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沈辉教授:中国光伏行业仍缺少“爱因斯坦”式的人物

沈辉教授:中国光伏行业仍缺少“爱因斯坦”式的人物

时间:2023-12-27 来源: 浏览:

沈辉教授:中国光伏行业仍缺少“爱因斯坦”式的人物

www.hxny.com 华夏能源网
华夏能源网

hxny3060

碳中和第一财经新媒体

编辑 |  高拯坤
来源 |  华夏能源网
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获悉,12月20日,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沈辉教授在以“创新无限高效双面”为主题的爱旭股份新品发布会上发表主题演讲。
沈辉简要回顾了世界光伏技术出现以来160年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阶段所呈现出的技术特点和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沈辉表示,“我们中国(硅的研究与应用)跟世界基本上是同步的,到了现在我们的很多电池技术都走到了(其它国家)前面。”他还特别强调,在晶体硅应用方面,中国人做了巨大贡献。多年前, 西方国家不认为硅能够大规模应用,是中国坚守到今天,实现了晶体硅几乎“萝卜白菜”的价格,可以作为未来的主力电源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尽管中国在光伏和太阳电池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绩,但沈辉认为“光”的问题却远远没有得到解决。 “我们连地面上30%的电池转化率都没有实现,光的使用效率太低了。我们这个年代,光伏领域依然缺少爱因斯坦这样的人物。”
“到今天为止,我们更多实现了技术上的创新和进步,在科学原理上面还没有重大的理论突破,特别是光学。如果能有突破,我们未来实现30%、40%甚至更高效的转化效率将不再是难事。”沈辉说。
以下为沈辉演讲全文,经华夏能源网编辑发布:
各位光伏同仁、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
感谢爱旭集团陈刚董事长给了我一个学习的机会。我的题目是《中国光伏行业的创新贡献》,刚才陈董事长已经讲了爱旭在创新方面做出的一些杰出贡献,我就不再赘述。爱旭是光伏行业里的杰出代表,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使我非常非常感动。
下面我来谈一谈我的感受,大概分这几个方面(华夏能源网注:1.光伏科学基础;2.太阳电池成就太空技术;3.晶体硅太阳电池的发展;4.中国光伏发展奇迹与贡献

来源:沈辉教授演讲现场PPT
光伏科学发展历史进程,是从1788年左右意大利科摩大学的教授伏打发明了“伏打电堆”,也就是最早的化学电池,然后引起了整个欧美的电化学研究,到1839年法国19岁的爱德蒙·贝克勒尔在父亲的启发下研究光电化学效应,实际上我们现在也在追踪于他的光伏效应。
光伏第一个谁应用?在哪一年?我们怎么转入新的半导体?在(上世纪)50年代怎么迅速地转到晶硅?晶硅太阳电池研发的出发点,最早就是贝尔电话实验室,主要是解决郊区的电话用电问题,但是三位发明人,一个物理学家、一个工程师,还有一个化学家都没想到很快就“上天”了,所以说光伏首先成就了太空时代,没有光伏就没有今天的太空科技。
然后还有爱因斯坦以及赫兹这在一方面具体的基础科学的突破,还有肖克莱的半导体理论,包括贝尔实验室第一片实用的晶体硅太阳电池。(这种技术的突破创新)一直到1961年。所以说,我的总结是到1961年“科学的大厦”基本上建成了。
剩下来主要是技术的问题,晶体硅、半导体、欧姆接触这三个技术到今天没有改变,只是后来发觉天上更适合P型硅,地面更适合N型硅。我们的太阳电池就要围绕着太阳的光谱来匹配,(虽然)到现在为止找不出一个百分百完美的材料,但是接近完美的就是晶体硅,从光谱的利用方面,从材料的丰富方面,从可再生利用、重复利用方面,而且无毒,包括生长的方法,最成熟的就是硅。一百多个元素,硅的地位到今天没有东西能替代,它是个灵魂的材料,没有硅哪有半导体?哪有人工智能?哪有手机?半导体90%以上都是晶体硅为主。
我们中国(硅的研究与应用)跟世界基本上是同步的,(上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中科院半导体所汤定元跟林兰英,率先建立了太阳电池跟晶体硅拉棒的研究组,70年代在新疆的余国光老先生在一个无线电厂开始研究太阳电池,我们的五大晶体硅太阳电池,也都是在(上世纪)80、90年代开展的一些基础工作。
“上天”就是中国人自己解决的,第二颗卫星“实践一号”就是用的晶体硅太阳电池。我想,太阳电池成就了“天上人间”,将来我们的移民、太空旅游,在200年300年之后将成为一个常态,很多人可能在太空开会,在月球上开会,太阳电池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这里面说明一点,我们的叠层电池,中科院最早“上天”的就是叠层电池,所以说很多技术中国人都走在了前面。(上世纪)70年代从太空电池到地面电池,从美国首先实现产业化,到日本、德国先后领先,再到后来中国在2010年、2011年之后一路领先到现在。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欧美在晶硅、在太阳能电池发展方面走了一条弯路,他们有一个重大的判断失误,认为晶体硅不可能成就大业,晶体硅很难把价格降下来,很难能够大规模使用。但是我们中国人坚守到今天,终于实现晶体硅可以萝卜白菜的价格,可以大规模的推广,晶体硅成为将来主力电源,中国人做了巨大的贡献。
所以科学的理论如果得不到应用,就是空中楼阁,这个技术的突破是我们中国人做到的。产业化当时都是非常非常小的规模,都是兆瓦级,我们现在没有十吉瓦都不敢说生产太阳电池,这个在中国比比皆是,在欧美想象都不敢,因为他们在这方面判断失误,认为就是薄膜(电池),我不反对薄膜,但是晶硅是主流这是事实,现在和未来我觉得很难被改变。
但是,晶硅用了大量的薄膜技术,这本来就是一家人,不存在绝对的矛盾问题,虽然原创基本上是西方人做到的,但是西方人发明了PERC电池也好,各种电池也好,不要说几个吉瓦、几个兆瓦,几千瓦都没有实现生产。但是我们中国人在设备方面、材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重大的突破,才走到今天。
什么叫科学、什么叫技术?科学是相通的,一个物理的定理,一个科学的难题解读,是要告诉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都知道、都懂。但是技术是原创的,技术才有发明,技术才有专利保护。所以我想在技术上突破是更为艰难的,特别是能大规模应用,能在市场竞争。我们的光伏走到今天全世界都认可了,光伏是未来的主力能源,是晶硅光伏做到这一点的。当然我也希望有更多的新型的电池可以走进来。
BC电池的发展也非常长,1975年的时候普渡大学就做了基本的研究,有了基本的成果,包括IBC(Interdigitated backcontact,全电极背接触晶体硅电池)的名称都是那个时候定下来的,而且有很多国家都在开展相关的研究。我们现在在太阳电池方面,在电学方面走到极致了,但是我们光的问题远远没有解决,我们连在地面上30%的电池转化都没有实现,光的使用率太低了。所以说,我们这个年代不要说中国,就是全世界的光伏领域都缺少爱因斯坦这样的人物,在光学方面通过材料方面上转化、下转化,或者是量子点,或者我们没想到的一些技术的突破、理论突破来实现光的最大化的利用,这将来是我们的一个难点。
现场有很多公司在这一方面做了非常非常出色的工作,这奠定了我们的技术,但是这些技术都没有大规模实现产业化,主要是关键的材料、关键的技术没有一个大的突破,只是奠定了一个科学的基础。
(BC电池)整个的发展历史已经非常清楚了,(先是)普渡大学在理论方面做出了建树,后面还有相关的公司,但是相关的公司到今天没有能够继续大规模的发展下去。后来我们中国人站出来了,从电学方面,光学方面做了非常大的一个突破。
在整个的追随方面,我们中国企业也做出了独有的一些工作。斯坦福大学也把这个公开了,下面就是我们的一系列追逐,像天合光能率先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包括做到中试,包括一些技术项目,包括创造一些世界纪录,包括中来光电、黄河水电,包括隆基在这方面都创造了一些世界纪录,做了一些非常非常出色的工作。 但是从这里面看来无疑是爱旭这里面投入的力量最大、最坚定,能够做到今天,能够产业化,能够大规模的推广。
我还想展开一下我总结的“中国光伏发展五部曲”。首先,我们晶体硅太阳电池做到世界第一,我们把硅片又做到世界第一,我们把高纯的多晶硅材料又做到世界第一,我们把电站一步一步走到今天。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新型的太阳电池、新型的光伏技术,谁主沉浮?刚才陈董也是讲了忧患在先,因为很多的天花板,包括国外相关的一些科学的原创的东西,我们中国人已经把它做成了一个产品化了。下一步怎么走?到底叠层怎么走?到底还有哪一些突破?所以我想中国的光伏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全面受制于人到全面国际引领,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迹。
所以我想原创是西方是没有问题,但是最终是我们中国人在光伏装备方面、生产工艺方面、关键材料方面、生产成本方面,实现的重大突破,为世界做出重大的贡献,包括多晶硅材料、冷氢化、多硅棒,还有颗粒硅等等,还包括整线工艺,整线工艺我们大概一条线就是500兆瓦到600兆瓦,一个厂区10吉瓦起步,这都是西方完全不敢想象的。我们在太阳电池方面,比如PERC电池,虽然是西方人提出的概念,但却是我们中国人真正实现大规模产业化,这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的难关。
我想,到今天为止我们太阳电池更多的是技术上的创新和进步,我们在科学原理上面还没有重大的理论突破,特别是光学这一块,如果能有突破,我们将来30%、40%乃至更高效的转化效率,不在话下。
中国的光伏是晶硅让我们眼前一亮,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光伏,而且让全世界树立信心,晶硅可以作为一个主力能源来推广,当然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能够继续的往前走。
我来自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我也希望为我们整个行业发声,为整个行业呐喊。祝中国的光伏能够越走越远,取得更大的进步,谢谢大家。
END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