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1,000吨,成交额59,000.00元,开盘价59.00元/吨,最高价59.00元/吨,最低价59.00元/吨,收盘价59.00元/吨,收盘价较前一日上涨3.02%。
今日无大宗协议交易。今日全国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1,000吨,总成交额59,000.00元。
截至今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93,922,931吨,累计成交额8,487,725,719.62元。
【国际资讯】欧洲央行宣布采取更多措施把气候变化因素纳入货币政策
欧洲中央银行7月4日宣布采取更多措施,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欧元货币政策框架,以减少气候变化相关的金融风险,支持经济绿色转型。
欧洲央行理事会当日发布公告说,为落实《巴黎协定》的目标和欧盟相关气候目标,欧洲央行将在公司债券购买、抵押品框架、披露要求和风险管理方面引入气候变化因素,旨在减少资产负债上涉及气候变化的金融风险,有助于维护欧元系统价格稳定并支持经济绿色转型。
此外,欧洲央行提出为公司和金融机构提供激励措施,促进碳排放透明化,减少碳排放量。
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表示,欧洲央行正在把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落实到行动中,接下来将采取更多措施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年度报告2021》发布,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
7月4日,由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债研发中心联合编制的第六份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年度报告——《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年度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在总结2021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亮点的同时,聚焦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及相关政策制定等热点话题,对未来市场也做出展望。
《报告》显示,按2021年年度发行量及符合CBI定义的绿色债券累计发行量统计,中国均是全球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CBI预计全球绿色债券的年度发行量有望在2022年底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中国绿债市场将继续成为快速发展的全球绿债市场的重要引擎之一。
2021年是中国宣布“双碳”目标后的首个年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21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量的迅猛增长有力地印证了中国加快碳减排工作的决心。
《报告》显示,自2016年中国开始建立绿色金融体系以来,中国贴标绿色债券市场在2021年实现了最大年度增量:2021年,中国在境内外市场发行贴标绿色债券1095亿美元(约706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0%。
其中,符合CBI绿色定义的发行量为682亿美元(约440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6%,增量领先于其他主要市场。从发行市场来看,122家发行人在境内绿债市场合计发行555亿美元(约358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1%,公共事业、 金融和工业等行业在境内绿债发行市场占主导地位;17家发行人在境外绿色债券市场共筹资127亿美元(约82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80%,金融公司债仍属于离岸绿债市场主要类型,占境外发行金额的62%。
从存量来看,截至2021年底,中国在境内外市场累计发行贴标绿色债券3270亿美元(约2.1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近2000亿美元(约1.3万亿元人民币)符合CBI绿色定义。
尽管如此,贴标绿色债券在中国总体债券市场规模占比不足2%,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此外,国际能源署(IEA)、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机构的研究均表明,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还需要更大规模的投资帮助实体经济实现低碳、零碳转型。
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在2021年增长迅猛,全年的发行量增幅位居全球第一。这一增长部分得力于来自于国内工业及公共事业等非金融行业机构和金融企业的踊跃参与。
《报告》显示,2021年,非金融企业的绿债发行量增长482%至312亿美元(约2011亿元人民币),占整体中国绿债市场发行量46%;金融企业发行量增长237%至240亿美元(约1550亿元人民币),占整体中国绿债市场发行量的35%。这也是首次非金融企业的绿债发行量超过金融企业。共计79家非金融企业参与了发行,是2020年的2.3倍。
同时,2021年共138家发行人参与到绿色债券市场,促进了市场的多元化。其中,94家是首次参与绿色债券市场的发行人,一部分是自2016年中国推出绿色金融框架以来第一次参与绿色债券市场的机构,还有一部分是有发行贴标绿色债券的经验但首次有债券被纳入CBI绿色债券数据库的发行人(以下统称“首次发行人”)。根据CBI数据库的发行人分类,近60%的首次发行人为非金融企业,21%为政府支持机构,18%为金融企业。
此外,国有企业(包括金融和非金融企业)在绿色债券市场的发行主导地位明显。2021年,按绿色债券发行数目算,国有企业在境内发行的绿债中占比97%,按发行金额计算占比接近99%。非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的绿债发行尚待改善。
2021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募集资金的88.3%投向了可再生能源、低碳交通和低碳建筑领域。其中,用于可再生能源的募集资金增长了3.6倍至413亿美元(约2664亿元人民币),占2021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整体募集资金60.6%。《报告》认为,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承诺推动了这一增长劲头。在境内市场,投向可再生能源的绿色债券共计381亿美元(约2459亿元人民币)。
根据最近CBI和商道融绿进行的一项针对中国绿债投资者的调查显示,可再生能源和低碳交通是目前最受境内和境外被访者关注的两大募集资金用途类别。受访者同时也表示最希望能购买更多投资于这两个领域的绿色债券。
与此同时,中国可持续金融市场也在不断扩大且作出了诸多积极的创新,以进一步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向低碳或净零碳目标转型的作用。
2021年,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先后推出碳中和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以及开展境外发行人发行社会责任债券和可持续发展债券的业务试点。数据显示,碳中和债券占2021年中国发行的贴标绿色债券总额四成以上。中国监管部门和市场机构在转型金融框架、标准和市场产品机制方面也做出了积极探索。
2021年《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的更新是减小中国与国际标准差异的重要一步。展望未来,中国还需要更大规模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市场来支持“双碳”目标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持续完善金融政策架构与细则将为落实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报告》预计,在绿色金融政策的进一步改革以及投资者需求激增的支持下,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增长势头将持续。相关政策在标准制定、信息披露、激励约束机制、产品创新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进一步完善将有利于培育更大规模的市场,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中国迫切需要从根本上推动碳密集型产业的转型。中国通过对转型债券以及可持续发展挂钩等转型金融工具的探索实践,可以进一步加大金融领域对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的支持力度。此外,随着中国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也将为促进跨境资金流动发挥重要的作用。
《报告》建议,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可在“1+N”政策框架下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以刺激市场增长,吸引更多社会和国际资本的参与。目前,人民银行牵头推进制定转型金融政策框架的工作,并致力于实现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两大体系的有序有效衔接。
广东拟将陶瓷、纺织、数据中心等行业纳入到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7月6日,广东省能源局发布政协代表《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绿色低碳数字能源经济示范模式的提案》答复函,广东能源局表示目前
广东碳市场
年度排放配额总量达4亿吨左右,配额规模排名全国区域市场第一、全球第四(仅次于中国全国、欧盟、韩国碳市场)。下一步,广东计划将陶瓷、纺织、数据中心等行业纳入到广东省
碳排放权交易
体系,进一步收紧控排企业免费配额的比例,上调新建项目购买有偿配额比例,有效控制控排行业的排放总量。同时也鼓励广东环交所等机构加快碳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协助完善碳指标
自愿减排
制度,建立在线电子商务全流程碳综合服务系统。
免责声明:所用视频、图片、文字、软件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本文只供从业人员学习讨论之用,无任何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