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饶宏院士:去年新能源配储占电源侧储能比超80%,但实际平均利用率低

饶宏院士:去年新能源配储占电源侧储能比超80%,但实际平均利用率低

时间:2024-01-15 来源: 浏览:

饶宏院士:去年新能源配储占电源侧储能比超80%,但实际平均利用率低

罗京 刘杨 储能盒子
储能盒子

storagebox1

储能的所有一切都在这里,储能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尽在储能盒子!

在1月8日举行的2024中国储能CEO大会上,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副秘书长岳芬表示,2023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再创新高,全年新增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21.5吉瓦/46.6吉瓦时, 三倍于2022年新增投运规模水平。
在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新型储能产业面临利用率低、调控运营体系不完善等多重挑战。与会专家建议,合理评估储能需求规模,根据储能的功能、场景价值,科学设计合理的补偿与激励机制,构建多元融合的发展新模式。

行业竞争加剧

据统计,截至2023年12月底,中国已投运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34.5吉瓦/74.5吉瓦时,功率和能量规模同比增长均超150%。其中,2023年新增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21.5吉瓦/46.6吉瓦时,三倍于2022年新增投运规模水平。
在装机规模创新高的同时,行业竞争加剧。据统计,2023年, 国内储能系统中标规模达65.7吉瓦时,同比增长383% ,共200多家企业摘得标的;从价格上看,储能系统中标均价持续下行,至12月跌至0.79元/瓦时,与年初相比近腰斩,并出现低于0.6元/瓦时的报价,创行业新低。
从出货量看,据统计,2023年,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储能电池(不含基站/数据中心备电类电池)出货量预估为185吉瓦时,不及年初预期。受多种因素影响,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50%左右,且下半年出货放缓。
岳芬表示, 储能电芯迈向“大”时代 。单体容量达300Ah以上的储能电芯从设计走向应用;同时,基于大容量电芯,储能电池舱单舱电量实现提升,宁德时代、阳光电源、天合储能等头部企业均推出20尺5兆瓦时集装箱储能系统。
岳芬预计,2024年国内新增新型储能投运装机规模将超过35吉瓦,延续高速发展态势。随着产能高速扩张、行业竞争加剧,缺乏资金以及技术积累不足的企业将面临生存压力。

面临多重挑战

与会专家表示,当前我国新型储能产业面临多重挑战,包括新能源配储利用率低、调控运营体系不完善、市场机制待优化等。
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我国电化学储能电站日均运行4.17小时, 仅达到设计利用小时数的34%
中国工程院院士饶宏表示, 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出台10%-20%新能源配储政策,新能源配储占电源侧储能比重超过80%。 但从实际运行数据看,新能源配储平均利用率低。
广东新型储能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席总裁陈建福表示,储能调控运营不佳有四方面原因:
  • 首先,大型储能集成系统普遍存在多机并联控制复杂、电池侧控制颗粒度低、电网支撑功能欠缺等问题;
  • 其次,储能与电网互动关键技术、规模化储能的调度运营控制技术等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 第三,规模化储能应用的调控运营体系不完善,尤其是在配网侧、用户侧,储能未纳入有效调控;
  • 另外,电力市场交易主体、交易品类、价格机制等市场设计仍待优化。
陈建福表示,储能市场无序竞争,导致产品质量下降,进而影响到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此外,储能电站运行维护中的巡视检测、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等亟待完善。

合理评估储能需求规模

饶宏表示,新能源快速发展将对消纳提出较高要求。比如,南方电网未来将引入大量区外电力,而区外电力以新能源为主,需统筹区内新能源发展和区外电力引入,合理评估储能需求规模。
据测算,2030年南方电网区域风光装机规模预计将达到3.2亿千瓦。在无配储的情况下,风光弃电量将达到333亿千瓦时,风光弃电率为6%;若按风光装机规模的10%配储,风光弃电量将下降至188亿千瓦时,弃电率下降至3%。
同时,储能配置需要综合考虑需求侧响应能力。饶宏认为,需求侧资源作为新型电力系统重要灵活性资源,其功能与储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
1月4日,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提出初步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鲁、川渝等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开展车网互动规模化试点示范,力争2025年底前建成5个以上示范城市以及50个以上双向充放电示范项目。
饶宏表示,以广东电网为例,预计2060年最高负荷将突破3亿千瓦,5%尖峰负荷规模将达到1500万千瓦。假设2060年广东省家用电动车达3000万辆,若其中1%参与需求响应,则响应规模约3000万千瓦(电动汽车充电功率一般为100千瓦),占全年预测最大负荷的10%,成为不可忽视的灵活性资源。

01

企业加码扩产  海上风电行业景气度上行

据悉,近日宁德时代加码海上风电业务布局,旗下子公司时代绿色能源近日参设两家风电公司。此前,宁德时代出资25亿元设立孙公司福建润时海上风电公司,该公司由时代绿色能源全资控股。业内人士表示,2024年将是海上风电项目建设交付大年,项目开工确定性较高,交付量上行将带动相关企业业绩修复。

02

风电项目集中并网

近期,风电项目迎来集中并网潮。据不完全统计,仅2023年最后一周, 我国共有28个风电项目并网,总装机容量为7.77GW。 东证期货认为,2024年海风项目并网将达到10GW,乐观预计会达到15GW。“若要实现‘十四五’规划的海风装机总量,2024年和2025年将是关键的兑现期,沿海地区要完成27GW的装机目标。”东证期货首席分析师孙伟东称。
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快速提升。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王震表示,2023年,我国海上风电建设节奏前慢后快,多省市推进项目竞争性配置,呈现从近海向深远海、从单体项目向大基地转变的趋势。
截至2023年11月底,我国沿海地区已有17个大型海上风电产业集群落地。其中,福建漳州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广东国际风电城、广西北部湾风电零碳产业基地等均提出千亿元年产值目标。
在整机价格下降、建设安装成本走低、电网接入条件改善等因素推动下,我国海上风电产业重回高速增长轨道。王震预计,2024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将超过1000万千瓦。其中,广东、山东、浙江、福建的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将排名前列,辽宁、广西建设节奏将加快,海上风电大基地建设逐步成型。

03

海风产业前景向好

2024年, 预计 中国风电新增装机量有望实现70GW-80GW,保持小幅增长。其中,海上风电将超过13GW,同比增长80%以上;陆上风电将超过60GW,同比基本持平或小幅增长,行业持续修复,并呈现结构性高增长。

开源证券认为,2023年四季度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回暖,2024年将是海上风电项目交付大年。此前影响海上风电项目开工建设的因素正在消除,交付量上行将带动风电企业业绩修复。

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前景向好。业内人士表示,2024年10GW海风装机具备较强支撑。从海风项目建设节奏看,目前已经开工或已经招标的项目为11GW至12GW,预计并网时间在2024年,海风装机景气度可期。

在行业景气上行的背景下,海风企业加码扩产。海力风电近日公告,计划在湛江投资15亿元建设海工基地。在此之前,海力风电签订大兆瓦海风塔筒项目投资协议,拟投资10亿元实现约220套海上风电塔筒的年产能。

金风科技公告,公司与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关于建设秦皇岛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项目的投资协议》。公司将投资建设秦皇岛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总投资金额为133亿元,其中风电产业部分由金风科技及其产业同盟负责,总投资金额不少于93亿元。

另外,天顺风能日前发行GDR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24.2亿元,其中17亿元将投资德国50万吨风电海工基地建设项目。

 储 能 盒 子 

素材来源: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储能研究院

责任编辑:卡卡罗特

审核:诸葛

点击 阅读原文 报名 第二届德国国际光伏储能大会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