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推荐收藏 | 70年能源成就报告——消费篇

推荐收藏 | 70年能源成就报告——消费篇

时间:2020-11-10 来源:能源研究俱乐部 浏览:

能源消费增长中优化

趋向总量与强度双控制

崔晓利

(能源情报研究中心)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能源消费突飞猛进,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跃居世界首位,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持续提升,用能方式发生了改变,节能降耗成效显著,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成为发展方向。短期内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可改变,在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费强度的双控制下,要继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节能降耗,在消费结构优化中向清洁低碳转型。

 

一、能源消费总量快速攀升,跃居世界首位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在能源消费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巨大进展,我国逐渐成为能源消费大国。195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仅为0.5亿吨标准煤,2018年达到46.4亿吨标准煤,较1953年增长了91.8倍。

 

(一)改革开放初期,我国GDP增长带动能源消费增长迅速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能源、交通两大基础设施瓶颈,能源供应紧张,能源消费水平低。伴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基建得到巨大完善,能源形成有力保障供应能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GDP增长带动消费增长,能源需求日益增加。1991年前,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大于能源消费总量,基本实现自给自足。1992年,我国能源消费首次超过能源供给。按发电煤耗计算法,198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6亿吨标准煤,2000年增长到14亿吨标准煤,20年增加8亿吨标准煤。

 

(二)新经济周期上升阶段,能源消费快速攀升

 

 

新经济周期上升开始,能源消费陡然加速。2000年后,我国经济走出通货紧缩阴影,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上升阶段。2000~2007年,我国GDP增速从8.5%攀升至14.2%,年均增速达到10.3%。另一方面,我国工业化程度也在稳步提升,能源消费潜力激发。在2003~2005年能源消费增速均达到两位数,分别为16.2%、16.8%、13.5%。2000~2010年是我国能源消费增长最迅速的阶段,2010年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4.4亿吨标准煤,较2000年增长了20亿吨标准煤,远远超过之前20年的增长量。除了得益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外,工业的发展优化、技术水平的进步,以及地区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钢铁、石化、冶金等高耗能产业的增长,都在带动能源消费快速攀升。

 

(三)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增速趋缓

 

 

经济步入中高速发展新常态时期,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开始控制,增速趋缓。2000年后,经济进入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结构优化改善,保持中高速增长。我国能源消费面临总量、效率、结构和环保的多重考量。“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我国均提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2013年初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快形成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的新机制。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已经从保供给为主,向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转变。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伴随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我国能源消费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能源消费总量增速明显放缓,结构进一步优化,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等。从年均增速看,“十三五”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2.5%左右,比“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速低1.1个百分点。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变化

 

二、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向清洁低碳转型

 

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下,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加,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降低,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我国能源消费发展改革不断深化,用能方式发生变革,能源消费清洁低碳化进程显著加快。

 

(一)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优化,向清洁低碳化转型

 

 

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为主体,石油其次,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消费占比较小。能源消费结构的演变表现为能源消费品种的构成变动,主要特点为煤炭消费占比下降,天然气及电力消费占比提升。

 

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由1953年的94.4%下降到2018年最低的59%。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油田和气田开始开发,能源消费构成发生较大改变,石油占比在波动中提高,由1953年的3.8%上升到1976年的23%。从1978年开始,我国为了换取外汇,大量出口石油,部分烧油电厂改为烧煤。随后由于石油需求强劲,我国石油进口量增加,对外依存度提升,2018年石油消费占比达到18.9%。天然气消费占比也由1957年最低的0.1%提高到2018年最高的7.8%。

 

整体上看,能源品种结构优化调整,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升。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及其他等清洁能源消费高速增长,占比持续提高。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由1953年的1.8%提高到2018年最高的14.1%。清洁能源(含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2005年的9.8%上升到2018年的22.1%,提升12.3个百分点。

 

清洁能源地位已从补充能源上升为替代能源。中国在巴黎气候大会上做出减排承诺,CO2排放于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未来天然气仍将有较大发展空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得到迅速发展。清洁能源总装机不断提升,清洁能源消费的保障供应能力增强。清洁能源,特别是风能和太阳能,正推动着以化石燃料为主的清洁能源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变。

 

 

(二)煤炭消费居主体地位占比收缩,清洁化利用程度提升

 

 

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占据主体地位。受资源禀赋影响,煤炭居于能源消费主体地位,我国经济发展的煤炭消费比重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经济发展带动煤炭消费量大幅增长。

 

煤炭消费占比呈现下降趋势。1953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高达94.4%,到1961年仍高达91.3%,形成几乎单一煤型的能源消费结构。煤炭占比1976年下降到69.9%,但仍占绝对优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煤炭消费经历一定反弹后,占比出现收缩。随着环保压力增大,工业生产增长放缓,服务业兴起,新能源产业发展,以及“十一五”以来关停小煤矿等措施实施,2007年后煤炭消费占比继续收缩,2018年煤炭占比达到最低的59%。根据相关规划,“十三五”时期煤炭消费将由2015年的39.65亿吨上升到2020年的41亿吨,但消费比重要降低到58%以下。考虑到气候变化、大气污染防治和清洁发展的需要,未来煤炭利用占整体能源消费的比重下降仍是大势所趋。

 

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程度提升。煤炭消费主要分布在燃煤发电、冶金炼焦、煤化工、锅炉用煤(含建材窑炉和供热供暖)以及民用散煤等方面。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煤炭行业在推动洁净煤技术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包括选煤脱硫降灰、洁净水煤浆、优化配煤,以及燃煤发电超低排放节能升级改造、新型燃煤工业锅炉、大型高温煤气化和现代煤化工技术等。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清洁高效煤电系统,煤电超低排放机组超过8亿千瓦,排放标准世界领先。我国还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核心技术,通过煤炭清洁燃烧技术实现清洁取暖,因地制宜进行散煤治理。

 

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走势

 

(三)我国迈入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行列

 

 

我国已成为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改革开放初期,油气还是稀缺品,油气供应能力低下,而如今我国已经成为油气消费大国。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对于石油的需求量还很低,还是石油净出口国。随着工业发展,从自给自足到需求量加大,石油产量满足不了国内需求,进口量开始增加,1993年我国由石油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此后进口量逐年递增,2018年我国石油进口量已经达到4.62亿吨,而国内产油量为1.89亿吨,我国居于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原油消费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在波动中上升,1953年仅为3.8%,近40年来,占比在16%~22%之间波动,为五分之一左右,2018年达到18.9%。石油消费量连续攀升,2018年达到6.51亿吨。未来我国成品油需求中低速增长,炼油能力增加,我国石油消费仍将保持增长态势。

 

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走势

 

(四)我国已发展成年消费超2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消费大国

 

 

受资源禀赋影响,天然气在我国能源供应体系中占比一直不高。随着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不断提升,供应逐年增加,消费量也随之提升。但天然气需求远高于供应增长,天然气进口增加。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攀升,再加上节能减排压力,促使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较清洁的天然气成为重点开发的化石能源之一。

 

2007年,西气东输一线投产,深圳大鹏进口LNG接收站完工,我国天然气消费量首次突破产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2000~2013年间,我国天然气产量占一次能源的比重由2.7%上升至4.6%,天然气消费量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则由2.2%上升至5.7%,消费量的增速明显高于产量。天然气在1957年的能源消费中仅占比0.1%,1980年提升到3.1%,之后占比出现波动,整体处于上升趋势。从2000年到2010年天然气消费年均增速达16%左右。2018年我国天然气消费总量达到2803亿立方米,天然气占比达到最高的7.8%,我国已经成为天然气消费大国。根据相关规划,到2020年天然气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要达到10%、2025年要达到15%左右,天然气作为化石能源中的清洁能源,将来仍要作为能源增长的主力气源来发展。

 

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走势

 

(五)我国用电量快速增长,电能替代成效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快速增长。1978年,全社会用电量为2498亿千瓦时,2018年全社会用电量68449亿千瓦时,为1978年的27.4倍。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扭转单纯发展重化工业的思路,轻工业得以快速发展,用电增速先降后升,“六五”“七五”期间年均增长分别达到6.52%、8.62%。1990年后,全国经济掀起新一轮发展高潮,“八五”期间用电增长明显,年均增长10.05%。“九五”期间,受经济结构调整和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用电增速明显放缓,年均增长6.44%,尤其是1998年,增速仅为2.8%。在“十五”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和扩大内需政策拉动下,我国经济驶入快速增长轨道,用电需求持续高速增长,年均增长12.96%,尤其是2003、2004年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用电增长高峰,增速分别为15.3%、15.46%。“十一五”前两年,我国用电增速均高于14%。2008年后,受自然灾害、金融波动、经济缓增等因素影响,我国用电增速明显回落。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注重增长速度,转变为注重增长质量、效率和效益。经济结构变化在电力消费方面表现尤为明显。2014~2018年我国用电量同比增速分别为4.1%、1.0%、5.0%、6.6%、8.5%。用电量从前些年的高速增长“换挡”至当前的中速增长。

 

人均生活用电量同步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增长63倍。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均年生活用电量不足1千瓦时,1980年人均生活用电11千瓦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居民用能条件显著改善,人均用电提升加速。据中电联数据,2018年我国人均用电量4956千瓦时,人均生活用电量701千瓦时,无电人口用电问题早已全部解决。2018年人均生活用电比1980年增长近63倍。

 

生活用能结构更为高级化和清洁化,电能替代成效明显。用能结构改变主要表现为石油、天然气、电力对煤炭的替代,以及煤的初级使用向清洁使用的转变。1953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中,发电用煤仅占9.7%,1978年上升到20.1%,2007年达到50.5%。电能利用技术的进步促进了能源替代,更多终端能源消费转移到电力消费上来,提高了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1980~2018年,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从6.84%提高到25.5%,上升了18.66个百分点。

 

 

三、能源消费部门结构演变,凸显产业结构优化

 

能源消费部门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以国家统计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数据为准,我国能源消耗以工业部门为主,生活消费用能其次,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位列第三,其他部门所占比例较小。改革开放以来,工业部门能源消费虽有缓降仍达65%以上,居民生活用能水平不断提升,交通运储业消费快速增长,2017年三部门消费占比分别为65.7%、12.8%、9.4%。能源消费的部门结构变化体现出国家现代能源消费的基本走向。

 

(一)工业部门能源消费占比65%以上

 

 

工业部门作为能源消费中三大主要部门之一,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995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为96191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3.3%。受经济波动影响2000年前稍微下降,2000年工业消费103014万吨标准煤,之后又缓慢回升。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形成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经济发展之路。在工业化进程推动下,2000~2009年为工业能源消费的高速增长期,2009、2010年工业能源消费达到243567万、261377万吨标准煤,占比均达72.5%。2010年之后,工业能源消费量趋于平缓,在能源消费总量持续上升的影响下,占比缓降,2017年工业部门能源消费占比为65.7%。

 

在工业子部门中,制造业能源消耗是重头,黑色金属业、化学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是主要的能源消耗部门。亚洲金融危机后,在基建投资和房产行业的有效拉动以及优惠电价的带动下,冶金行业快速发展。2002~2007年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钢产量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高耗能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相关产业链条的拉动,推动工业能源消费需求增加。

 

(二)生活消费用能水平提升

 

 

据国家统计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生活能源消费是除工业部门之外的第二大能源消耗领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带动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家电、住宅、交通工具等不断增加,居民消费持续上升。1980年到2017年,我国居民能源消费总量从9643.48万吨标准煤增加到57620万吨标准煤,增长5倍。

 

在增速上,1995年生活能源消费占比12%,随后出现缓降。2000年以后,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以及生活水平提升,大功率家用电器增加,家用轿车增多,生活能源消费明显加速增长,消费总量、占比持续上升,2010年生活消费占比10.1%,2017年达到12.8%。

 

(三)交通运储业消费需求快速增长

 

 

交通运储业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消费领域,也是消费增长迅速的行业领域之一。交通运输属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领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交通运输需求不断增加,带动机动化水平快速提高,交通运输领域能源消费呈快速增长态势。1990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能源消费占消费总量的比重为4.6%,2000年消费占比达到7.8%,2010年为7.5%,2017年达到9.4%。未来,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增长必然带动运输需求增加,不过交通运输结构也在优化,运输管理、组织效率及燃料洁净度不断提升,在消费总量增加的情况下单位运输所消耗的能源量或将呈现下降趋势。

 

四、能源消费强度连续下降,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我国能源科技创新实力在发展壮大,新技术层出迭代,能源产业结构发生转变,能效水平得以不断提升。能源强度指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衡量能源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从单位GDP能耗水平来看,1980年GDP能耗为13.14吨标准煤/万元,2018年下降到最低的0.52吨标准煤/万元,比1980年下降12.62吨标准煤/万元。

 

改革开放后,我国GDP能耗不断下降。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GDP能耗波动较大,由1953年的0.91吨标准煤/万元逐步上升到1960年最高的2.84吨标准煤/万元,之后开始下降,上世纪70年代后出现回升。改革开放后,生产技术不断发展创新,我国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GDP能耗不断下降。1980年GDP能耗为13.14吨标准煤/万元,2000年已降至1.47吨标准煤/万元(按2000年可比价格计算)。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走出一条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经济成为“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基本指导方针。“十一五”以来,我国不同领域齐心协力,多措并举,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2005~2018年,我国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41.5%,年均下降4.0%,比1952~2005年年均降幅扩大3.9个百分点,节能降耗取得巨大成效。

 

“十三五”时期,国家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明确要求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降低1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要将节能降耗、转变经济增长结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三者有效结合,需要通过产业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和推进节能型社会建设等方式来实现。同时,推广节能技术,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要求。随着新技术不断发展,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再到智能制造,能效正在大幅提高,能耗也在不断降低。

 

我国GDP能耗优化情况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2]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伟大的飞跃:中国能源发展40年[M],人民出版社,2018.

[3]电力规划设计总院.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8[R].中国电力出版社,2019.

[4]周大地等.迈向绿色低碳未来 中国能源战略的选择和实践[M].外文出版社,2018.

[5]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18[R].中国市场出版社,2018.

[6] 谢治国.新中国能源政策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

[7]周文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新能源政策回顾与展望[J].求知导刊,2016,(10):21-22.

[8]王衍行,汪海波,樊柳言.中国能源政策的演变及趋势[J].理论学刊,2012,(9):70-73.

[9]刘满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油气产业主要成就[J].能源情报研究,2018,(8):91-100.

[10]国家统计局.能源发展实现历史巨变 节能降耗唱响时代旋律——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四[R].2019-07-18.

[11]张雷,黄园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供需格局演变[J].经济地理.2009,(2):3-10.[12]代红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用电状况分析[J].大众用电.2009,(1):5-7.

 
原文首发于《电力决策与舆情参考》2019年第36、37期

 

 

审核:齐正平

编辑:邱丽静

本信息由中电能源情报研究中心运营,致力于传播能源资讯、分享能源观点,发布《电力决策与舆情参考》《能源情报研究》精华内容,欢迎关注!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