS/S技术提供了新思路。今后,对金属矿物-VB 12 体系的催化还原HOCs的研究还可侧重于其他矿物表面介导脱卤反应、FeS不同晶型和晶面与VB 12 的协同效果和机制,以及微生物合成的FeS的反应活性等方面。

4

半导体材料

VB 12 及其衍生物具有光电响应,可作为有效的光/电催化剂。例如,Asaftei等通过交联剂将VB 12 衍生物固定在TiO 2 孔壁上以修饰电极,用于电催化还原二溴乙烷和反式二溴环己烷,电极稳定性高且未观察到VB 12 流失。此外,VB 12 作为一种光敏物质,也能很好地修饰光催化剂,如与半导体材料以配位键/共价键的方式结合,形成具有高效催化功能的新型光催化材料。半导体-VB 12 光催化体系的优点有:①不需要外加还原剂,依靠紫外线/可见光和半导体材料将VB 12 -Co 还原为Co ,充分利用光能驱动催化反应的进行;②将VB 12 负载到非均相半导体材料上,易于分离和循环使用。

半导体材料与VB 12 协同催化降解HOCs的情况如表4所示,所涉及的半导体材料主要为ZnO和锐钛矿TiO 2 。Gharagozlou等研究了VB 12 对ZnO NPs的增感作用以及其光学性质的改变,发现负载VB 12 会导致ZnO NPs的光致发光(PL)强度增加并移向可见光区域,但并未将其应用于污染物的催化降解。相比于ZnO-VB 12 ,TiO 2 -VB 12 在HOCs脱卤中的应用研究较多。Shimakoshi等将VB 12 衍生物固定在TiO 2 上,紫外线照射24h后,苯乙基溴(PhCH 2 CH 2 Br)、苄基溴(PhCH 2 Br)、1,1-双(4-氯苯基)-2,2,2-三氯乙烷(DDT)、1,1-双(4-氯苯基)-2,2-二氯乙烷(DDD)的降解率分别为95.0%、99.0%、99.0%和82.0%,而仅存在TiO 2 时基本均未降解。Shimakoshi和Hisaeda将VB 12 衍生物通过羧基与TiO 2 表面配位络合,紫外线照射3h后三氯甲苯(PhCCl 3 )的降解率高达99.0%,是单纯TiO 2 体系(3.0%)的33倍。为了进一步提高TiO 2 -VB 12 的催化性能,可通过掺杂过渡金属、与光敏剂联用等方式对其进行改性。Sun等首次报道了将两种光敏剂[VB 12 和三联吡啶钌(Ru(bpy) 3 2+ )]共同固定在TiO 2 上,得到的VB 12 -Ru -TiO 2 比TiO 2 -VB 12 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在相同条件的可见光照射下,反应30min后各体系对DDT的降解率分别为:TiO 2 (0),TiO 2 -VB 12 (24.0%),Ru -TiO 2 (13.0%),VB 12 -Ru -TiO 2 (100.0%)。且VB 12 -Ru -TiO 2 重复使用3次后对DDT的降解率仍为100.0%。因此,光敏剂与半导体材料的复合增强了材料对紫外线和可见光的吸收,提高了光催化HOCs降解的量子产率,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表4   半导体材料协同VB 12 光催化还原降解HOCs

TiO 2 -VB 12 协同光催化HOCs机理如图5所示。首先,在紫外线激发下TiO 2 分别在导带(CB)和价带(VB)上产生还原性电子(e - CB )和氧化性的空穴(h + VB )。其中导带电子将VB 12 中的Co 经由Co 还原为Co ,该过程在漫反射UV/Vis和电子自旋共振(ESR)光谱中证实。而TiO 2 -VB 12 催化反应可用醇类溶剂作为空穴猝灭剂,醇被氧化为醛类物质。最后,强亲核的Co 与R—X形成Co -R,Co -R中Co—C键发生均裂,生成Co 、RH和卤素离子X - ,由此实现协同催化脱卤作用。

图5   TiO 2 -VB 12 降解HOCs机理

从绿色化学的角度,TiO 2 -VB 12 被视为安全无毒、可重复使用且反应活性高的催化剂,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点。①光响应范围有限。TiO 2 的禁带宽度宽,对可见光的响应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因此,VB 12 与不同类型半导体(如n型、p型、n-p异质结等)、金属-有机骨架(MOFs)等复合材料的光响应范围和光催化性能有待系统地研究。②光生载流子的复合率高,导致光催化效率低。需进一步调控VB 12 和半导体材料的负载方式,提高光生载流子的转移效率以及VB 12 的循环速率;③溶剂性质对TiO 2 -VB 12 的反应性影响较大。醇类溶剂催化效率遵循甲醇≈乙醇>异丙醇≥叔丁醇的顺序。乙腈无法提供电子来消耗TiO 2 中的空穴,故TiO 2 -VB 12 在乙腈中没有催化活性,但可通过在反应中添加三乙醇胺(TEOA)、抗坏血酸等电子牺牲剂来提高体系的催化效果。此外,半导体-VB 12 对水体中HOCs的降解效果有待研究。④目前,TiO 2 -VB 12 光催化技术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要实现大规模应用,还需进一步提升催化性能与寿命,并研发低成本高效率的制备方法。

5

结语

相比于均相材料,与非均相材料的耦合提高了催化剂VB 12 的催化脱卤活性及循环速率。单/双金属和VB 12 的协同体系已在实际修复中有所应用;天然含铁矿物和VB 12 可能是自然环境中HOCs重要的非生物转化途径;半导体负载VB 12 充分利用了VB 12 的光活性,实现了光照体系下催化HOCs的降解脱卤。综上,金属材料与VB 12 在催化还原HOCs的降解中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对该体系的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

(1)机理研究方面

目前对VB 12 的催化机理仍存在争议,包括内层或外层电子转移、VB 12 的S N 2亲核攻击位点为碳原子还是卤原子、C—X键的均裂/异裂等。此外,对HOCs的催化降解研究集中在短链氯代烷烃和烯烃,对溴代和氟代化合物研究较少,且对多氯联苯、二恶英等大分子卤代芳香烃催化效果差,故缺乏对VB 12 催化HOCs的底物选择性和区域结构选择性的研究。

(2)材料设计方面

很多固体材料的还原能力不如均相还原剂,不足以将VB 12 -Co 还原为Co ,影响降解效果和反应速率;此外,材料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也有待评估。

(3)技术方面

VB 12 固定化技术尚不够成熟、稳定。据报道,VB 12 可通过配位键/共价键、吸附、π-π作用等方式固定在TiO 2 、钛酸酯纳米管(TNT)、氧化石墨烯(rGO)、金属-有机骨架(MOFs)等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VB 12 的流失,但目前该技术仍停留于实验室阶段,尚未有实际应用。同时,存在脱卤不完全以及难以实现污染物彻底矿化的问题,即反应产物可能具有二次污染。此外,缺乏基于VB 12 耦合技术的研发。

(4)实际应用方面

pH对某些体系催化脱卤的影响较大,高的反应速率依赖于碱性环境。此外,对水基质影响的考察和实际应用的研究较少。

基于以上挑战,今后对该体系的研究可着重于以下三个方面。

(1)机理上应进一步加强对VB 12 、底物和金属表面三者间电子传递、界面催化和协同作用机制的考察,以及对不同HOCs底物选择性和区域结构选择性的研究等。

(2)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研发更加经济、高效、绿色的新型复合材料,以进一步提高协同催化能力和选择性,避免催化剂中毒、VB 12 流失以及水基质的影响,实现HOCs的无害化处理。

(3)应用上应开发针对具体HOCs废水和土壤污染的高效经济的修复技术,实现该催化体系从实验室到反应器、从中试到实际运行的产业化应用。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 巫秀玲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

通信作者: 孙铸宇 ,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

(扫码关注 我们

邮发代号 :82-311

订阅热线 :010-64519502

网址 :http://hgjz.cip.com.cn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