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rame allowfullscreen="" class="video_iframe rich_pages" data-cover="http%3A%2F%2Fmmbiz.qpic.cn%2Fsz_mmbiz_jpg%2FGWetGYzF9MKnTQs9JX8cvXYHEvr0vAdwlI5VRbicTCVSic3gicW3CicWd27xq1jXqDuF3ujUjGDsYRNfyF9h4zhF5Q%2F0%3Fwx_fmt%3Djpeg" data-mpvid="wxv_3250030356560084994" data-ratio="1.7777777777777777" src="http://www.cnmhg.com/e/admin126459646/showimg.php?url=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3250030356560084994" data-vidtype="2" data-w="1920" frameborder="0" style="border-radius: 4px;"></iframe>
12月23日,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安置点,受灾群众住在温暖的板房和帐篷内,孩子们欢快的唱起了儿歌。
在安置点的空地上,一口行军锅热气腾腾,一个个白胖的饺子在锅里翻滚,香气四溢。
冬至这天,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安置点,国家消防救援局青海机动队伍的消防员王澎一早便忙着招呼受灾群众吃饺子。
今天这饺子,特别香!
<iframe allowfullscreen="" class="video_iframe rich_pages" data-cover="http%3A%2F%2Fmmbiz.qpic.cn%2Fsz_mmbiz_jpg%2FBXbCWOu0XvAvz7on049sNUJPmkFwKEictry7dmD9kovQiad4xo3vzhZXk9RuUGca5icLAowN47IcFoIWRUhfibutHA%2F0%3Fwx_fmt%3Djpeg" data-mpvid="wxv_3249803756400836611" data-ratio="1.7777777777777777" src="http://www.cnmhg.com/e/admin126459646/showimg.php?url=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3249803756400836611" data-vidtype="2" data-w="1920" frameborder="0" style="border-radius: 4px;"></iframe>
12月22日,冬至节气,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地震受灾群众安置点,国家消防救援局青海机动队伍指战员为受灾群众煮饺子。(
视频来源:国家消防救援局青海机动队伍
)
在村干部和志愿者引导下,被安置群众纷纷从蓝色的应急救灾帐篷内走出,排起队,挨个盛饺子吃,孩子们则在一旁蹦蹦跳跳。
杨发新在现场帮忙维持秩序,以防群众不慎摔倒或被烫伤。今年52岁的杨发新是金田村村民。地震后,他主动申请当志愿者,与其他年轻志愿者一起搬运和分配物资,干劲十足。“我们受灾了,消防员来救援很辛苦,我们就帮忙做好安置工作。再说,重建家园也是我们自己的事。”杨发新说,安置点此前比较缺火炉和煤炭,现在都已陆续配备到位,冬至再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饺子,心里“暖得很”。
帐篷内,大人小孩围着火炉吃饺子。“今天这饺子特别香。”人群中,一位老人端着饺子感慨道。
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墩村安置点在分发物资。中国应急管理报特派记者 曹博远 摄
中午时分,阳光撒满大地。在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安置点,孩子们在帐篷外的空地上跳绳、奔跑,大人也纷纷走出帐篷透气。一排排帐篷周围,摆放着拉面、热食、水果等,只要有需要,可随时领取。安置点一角堆着煤炭,不少帐篷的烟囱内升起缕缕炊烟。
记者随便走入一顶帐篷 ,都觉暖意融融。帐篷中央,火炉上的水壶“嗞嗞”冒着热气;折叠床一角,堆放着矿泉水和方便面等生活物资;床上的被子摸上去软绵绵、暖烘烘的,很是厚实。
“地震发生时,我们直接从一楼窗户跳出来,什么都没有带。家暂时不能回了,但帐篷也是个温暖的家。”一名受灾群众告诉记者,“安置点内物资充足,一家人也都平平安安,有党和政府在,家园迟早会重建,我们不担心。”
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墩村安置点 ,志愿者在给受灾群众盛牛肉面。
中国应急管理报特派记者 曹博远 摄
积石山县消防救援大队消防员马常忠和队友将折叠床、被褥、火炉等物资搬运到彩钢板房内,确保受灾群众一入住,就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搬完物资后,他们又在每间板房门上贴上印有安全用火用电、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等安全知识的宣传单,并在每间屋内放置一个小型灭火器。
做完这一切,群众就能住进板房,再也不用靠烧火取暖熬过漫漫长夜了。
一位老人找到马常忠,说房内的煤不够了。马常忠立即找来推车,帮老人将煤运到屋内。“只要受灾群众有需要,我们都会帮忙。”马常忠说,“我就是本地人,和受灾群众好交流,要和他们一起共渡难关。”
没有物资需要搬运时,马常忠就和队友在安置点内开展消防安全巡逻,或在微型消防站为群众提供便民服务。一旦发现哪里烟囱冒的烟比较大,马常忠就会跑过去看一看,提醒群众注意取暖安全,谨防一氧化碳
中毒。
“你们每天来检查,我们很放心。这里啥都不缺,希望能早点恢复正常生活。”帐篷内,一位大姐和马常忠拉起了家常。
临近傍晚,大河家镇陈家村安置点人头攒动。正值饭点,群众走向一个个流动伙食点,领取晚饭。
临夏州临夏市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王海龙带着消防员穿梭在帐篷间,不时掀开窗户看一看,生怕帐篷内的炉火出现意外。
“我们下午刚处置了一起火情,有群众倒炉灰,炉灰中的火炭引燃了垃圾。”王海龙说,一番教育引导后,他们抓紧设置了专门的炉灰倾倒点位,防范火灾事故发生。
王海龙走进一顶帐篷,发现火炉离床太近,存在火灾隐患,立即将火炉往帐篷中间挪了挪。“每顶帐篷内都有一个火炉,24小时不熄灭,防火压力很大。”王海龙说,他和队员每隔一小时就巡逻一次,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甘肃省临夏州消防救援人员为陈家村受灾群众送来捐赠物资。
中国应急管理报特派记者 曹博远 摄
夜幕降临,石塬镇苟家村寒意更浓。村广场上的安置点,一顶顶帐篷内的灯光陆续亮起。
有的帐篷内堆放着蔬菜、水果等物资,老人小孩围着火炉,感叹在帐篷内比之前露天烤火到天亮幸福多了。
有的安置点运来了新帐篷,周围挤满群众,大家都期盼着早点搭建完成。
“消防员帮我们搭帐篷,我们什么忙也帮不上。”一位姓安的大叔告诉记者,看到消防员忙个不停,真心感谢他们。“帐篷内暖烘烘、亮堂堂,各方支援的物资正源源不断送来。房子倒了,重建就行,生活总会好起来的。”安大叔说。
●作者:本报记者 罗地生 曹博远
●来源:
中国应急管理报12月23日一版 原标题《
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饺子,心里“暖得很” ——探访积石山6.2级地震灾后过渡安置点
》责任编辑:王倩
●视频、
编辑
:董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