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UCSD蔡盛强教授团队Sci. Adv.:超灵敏且强韧的力致发光活性软材料

​UCSD蔡盛强教授团队Sci. Adv.:超灵敏且强韧的力致发光活性软材料

时间:2023-10-24 来源: 浏览:

​UCSD蔡盛强教授团队Sci. Adv.:超灵敏且强韧的力致发光活性软材料

纳米人
纳米人

nanoer2015

科研无止境

收录于合集

在自然界中,对力学刺激的感知是活细胞的基本特性,它使得细胞能够检测、解读、响应并适应外部复杂环境。此外,力学感知在工程领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可穿戴设备和软体机器人等。尽管科研人员已经开发出多种材料和结构来感知力学刺激,但人造系统在灵敏度、能源利用效率和自主水平等方面仍然远远落后于生物系统。与此同时, 近年来,生物融合(biohybrid approach)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将生物功能嵌入到人工材料的热点领域。但迄今为止,却鲜有研究报道具有力学感知功能的活性材料体系。此外,如何用简易的方法制造活性材料、延长其寿命、缩短其响应时间、降低其维护成本,仍然是制约活性材料实际应用的关键因素。

针对该问题,在前期生物融合发光器件的基础上(Nat.Commun.13 (1), 3914),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蔡盛强教授团队,通过将力致发光海洋甲藻嵌入到生物相容性的水凝胶中,发展了一种超灵敏且强韧的力致发光活性软材料体系。该活性材料具有高灵敏度(Pa~kPa),可快速响应(~20ms),并且维护简单,只需要光照和黑暗条件进行生理循环。 在疏水涂层的保护下,该活性材料在恶劣条件下(海水及酸、碱溶液)仍具有5个月的使用寿命。该材料还适用于具有高分辨率(~0.39mm)的直写式3D打印,并可以通过双网络水凝胶实现力学性能增强。此外,研究者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来分析力致发光行为,并与实验相比取得了较好的一致性。该活性材料有望用于力学传感、软体机器人和生物光疗等领域,同时也可作为一个材料平台来研究基础的生物力学感知。

<iframe allowfullscreen="" class="video_iframe rich_pages" data-cover="http%3A%2F%2Fmmbiz.qpic.cn%2Fsz_mmbiz_jpg%2FNgNpRVa0iaOS9lt7CVG1OMrZb0HZ3KFviaYRsggoyLlrXzLriawLKHhaI7BSOvx4kIbe6mm27lFqqBJQibG7YhAA8Q%2F0%3Fwx_fmt%3Djpeg" data-mpvid="wxv_3161378155311136769" data-ratio="1.7791666666666666" src="http://www.cnmhg.com/e/admin126459646/showimg.php?url=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3161378155311136769" data-vidtype="2" data-w="854" frameborder="0"></iframe> 视频展示:力致发光活性软材料

        

1. 生物活性力致发光软材料的设计和展示

首先,作者将海藻酸钠水凝胶溶液与发光细胞培养液混合,然后利用CaCl 2 溶液进行离子交联,将细胞限制在凝胶中(图1A)。在黑暗条件下,压缩该活性材料可触发其近乎瞬时的发光(图1B)。而用物体在该材料表面滑动,可触发其局部发光(图1C)。为了展示该材料的高灵敏度,作者让一个轻质泡沫球在其表面滚动,来自球的微小压力(~10mN)仍可激活其发光(图1D)。为了增强该活性材料在不可预测条件下的耐用性,作者在其表面制备了疏水涂层,实现了在海水环境中5个月的使用寿命(图1E)。作者进一步在涂层中加入颜料,可实现对发光颜色光谱的调节(图1F)。

   

           图1.力致发光活性软材料的设计和概念性展示          

2 用于增强活性软材料使用寿命的疏水弹性体涂层

在制备活性软材料后,紧接着,作者利用浸涂工艺,在其表面制备了一层疏水弹性体涂层(图2A)。对于有涂层的样品,当其保存在海水中,并进行光照和黑暗生理循环时,其质量可在5个月内保持不变(图2B,黑线),其发光性能也可以维持稳定(图2E,下)。对于有涂层但保存在空气中的样品,其质量会缓慢减小(图2B,红线),发光性能可维持15天(图2E,上)。但对于没有涂层的样品,当其保存在海水(图2B,深蓝线)或者空气(图2B,浅蓝线)中时,其质量都会剧烈变化,发光能力也只能维持两天(图2D)。此外,和未涂层的样品相比,涂层可增强活性软材料的力学性能,保持其结构完整性(图 2C)。

图2.疏水涂层用于增强活性软材料的稳定性、使用寿命和力学性能

         

3 3D打印具有高分辨率和复杂形状的活性软材料

紧接着,作者对含有细胞的水凝胶混合液进行流变调控,以获得剪切致稀性质用于直写式3D打印。作者打印了不同形状的混合液,然后利用CaCl 2 溶液进行离子交联(图 3A)。作者展示了不同的一维和二维图案,在黑暗环境中,施加力学刺激可触发整个图案的发光(图3B)。对于一些三维结构,同样地,施加力学变形可激活其发光(图3C和D)。得益于水凝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发光细胞的坚韧性,作者展示了在线宽约为0.39毫米的情况下,打印结构仍可维持力致发光(图3E)。

         

图3.利用3D打印将活性软材料打印成具有高分辨率的不同几何图案       

4 利用生物相容性双网络水凝胶增强活性软材料的力学性能

如上所述,该活性软材料具有一些优点并适合3D打印,但藻酸盐水凝胶是众所周知的脆性材料,无法承受大变形。为此,作者合成了一种基于生物相容性双网络水凝胶的活性软材料,用于提升其力学性能。该体系由藻酸盐网络和PEGDA网络组成(图4A)。在大变形下,双网络活性软材料可维持发光性能,并保持结构完整(图4B)。力学测试表明,与单网络活性软材料相比,双网络活性软材料的破坏应变和破坏强度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图 4C)。值得提出的是,单网络活性软材料仍可承受45%左右的压缩应变(图 4D)。断裂测试表明,双网络活性软材料在有裂纹的情况下,仍可承受3倍的拉伸变形,其断裂韧性是单网络软材料的十倍左右,并且出现明显的裂纹钝化现象(图4E,F,G和H)。

         

图4.利用双网络水凝胶对力致发光活性软材料进行力学增强        

5 一个用于分析力致发光行为的定量化数学模型

接下来,作者基于前期对单个发光细胞的定量化研究(Phys.Rev.Lett.125 (2), 028102;Biophys.J.108, 1341-1351),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来预测力致发光行为,并且与实验结果取得了较好的一致性。根据对细胞内力学传感途径的分析,作者提出了由一组常微分方程构建的物理模型(图5B)。 在实验中,作者对长条形样品施以加载、保持和卸载三个连续的测试步(图5A;图5C,中)。在第一组测试中,作者改变了最大位移 ,并控制位移速率 不变(图5C)。在第二组测试中,作者改变了位移速率 ,并控制最大位移 不变(图 5D)。同时,作者通过视频处理,得到了发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在加载阶段,发光强度从零上升至峰值(图5A)。峰值出现的时间点和宽度与细胞内生化反应的本征时间尺度相关,并且通常出现在最大应力前,而这一规律又受 影响。在位移保持阶段,发光强度在2到5秒逐渐衰减。而在卸载阶段,光强又会突然上升。由于甲藻细胞的发光不仅取决于变形,还取决于变形速率,因此在测试中,位移速率的变化很可能触发了细胞内生物发光信号的串级反应。结果表明,发光强度 取决于 (图5D;图5E,左),而峰值对应的时间尺度 取决于 (图5E,中)。为了校准该模型,作者还需进行数据拟合,得到联系各个变量之间的模型常数(图5E)。利用这些关系,在确定了模型参数和初始值后,作者使用归一化的应力变化率 作为模型输入信号,成功拟合了发光强度,并且与实验相比取得了良好的一致性(图 5C和D)。这一定量化的数学模型可以为该活性材料的力学传感应用打下基础。

图5.一个用于分析力致发光行为的定量化数学模型

         

结论

总而言之,借助生物融合方法,作者开发了一种高灵敏且坚韧的力致发光活性软材料,具有快速响应、长寿命、可打印、力学强韧等特点。此外,作者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来定量分析力致发光,与实验相比取得了较好的一致性。该材料有望用于软体机器人、柔性传感和生物光疗等领域。

         

作者简介

该工作近期发表于国际权威综合性期刊《 Science Advances 》。UCSD博士生 李成海 为第一作者, 蔡盛强 教授为通讯作者,UCSD海洋生物学家 Michael I. Latz 教授提供了生物方面的研究支持,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 Maziyar Jalaal 教授和其博士学生 Nico Schramma 提供了理论模型分析,UCSD博士生 Zijun Wang Nada F. Qari 为论文共同作者。

         

原文及参考文献:

1.Ultrasensitive and robust mechanoluminescent living composites. Chenghai Li, Nico Schramma, Zijun Wang, Nada F. Qari, Maziyar Jalaal, Michael I Latz, Shengqiang Cai. 

https://www.science.org/doi/full/10.1126/sciadv.adi8643

2.Highly robust and soft biohybrid mechanoluminescence for optical signaling and illumination. Chenghai Li, Qiguang He, Yang Wang, Zhijian Wang, Zijun Wang, Raja Annapooranan, Michael I Latz, Shengqiang Cai.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1705-6

3.Stress-Induced Dinoflagellate Bioluminescence at the Single Cell Level. Maziyar Jalaal, Nico Schramma, Antoine Dode, Hélène De Maleprade, Christophe Raufaste, Raymond E Goldstein.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5.028102

4.Mechanosensitivity of a rapid bioluminescence reporter system assessed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Benoit Tesson,and Michael I. Latz. 

https://www.cell.com/biophysj/fulltext/S0006-3495(15)00169-1

         

         

         

 

学术交叉交流 QQ 群:1072557833

海内外科研合作微信群

(实名制-仅限老师和部分优秀博士后) ,在招生招聘、学生培养、仪器共享、材料互用、科研课题通力合作等方面科学交流。 加微信群方式: 添加编辑微信  18065920782 ,备注:姓名-单位-研究方向(无 备注请恕不通过),由编辑审核后邀请入群。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