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独家 | 陆上风电的真正机遇在平价后

独家 | 陆上风电的真正机遇在平价后

时间:2020-11-06 来源:能源研究俱乐部 浏览:

 

陆上风电的真正机遇在平价后
齐正平
(能源情报研究中心)
 
在风电补贴的最后窗口期,风机整机设备价格由3000元/千瓦涨至4000元/千瓦,依然供不应求,饱受诟病的“抢装潮”又来了。
留给关闭窗口的过渡期,其实很长。2016年公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就已明确,到2020年风电项目电价可与当地燃煤发电同平台竞争,随后主管部门在多个文件多种场合进一步明确要引导风电产业向平价过渡。2018年5月,国家能源局推出风电项目竞争性配置,被认为是平价的前奏,并在2019年5月诞生了第一批风电、光伏发电平价上网项目。
其间,国家发展改革委逐年下调风电标杆电价,直到今年5月,将标杆电价最终改为指导价,同时明确了补贴退坡时间表,退补贴的幅度和节奏与行业预期一致。但很无奈的是,补贴退坡与抢装似乎天然存在着因果关系,政策一发布,资本市场上风电板块应声全线飘红,随即拉开了新一轮风电抢装的序幕。
补贴是真金白银,企业追求利益更大化是必然动作。抢装也不是我国所独有,国外因为补贴退坡也一样会出现抢装现象,比如德国今年1月份光伏并网容量环比增长35%,主要原因就是德国从2月起降低光伏补贴,美国风电也往往在第4季度出现抢装,以确保取得税收优惠。
所以说,怕的并不是抢装本身,而是“抢”的太急可能会带来“并发症”,是抢来的补贴不够为风险隐患埋单。近几年,风电、光伏每逢降价节点必抢装,抢装过后必是低潮,造成市场大起大落,严重影响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主管部门一直强调,要按照“十三五”规划和电网实际送出能力建设风电项目,但一方面地方政府经常大规模审批项目助推企业抢装,另一方面补贴的诱惑太大,虽然变换多种方式踩刹车降热度,抢装的步伐始终顽强,而且踩的松了没效果,踩的重了则招来一片吐槽。
现在回头看看,前些年抢装引发的严重弃风限电问题、设备质量问题、产能过剩问题,都要让全行业花更长的时间去消化。而在抢装大潮中,那些只想躺在补贴上刷利润的企业,不是在补贴拖欠的泥沼中苦苦挣扎,就是已经销声匿迹。能够在行业中风生水起的,靠的还是自身的管理实力和技术实力。
当前,虽然相对来说我们的系统调节能力、外送通道建设、消纳政策力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大部分企业也深刻汲取以往抢装的教训,在项目布点、品种选择上更加理性,在设备质量、采购流程上更加严格把关,但市场各方面要素对于大规模抢装仍然支撑能力有限,企业应该保持理性和冷静,认清风险,量力而行。
一是供应链能力有限。目前整个风机供应链都存在供货紧张现象,存量订单与新招标订单叠加,供不应求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不仅整机供应链难以支撑,吊装、运输等环节也将成为瓶颈,多家研究机构预计,今年风电吊装数量可能在2500万千瓦,超过的容量意味着只能闲置。
二是电网消纳能力有限。电网企业由于有弃风弃光率的限制,对并网项目把控较严,2018年全国新增并网风电装机数据是2100万千瓦,今年可能会在此基础上小幅增长,但是很难承受较大的增幅,这意味着会有相当一部分风机吊装完成后无法并网。
三是设备和建设质量隐患。大量原计划三年并网的存量项目压缩到两年内完成,抢工期可能会影响风电建设质量。由于设备供不应求,一些落后产能可能重出江湖,埋下故障隐患,增加运维成本,若出现风机着火、倒塔等严重事故,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更大。
四是生态环保冲突风险。目前各地生态红线、自然保护区增加,一旦项目与之发生冲突,很多手续都需要重新走流程。据了解,已有多个省份因生态破坏暂停发展风电,少数风电项目因为存在植被恢复不到位等问题被责令整改,一些建成的项目由于处在自然保护区内等原因遭到拆除,风电开发与环保之间的冲突问题不可忽视。
所以说,市场有风险,抢装须谨慎。平价时代即将到来,要想成为最终的赢家,不是与抢装赛跑,而是与提高发展质量赛跑。既要走好补贴的“最后一公里”,也要放眼更长远的路。风电真正的机遇,是在平价之后,而这个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
 

原文首发于《电力决策与舆情参考》2019年11月22日第44期

审核:齐正平

编辑:李丹丹

 

本信息由中电能源情报研究中心运营,致力于传播能源资讯、分享能源观点,发布《电力决策与舆情参考》《能源情报研究》精华内容,欢迎关注!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