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DFT+实验】清华大学沈洋/王训团队:基于磷钨酸亚纳米片开发兼具高储能密度和高循环稳定性的聚合物基复合电介质

【DFT+实验】清华大学沈洋/王训团队:基于磷钨酸亚纳米片开发兼具高储能密度和高循环稳定性的聚合物基复合电介质

时间:2024-01-16 来源: 浏览:

【DFT+实验】清华大学沈洋/王训团队:基于磷钨酸亚纳米片开发兼具高储能密度和高循环稳定性的聚合物基复合电介质

计算材料学
计算材料学

jisuancailiao

计算材料学科研论坛,欢迎新手、专家、大师以及业余爱好者。

来自公众号: NanoResearch
本文以传播知识为目的,如 有侵 请后台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0 1
背景介绍:
聚合物电介质 是薄膜电容器的核心材料,具有功率密度高、充放电速率快、使用温度范围大、耐电压能力强等优势,在各类严苛环境中的电子电力系统(如电磁能装备,新能源汽车,风/光发电设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 聚合物电介质的能量密度 相较于锂电池、超级电容器等电化学储能器件较 ,例如工业上常用的双轴拉伸聚丙烯的能量密度仅有5 J/cm 3 ,且只能在105 °C以下使用。为了实现器件的小型化和集成化,并保证其在严苛服役环境中的性能稳定性,聚合物电介质的高温能量密度亟待提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清华大学材料学院 沈洋 教授团队和化学系 王训 教授团队基于多酸团簇电子容器本征特性及二维组装体团簇间电子离域进一步增强的电子存储(缓冲)能力,将 多酸单层亚纳米片 与商业 聚酰亚胺 复合,获得一种 磷钨酸亚纳米片掺杂的聚合物基复合电介质 ,该亚纳米复合电介质具有极高的高温能量密度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可作为高性能薄膜电容器的介质材料用于各类先进电子电路系统,展示了良好的可规模化生产的能力,也展示了亚纳米尺度材料、多酸基亚纳米材料与传统高分子复合的巨大潜力。该研究成果以 “Roll-to-roll fabricated polymer composites filled with subnanosheets exhibiting high energy density and cyclic stability at 200 °C” 发表在 Nature Energy  期刊上。
0 2
成果简介:

研究团队合成了 磷钨酸亚纳米片填料 ,并基于此开发了一种聚合物基亚纳米复合电介质,显著提升了聚合物电介质的高温储能性能。这种磷钨酸亚纳米片由 磷钨酸骨架油胺表面活性剂 构成,厚度不足1纳米,横向尺寸达到3微米,具有柔性,可在聚合物基体内部呈现出多种状态,如波浪状、弯曲状、弯折状等。

图1   磷钨酸亚纳米片和聚合物-亚纳米片复合材料的结构

图2   亚纳米片的四方晶相结构与表征

该亚纳米片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且其横向尺寸可以有效传递面内方向的载荷。因此,亚纳米片可以在极小含量下显著提升聚合物复合电介质的力学性能。其次,弥散分布的亚纳米片可以迫使电介质内部的击穿路径绕其扩展,且其横向尺寸、弯曲形状可以有效增大击穿路径扩展的长度和难度,进而提升复合电介质的击穿场强。

图3  磷钨酸亚纳米片的机械增强和击穿路径阻碍

该亚纳米片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可引入大量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界面。二者具有高结合能,可以显著减少界面缺陷;二者的能级失配还可构成载流子陷阱,抑制空间电荷迁移。此外,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揭示了该亚纳米片中具有显著的面内电子离域特性,电子得失行为更容易发生(图4)。磷钨酸骨架独特的周期排布团簇结构赋予其极强的电荷捕获和容纳能力,可通过内部大量W离子的变价而进一步捕获空间电荷,显著降低高温漏电流。因此,极小含量的亚纳米片(0.5 wt.%)便可使复合电介质的高温储能性能获得显著提升,在200 °C和150 °C下的能量密度分别达到8.1 J/cm和7.2 J/cm 3 (充放电效率为90%)。

图4  亚纳米片的电子离域特性

图5  磷钨酸亚纳米片的电荷捕获的储能性能

除此之外,这种亚纳米复合电介质可耐受200 °C环境中50万次的充放电循环,且储能性能对测试电极面积的变化保持稳定。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团队依托乌镇实验室,采用工业化流延设备首次实现了 百米级 长度的亚纳米复合电介质薄膜的 卷对卷 生产,所获得的薄膜具有稳定的储能性能,展现出广阔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图 6  聚合物-亚纳米片复合材料的服役可靠性和大规模制备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