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LNG的这些年(一):与LNG行业设备生产商的故事
他说他们掌握这种清洁能源的一些应用技术,如果做成产品,市场前景不可限量,且能“填补国际空白”。
在外行眼里,能源行业是巨大而又神秘的;对我这样恨世界太小恨日子太平静的人,吸引力当然很大。
于是毅然转行。
改换门庭第一个小目标,去做老教授说的这种产品:小型撬装天然气液化装置。
几年以后我才明白:对于设备厂商,液化天然气(LNG)从来就不能算是一个独立的行业,而仅仅是某类技术在某个领域的重大应用;绝大部分的“LNG行业设备厂商”,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不会只为LNG行业应用生产设备,这些公司更准确的称谓,应该是“涉及LNG行业的设备生产厂商”。
又过了几年,我更明白了:在LNG行业里,能源运营是主角、工程建设是配角,设备生产最多只算龙套,大部分还是来串场赚外快的。
40岁转行时的我,真是图样图森破啊。
讲真,LNG行业的设备体系是比较简单的,上中下游的主角都只有一个:低温罐;这也不奇怪,毕竟产业核心就是低温储存低温运输啊。
所以,想成为“只专注LNG行业”的设备厂商吗?那么,来(L)弄(N)罐(G)子吧。
W
这个没有任何学历背景的小个子南方人,最初涉足LNG是源于与一家新疆企业的合作,选择的方向就是做罐子。
牛逼的是,他一出手,就打造了至今最著名的两大国产LNG低温罐品牌之一。
比牛逼还牛逼的,是他离开了创业成功的工厂后,再出手,又打造了至今最著名的两大国产LNG低温罐品牌之一,另一个之一。
很遗憾,成为LNG传奇的W并没能一直坚守在LNG行业,也许是对LNG罐子的市场前景信心不足,也许是下一个风口吸引力太大,两年前W带着团队把主要精力转移到了氢能行业。
总在追逐着风的方向,也总能站在风口之上,像W这样自带传奇BGM的人生,实在令人称羡。但换个角度看,风起风息都始于庙堂的能源领域,产业热点如此多变,真的好吗?
虽然行业传奇也转行了,但并不妨碍低温罐生产企业成为所有LNG设备厂商里,血统最纯、市场最广、最坚守行业的那一个。
说到LNG低温储罐,国内国外同行的第一反应是有差异的。大部分老外首先想到的是LNG接收站的大型罐,十几万立方的庞然大物,而大部分国内同行则会想到车载或车用低温罐(通俗的叫法车载叫罐、车用叫瓶),或是工业点供中心站十几、几十、几百立方的LNG储罐。
前者LNG接收站大型低温罐储罐,由于其量身打造的定制设计、完全工程化的建造过程,经常被看做是项目、是工程、是“建筑”,而弱化了“产品”的概念;相应的,建设方也不会被当做常规意义的设备厂商。
后者车载罐、车用瓶、中小型固定罐瓶,都是标准化的产品设计、流水线批量生产,出厂就是成品,当然是地地道道的产品。
W前后打造的两个著名品牌LNG储罐,都隶属于后者。
两者的差异是巨大的。前者是典型的国际化竞争领域,法国GTT、德国TGE、美国CB&I这些品牌,都是奋起直追的中国同行需要仰视的;而后者却是中国产品的地盘,偶有个把美资品牌,历数其LNG储罐产品,几乎全部产于中国、也几乎全部用于中国,本质上就是一家中国企业。
这种为中国而生的”国际LNG厂商”故事,并不是仅仅只在罐子领域。
复盘W的传奇故事,有一点是值得深思的:中国的天然气工业起步比欧美甚至日韩都要迟很多年,但在好些LNG设备生产领域,国内企业似乎并没有费多大功夫就占领了国内市场,“填补了国际空白”,进而还引领了行业发展,Why?
原因很有趣,却也意味深长,这里暂且按下不表,还是说回到W吧。
如果说成为了LNG传奇的W,在LNG行业还有什么遗憾的话,那一定是小型撬装天然气液化装置了。
中国LNG工业路线与国际LNG工业路线几乎可以算是南辕北辙。老外的LNG罐子越做越集中,中国的LNG罐子越做越分散,老外的天然气液化是越做规模越大,中国的天然气液化却是越做规模越小。
小型撬装天然气液化装置,这种迷你型的天然气液化装置,就是“小”的代表。正是它的小,以及貌似很大的市场,让算无遗策的W也着了道。
W在小型撬装天然气液化装置上倾注了很多心血,也许是希望复制在小低温罐领域的成功。可是这种装置小归小,设计建造却依旧是工程化的,生产过程与大规模天然气液化项目几乎一般无二,流水线制造模式似乎并不适合于它。
更要命的是迷你型液化的市场问题。W谨慎地准备了十套设备,满心期待一个大大的拥抱,拥抱“即将爆发“的市场需求,结果呢?千呼万唤才款款而至的市场,走到跟前时,居然华丽丽地一个转身,远去了。
传奇人物W的这次出手,铩羽而归。
图样图森破的我,选择小型撬装天然气液化装置作为转行后第一个小目标,会有好的结局吗?
R是我的供货商,生产小型撬装天然气液化装置的主要供货商。
先普及一下“小型撬装天然气液化装置”的基本概念知识:
“液”,首先这是一整套的天然气液化装置,基本功能跟大装置一样,都是通过低温处理把天然气变成体积小很多的液化天然气(LNG)。
“小”,是指装置的处理能力很小;国际上的大型天然气液化装置,日处理量都在几千万方,中国的天然气液化装置都很小,日处理量大部分在一百万方左右,而我们试图生产的这种小型装置,日处理量只有几万方,严格意义上算迷你型天然气液化装置。
“撬”,这种装置最靠谱的市场,就是那些不能或不愿接入管网的井口气;这些气源分布散,而且容易衰竭,所以液化装置最好能做成撬,容易安装也容易拉走。(也许正是成撬这种做法,让W看到了标准化流程制造的可能性)
号称迷你的小型撬装天然气液化装置,块头并不小,一套完整的装置至少包括六七个集装箱大小的撬。这种工程化产品很像搭积木,根据设计采购或定制各种积木也就是撬,最后拼在一起,调试、运转、工作。
R供给我的,就是其中的一个撬,也是这套装置里最重要的一块积木,压缩机。
R是一个执着的东北汉子,一辈子都在搞压缩机。在中国最著名的压缩机生产企业服务了很多年以后,R离开了,在同一个城市创建了自己的压缩机制造工厂。经过几年的打拼,R的工厂颇具规模,在LNG行业也很有名气。
不过,在专情于压缩机的R眼里,LNG行业只是一个市场方向,而且肯定不是发展空间最大的方向,也不会是产品应用最长久的方向。
我去R的工厂拜会过两次。
第一次是订货。那时的我对小型撬装天然气液化装置的市场前景信心满满,在R组织的交流会上侃侃而谈,把设备的未来描绘得花团锦簇;不要说R的手下,就连我带去的同事都听的很动容;R很认真地听很认真地记,脸上的笑容也很认真诚恳,诚恳到总让我觉得有那么一丝的疑虑和担心。
后来,在遇到一系列市场挫折后,我越来越懂得了那一丝疑虑。
第一个向R订货来拼装小型撬装天然气液化装置的,并不是我,而是又一位搞液化天然气的老教授,那位老教授和W一样,在这个项目上吃了亏。分析一下吃亏的原因,大致是两点:一是低估了气源处理的复杂性,二是高估了市场需求和投资回报。
R当然期望我说的那些美好前景能实现,那样起码能多卖一些压缩机,但也许是老教授的前车之鉴,也许是商业敏感,让并不特别了解LNG市场的他,多了一些审慎和担忧,让他的笑容里有了那么一丝的疑虑。
第二次去R的工厂,正好赶上他的公司冲上市失败。
功亏一篑的理由很诡异。“怀疑我们进入辅导期以后的业绩,觉得不可信。”R的笑容依旧认真,话语间却充满了无奈:”行业滑坡我们却涨业绩,证监会比较了其他同行,觉得不可能,就这么给关在外面了。”
压缩机厂家不会专注在LNG领域,但制冷压缩机却是天然气液化工艺里最重要的设备。中国的压缩机市场竞争激烈,阵营却很清晰,从高到低依次是国际品牌、国企品牌、民企品牌;在LNG领域的层级也是一样。
R的产品就是民企品牌里的佼佼者。
也许正是如此吊诡的失败,让一向不屈不挠的R放弃了上市的再次努力,而是很快选择了被收购,被一家欧洲老牌压缩机厂商收购。
后来一直没有机会跟R见面,对他被并购后的情况也不是很了解。一直到前些天,还是为了当年的订货事宜,需要跟他的销售副总见一面。
“起码对个人还是有好处的,多年的努力算是变现了。”聊到这次被并购,销售副总觉得并不比上市差:“对R总和我们这些弟兄们,都还算合适。”
被收购后,尽管外方只派了一个管理人员,但R和他的团队却一直在做主动调整,以匹配国际品牌的生产管理规格。 “R总就是这样,只要别人信任他,他就会加倍付出来回报。现在啊,比给自己干还玩命。”
听到这些,我打心眼里为老朋友高兴;不过总觉得自己的笑容里,有那么一丝的怅然若失。
J
虽然J的产品和企业都非常强势。他的CNG/LNG加气机,一度占到了全国市场的三分之一强,他的企业在行业大滑坡的节骨眼上,惊险一跳成功上市,堪称经典敎例。
习惯上,我们喜欢把生产LNG的设备称为上游产品,把使用LNG的设备称为下游产品。J和W一样,都算是LNG下游产品生产商。他俩还有一个共同点:都成功地抓住了LNG作为替代交通能源的那波商机。关于那波商机,从这组数据里能读出很多意思来:2009年,中美两国的LNG车辆都是一万多辆,加气站也都是一百多座;到了2014年,老美没啥变化,咱们的LNG车辆保守估计三十多万辆,加气站增加了两千多座。
在商业成功的众多元素中,“专注”和“选择”是比较隐性的,没有技术元素、资本元素、人脉元素那么“真金白银”,但却能决定技术、资本、人脉的”变现能力”。“专注”与“选择”本身是矛盾的,考虑选择意味着不再专注,坚持专注则代表了放弃选择;另一方面这对欢喜冤家又密不可分,没有选择的专注大都是井底之蛙,不能专注的选择则往往成了无根浮萍。
成功者如J,就做到了特别会选择,特别能专注。
还在搞通讯产品的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天然气进入交通能源体系的商机。转行选择的切入点,是市场空间最大、也最能体现自身优势的加气机;(另一个市场空间最大的产品,就是W的车载车用罐)。J的切入时间选得很准,正好赶上了某央企大力发展LNG产业。在和央企合作的过中,他还面对过更多诱人的机会,可这时的他却一直定定心心,选择了专注。
我认识的大部分LNG设备厂老板,身上都有浓浓的“制造业气息”,J是个例外。 “文”与“弱”,是我几年前见到他的第一眼印象,之后延续这种印象的原因有点匪夷所思:是情绪;准确地说,是文质彬彬而又稍显体弱的J,在跟我交谈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
那是一种可以称之为“从容的忧虑”的情绪,忧虑来自理性,从容源于自信,腹有诗书心忧江湖的感觉,非常匹配我对他的印象。
J的忧虑是有理由的。公司上市以后,LNG市场形势急转直下。全行业苦苦支撑三年,终于盼来了回暖,没料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波的行业热点“煤改气”,竟然跟J的产品加气机完全无关。J和其他那些寄希望于交通能源“油改气”的企业,依旧还是春城雨色冻微寒,苦熬度日难上难。
人生终究是一场经历,只要有机会腾空而起,就不必惧怕在空中重新寻找方向。我猜这才是J从容的底气,哪怕抵达原定目标已无可能,上市后新的高度定会带来新的视野新的机会。何况就算在空中将油耗尽,最坏的结局也就是降落在原地,但人生境界已迥然不同。毕竟,到过那个高度,才能有资格、才会有情怀,去憧憬飞得更高。
和J见面已是一年前了。后来陆续看到一些关于J的企业的转型报导,从媒体上看,J正试图做两个调整,一是从下游往上游发展,二是从设备厂商转型资源投资运营。(从做设备到搞资源,几乎是这个行业里所有成功者的共同选择。)
文弱的J,选择了坚守在天然气行业,也选择了不得已的转型。像加气机这样的LNG下游产品,技术资金门槛都不算高,如果市场空间不够大,手握的资本就不是竞争优势而是成本包袱。
一将功成万骨枯,任何一个上市企业的背后,都有若干个竞争失败的同行们的辛酸泪水。当资本、市场、资源都集中在成功者的手上时,成功者的转型阵痛,其实是行业之痛。
判断行业发展路径是否合理,与判断个人选择是否正确,标准是完全不一样的。站在个人和企业角度,看到商机就出手、看不到机会就转型,无可厚非。但政策性的行业引导,决不能如此简单率性。
发展LNG作为车船的替代能源,投入巨大而吉凶难卜,欧美日韩浅尝辄止、不肯大力投入,担忧的就是“行业性试错”成本太高、代价太大。然而在中国,英雄是可以造时势的,LNG强势介入交通能源,就源于当年某位强人的大格局大思路;此后的整个行业,就一直行走在中国特色的生存发展轨道上。不幸的是,随着这位强人的身陷囹吾,产业政策从盲目提速变成了强行刹车,这给产业带来的伤害,比当年的“摸着石头过河”还要大的多。
X
X是搞LNG上游产品的。
------------------------------------------------------------------
*更多公号精华文章,请点击:
历年公号重点文章分类检索阅读
*阳光时代律所天然气团队法律服务介绍:
直接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
-
2023年血糖新标准公布,不是3.9-6.1,快来看看你的血糖正常吗? 2023-02-07
-
2023年各省最新电价一览!8省中午执行谷段电价! 2023-01-03
-
GB 55009-2021《燃气工程项目规范》(含条文说明),2022年1月1日起实施 2021-11-07
-
PPT导出高分辨率图片的四种方法 2022-09-22
-
2023年最新!国家电网27家省级电力公司负责人大盘点 2023-03-14
-
全国消防救援总队主官及简历(2023.2) 2023-02-10
-
盘点 l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现任领导班子 2023-02-28
-
我们的前辈!历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完整名单! 2022-11-18
-
关于某送变电公司“4·22”人身死亡事故的快报 2022-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