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新型低成本合成路线实现电池级钠盐NaPF6制备浓度突破

新型低成本合成路线实现电池级钠盐NaPF6制备浓度突破

时间:2021-12-26 来源: 浏览:

新型低成本合成路线实现电池级钠盐NaPF6制备浓度突破

原创 CASEnergy 先进能源科技战略情报研究中心
先进能源科技战略情报研究中心

CASEnergy

先进能源科技战略情报研究团队是中科院从事能源战略情报咨询服务的专业智库,致力于能源知识挖掘与分析,密切跟踪能源战略、科技发展、产业布局等最新进展,为决策层战略决策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高端咨询服务。欢迎联系:energy@whlib.ac.cn

收录于话题
钠离子电池(SBI)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锂离子电池替代品,六氟磷酸钠(NaPF6)是钠离子电池中常用的钠盐,然而其复杂的工艺和合成成本阻碍了发展,因此亟需开发经济的NaPF6合成工艺,以推进钠离子电池的商业化进程。
英国剑桥大学Dominic S. Wright教授开发了一种新的克级NaPF6合成路线,通过六氟磷酸铵与金属钠在四氢呋喃(THF)溶剂中反应生成电解质盐,不含商业材料中常见的杂质,可制成高纯度电解液,使溶质在二元碳酸酯溶剂中的浓度达到3 mol/L 。研究人员首先将NH4PF6溶解在THF溶剂,而后将溶液逐滴添加到悬浮在THF中的新切割金属钠中。将反应加热回流6小时,然后在50℃下再搅拌16小时,过滤多余的钠并真空干燥后即可得到高品质的NaPF6,其产率高达89%。核磁共振波谱(NMR)表征结果证明了高品质NaPF6的成功合成。由于合成的NaPF6中不含不溶性杂质,可用于超浓缩电解质研究,分析不同浓度电解质电导率结果显示,1 mol/L电解质溶液(在T=35℃时为19.0 mS/cm)获得的电解质电导率最大,而0.5 mol/L、2.0 mol/L和3.0 mol/L电解质溶液,其电导率分别为8.2、16.1 和 11.0 mS/cm。使用不同电解质浓度,在1 MHz-0.1 Hz之间对Na-Na对称电池进行了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进一步研究电解质电导率和固体电解质中间相(SEI)的老化情况。通过记录电池组装后连续70小时的阻抗谱,结果表明,超浓缩(>2 mol/L)电解质的界面阻抗约为300Ω(6.3 µS/cm),而在相同条件下,1 mol/L的界面阻抗约为 500Ω(3.8 µS/cm)。更重要的是,1 mol/L电解质的界面稳定性较慢,这可能是不同SEI组成、结构或溶解速率造成的结果。用循环伏安法(CV)测定合成的不同浓度NaPF6(1-3 mol/L)电解质的电化学稳定窗口(ESW)。结果显示,电流密度均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小,其中2 mol/L和3 mol/L电解质的测量电流比1 mol/L电解质低三倍,表明电解质的电化学稳定性受NaPF6浓度变化影响较大。最后,为了探究合成的NaPF6商业应用前景,研究人员将合成的NaPF6溶液组装到商用电池中,结果显示NaPF6溶液与电池的正负极兼容性和稳定性均较好,质量达到了商业化基准电解液的要求,完全可以满足电池使用的要求。
图1 以金属钠和六氟磷酸铵为原料合成六氟磷酸钠示意图
该项研究设计开发了一条简单、低成本和可扩展的NaPF6合成路线,用于生产与现有最高等级电池电解液相当的高纯度NaPF6,并且在1 mol/L浓度下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该方案避免了使用HF等危险物质,且不存在不溶性杂质,在标准的电化学溶剂中可以较为容易地制备1 mol/L浓度的NaPF6溶液,并且可以精确地制备高达3 mol/L浓度的NaPF6溶液。电化学结果揭示了使用更高浓度的电解质溶液对SEI特性的潜在好处,这将对优化电池性能和寿命具有重要价值。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原创声明:本文为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先进能源科技战略情报研究团队原创,未经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团队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感谢喜欢 先进能源科技战略情报研究中心 微信公众号的您能够持续保持关注,我们将继续和您一路同行。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