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亿纬/蜂巢/海辰同步入局,大容量电芯“宣战”长时储能

亿纬/蜂巢/海辰同步入局,大容量电芯“宣战”长时储能

时间:2023-12-25 来源: 浏览:

亿纬/蜂巢/海辰同步入局,大容量电芯“宣战”长时储能

原创 CBEA电池中国 电池中国
电池中国

cbea_battery

电池中国是服务于新能源行业的垂直网络平台和咨询服务机构,兼具产业调研、智库服务、活动策划/主办等功能。平台构建有深度传播矩阵、产业研究,策划、组织、举办了CBIS、BLEV轻型电动车,“Li+学社”技术大讲堂等多个国际性峰会/学术闭门会。

撰稿 丨云 霓

编辑 丨麦 子
美编 丨CBEA独耀

储能市场快速发展的当下,长时储能赛道也越来越“热闹”。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已突破1 3 亿k W ,达 13.84亿 k W,约占我国 能源总装机的 49.6% 。在发电量方面,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 .07 万亿k W h,风电、光伏发电量达1 .07 万亿k Wh ,同比增长2 2.3%
伴随新能源渗透率快速提升,叠加风光发电的间歇性、随机性和波动性,对储能进一步提出高要求,其中, 尤为需要长时储能 。研究认为,在新能源装机占比达 15%-20% 之后,4小时以上的长时储能需求成为刚需;未来新能源占比达6 0%-70% 时,长时储能将是成本最低的灵活性解决方案。
长时储能市场迎来爆发增长
据悉,相较于短时储能, 长时储能在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为电网提供灵活性、增大峰谷套利空间等方面拥有综合优势。 与此同时,二者在能源消纳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且互为补充。短时储能更适合调频、爬坡、顶峰等高频次的应用场景,而 长时储能则是在普通储能系统基础上,可实现跨天、跨月乃至跨季节充放电循环。
从长时储能的市场空间看,机构统计,目前,全球投运及在建的长时储能项目,价值已超过 3 00 亿美元 。近三年投资的项目若全部建成投运,长时储能装机总量预计可新增 5 7GW
国内政策层面, 今年6月,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文件指出,2 030 至2 045 年,规模化长时储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满足日以上平衡发展调节需求。 地方项目实操层面, 山东省率先发布《关于支持长时储能试点应用的若干措施》;广东出台《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文件,明确要求开展长时储能关键技术攻关;西藏、内蒙古、河北等各地陆续 出台政策对新能源配储占比提高,对4小时以上且低成本的长时储能需求在迅速增加。
为应对长时储能需求的“暴增”,越来越多的锂电池厂商将目光瞄准 大容量电芯 。据电池中国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2 0 家厂商布局研发,或已发布3 00A h + 大容量储能专用电芯,并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头部企业领衔,向大容量跃进
近日,亿纬锂能、蜂巢能源和海辰储能等头部企业同时发布超大容量电芯,按照锂电行业疯狂“内卷”的现状,其他玩家预计也将快速跟进,各大电芯厂商就“长时储能领域”的比拼即将进入火热状态。
1 2 月1 2 日,蜂巢能源发布全新的飞叠短刀储能电池迭代产品,包含 尺寸不变、体系升级的 350Ah飞叠短刀储能专用电芯和尺寸加厚的710Ah飞叠短刀储能电芯 ,具备高容量、低成本的优势,以及 三款容量为 310Ah、330Ah、660Ah的长寿命体系储能电芯。
集装箱储能系统容量则在大电芯加持下, 20尺集装箱搭载储能容量达到6MWh 。据电池中国观察,今年下半年各电芯厂商陆续发布的 20尺5MWh的集装箱电池系统还未大规模落地使用,产品已然升级到 20尺6MWh ,可见迭代速度之快。
据悉,蜂巢能源全球首款飞叠短刀3 25A h储能电芯已于1 0 月在成都基地下线,尺寸并非基于传统2 80Ah 的电芯规格,而是正向推导出 L 500 型3 25A h 电力储能专用电芯。在蜂巢能源看来,主流的2 80A h规格并非最佳方案,蜂巢能源则基于“找到适用储能最佳方案”的底层逻辑,另辟蹊径, 采用长薄化电芯结构和叠片工艺 。基于此设计,短刀储能电芯的长、薄、大面积散热,可有效提升储能电芯、系统的安全性,同时叠加温度控制优化,还可带来全生命周期循环提升 10%以上。
系统层面,电芯更薄,表面积增大,散热性更好;同时对短刀电芯极柱、极耳、连接件过流能力进行仿真最优化,与传统280Ah电芯相比,温度分布对热管理也更加友好。
通过超大容量电芯实现储能系统体积能量密度提升、零部件节省和制造成本降低已然成为行业共识。蜂巢能源迭代出尺寸不变、体系升级的 350Ah 飞叠短刀储能电芯和尺寸加厚的 710Ah 高容量、低成本的飞叠短刀储能电芯;海辰储能则推出“ 专为4-8小时长时储能市场 ”打造的 MIC 1130Ah 超大容量电芯,和以该款电芯为基础的20尺6MWh储能电池系统。
据海辰储能介绍,与280Ah产品相比,MIC 1130Ah的电芯体积是其3.5倍,容量是其4倍,单Wh成本 降低15% ,体积能量密度 提升15%达到400Wh/L ;系统集成效率提升至 35% ,直流侧储能系统综合成本 下降25 %。此外,电芯循环寿命达 15000次 ,系统寿命可达25年,预计电芯明年12月全球交付。
大容量电芯方面,比较典型的代表还有今年8月,由亿纬锂能推出的超大叠片智慧电芯 “Mr.big” LF560K ,电芯容量为 628Ah 。近日,亿纬储能透露,“该电芯容量可以达到2度电, 主要针对4-8小时的应用场景 。随着倍率的降低以及在电芯层面的设计优化,电池整体效率能够达到95%以上,同时循环能够达到12000次以上。”
储能行业要实现健康长远发展,绕不开的是 经济性 安全性 问题,长时储能更是如此。锂电池不断向着更大容量跃进,与当下在长时储能领域发展较为迅速的液流电池相比,初装成本占据绝对优势。以近期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 023 年度储能系统采购中标结果为例, 4h液流电池储能系统中标价为2.38元/Wh~2.836元/Wh,0.25C锂电池系统中标价为0.704元/Wh~0.78元/Wh 。如果循环寿命方面也如电芯厂家所言,锂电池则将在全生命周期中具备超强的成本竞争力,这也将成为锂电池进军长时储能的“法宝”。

毋庸置疑,锂电池在长时储能领域已具备成本优势,且 正在以半年甚至更短的周期迅速迭代,进一步提质降本。 与此同时,锂电池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将使大容量储能电芯具备更高安全性,与当前被广泛认可、具有本征安全+长寿命的液流电池相比,未来锂电池储能技术的表现将更值得期待。

 版 权 声 明 

本文为电池中国原创(微信号:cbea_battery),转载请注明出处。开白请联系(微信号:wswdxcr0325)获得授权。

电池中国网相关业务联系

  媒体宣传咨询  

联系人:吴女士 

手机:(86)18611555116(微信同号)

邮箱:

  稿件咨询  

联系人:闫先生 

手机:(86)18515816697(微信同号)

邮箱:

  研究报告咨询  

联系人:周先生 

手机:(86)18910499049(微信同号)

邮箱:

  行业会议咨询  

联系人 :杨女士 

手机:(86)18611850612(微信同号)

邮箱:

联系人:吴先生 

手机:(86)13269999859(微信同号)

邮箱: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消息!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