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大脑很奇怪,在面临危险的时候,意识空间会突然变得很狭窄,会不由自主的聚焦于某一点上。比如你在遇到危险的时候,理智的决定是赶快跑。现实却是你可能根本就迈不开脚。因为在应急之下,你的意识会聚焦于危险本身,导致全身血液汇聚大脑,本来是方便你做出决策,但会致使你迈不开腿,也使得你的思维不能兼顾全面,甚至会忽略身边的急救工具。
那应急之下的标准化呢?会不会也会让你迈不开腿?据说和日本企业谈判,他们很有技巧,总想办法把你弄得很着急,比如把谈判一直拖到吃中午饭或者下班时间,他们乐于看到对手急不可耐,打破原来的谈判思路,而自己仍然气定神闲,按部就班。激情犯罪大概也是如此,简单的是非,会在应急之下变得模糊,最终做出错误的决策。理性之下和应急(激情)之下的标准化不能同一而论。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下一个简单的错误仍旧会上演。
日本位于世界最活跃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频发,人员和经济总是面临损失的危险。这也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忧患意识。尤其是2011年“311”地震后,日本开始有针对性的对有可能发生的大规模地震,制定相应的救灾方案和标准化操作规范。但是,很多专家学者在复盘应急处置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非常无奈的结论,那就是无论怎么完善标准,总是很难避免活动的折损。标准化损耗是个新名词:假设完全按照标准化组织救援,救援结果也和预期一样,是10分,而真正在应急救援的时候,一般都在7分或者8分,而丢失的3分或者2分,就叫做标准化损耗。
那么损耗能不能完全消除?先看它产生的原因:一是接口众多,不同单位之间存在单位与单位的接口,一个单位里面存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接口,部门内部人与人也有接口,接口范围越小,接口数量越少,标准化的损耗越小。反之,则损耗越大。这里面,标准化信息的传递是全面的,既有往外传递,也有向内传递,既有并联还有串联,每一次的行为信息在经历了一次传递,也就是路过一个接口时,就会因为不同的知识背景、层次、站位和理解产生一次小小的失真,接口多了,就会完全背离初衷。这是理论与实际的差距。二是标准化工作必须实事求是,切忌纸上谈兵,拿来主义。其实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很多时候错得离谱,甚至不如大猩猩。我们最初认为非洲的埃博拉病毒感染是按照指数增加的,其实没有,我们犯了直线思维的毛病。我们认为印度的电梯和中国的一样,有可以防止夹人的感应设备,其实也没有,我们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我们认为专家在其他领域同样睿智,其实也没有,他们犯了单一视角的毛病。这个世界的真相,需要实事求是,但是实事求是很难的。情绪化的决策是本能,和应急决策一样,只不过我们自以为是理性的。
任正非说,要以职业化的流程(标准化)管理替代传统化的部门管理。
我们可以推导出第一个解决思路:减少接口,尤其是要减少串联接口。当然也可以进行接口的拆分,本质上这也是在减少接口。麦当劳的汉堡包制作有24个节点,这样的制作太复杂了,接口也太多,不利于大规模的复制和推广。于是他们把流程拆分为三个:面包片的制作流程、肉的制作流程和组合的流程,每个流程8个节点。经过拆分的标准,损耗就大大的减少了。
我们推导的第二个解决思路:是以标准化流程来倒推部门设置。假设一个企业从接受订单开始,流程是这样的:销售部门先接受订单,然后等财务部门收款,财务部门收款后,再通知库管,库管准备完成后,再通知物流,物流准备完成后,通知配送人员,最后配送人员进行交付。整个流程走下来,差不多需要10天。如果对每个环节的工作时间进行规范,限定完成时限,假设每个部门都按要求提升了25%的工作效益,那么得到的时间是8天,这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通过提高每个环节的工作效益,只能是优化,并不是变革,因为系统运转的内在逻辑没有打破。这样的效率和损耗仍然是企业的噩梦。
1776年,亚当斯密把《国富论》带给了市场,第一次的工业分工和流水线出现了,今天的部门化其实就是流水线的延伸。一个业务从一个部门到另一个部门,部门处理的事项相对集中和类似。时至今日,这套理论仍然大行其道。1998年8月,华为与IBM公司合作启动“IT策略与规划”项目,随后,根据IBM公司的调查和建议,华为把生产部、计划部、采购部、进出口部、外协合作部、认证部、仓储部以及发货部,进行合并,形成供应链管理部,业务实效提升80%以上,极大的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益。
简单总结一下,要打破传统的职能化部门,形成上下贯通的联调机制,且不断加强协同演练。如何才能实事求是呢?一要重视数据,不仅仅是核心数据,关注数据比例以及趋势,防止以偏概全和情绪化决策。二是建立标准化反应模型,并进行实验论证,形成实验成果。三是遵循质量管理戴明环“PDCA”模型,在“构建、运行、评价、改进”中,并不断进行完善。
声明:公益传播,侵删;添加编辑微信(hanyipp)入群共享内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