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祝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Cell文章入选“Best of Cell 2023”

祝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Cell文章入选“Best of Cell 2023”

时间:2024-01-03 来源: 浏览:

祝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Cell文章入选“Best of Cell 2023”

椰子 iNature
iNature

Plant_ihuman

专注前沿科学动态,传递科普信息。

2023年12月20日,国际顶尖期刊 Cell 在线发布了2023年“ Best of Cell ”收藏专刊,其中,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于2022年11月发表的 Cell  论文,“ Molecular recognition of morphine and fentanyl by the human μ-opioid receptor ”入选专刊中的“Articles”系列。
2012年,Cell Press首次推出了“Best of Cell”收藏专刊,之后每年年底推出一刊,旨在由 Cell  编辑部选出过去一年发表在 Cell  期刊的论文中最有影响力、最有趣以及广泛受到关注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工作涵盖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研究的各个研究方向,并代表了在基本生物学理解、强大的新型研究工具以及影响人类健康的转化/临床发现等方面的新进展。整个专刊收录包括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三个部分。2023年“Best of Cell”专刊遴选的文章范围为2022年底至2023年底发表在 Cell  期刊中的文章,拢共收录7篇研究论文,2篇综述和2篇评论性文章。
2022年11月1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徐华强/庄友文团队、谢欣团队和王明伟团队 合作在国际顶级期刊 Cell 上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 Molecular recognition of morphine and fentanyl by the human μ-opioid receptor ”的研究论文。该项研究解析并报道了芬太尼、吗啡及Oliceridine等阿片类镇痛药物分别激活μ型阿片受体(μOR)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首次揭示了芬太尼和吗啡识别并激活μOR的作用机制。该研究进一步结合多种细胞水平功能分析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方法,阐明了芬太尼系列衍生物与药靶μOR相互作用的构效关系以及μOR介导阻遏蛋白(Arrestin)信号的关键结构基础等,解决了困扰μOR信号传导领域20多年的科学问题,系统地发掘和深化了对于μOR信号传导调控机理的理解和认识,为推动开发新型高效低毒的阿片类镇痛药物指明了方向(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92867422012600 )。该文章被选为 Cell  同期“Featured Article”,并获阿片受体研究领域专家、华盛顿大学Michael R. Bruchas教授同期评论(“Visualizing ligand bias at the Mu-opioid receptor”,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92867422013289 )。文章发表后引起广泛的关注,同时获Faculty Opinions推荐。张旭院士评论道,“这项研究澄清了对芬太尼结合模式混乱的认识,让我们第一次认识了它如何与μOR相互作用,对未来止痛药的设计提供了精确的模板,为后续设计发现具有通路偏向性的阿片类药物提供了新思路”;裴钢院士高度评价道:“这项研究让我们对阿片受体的通路选择机制‘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不仅推动了对阿片类药物分子机制的理解,也为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和研发奠定了基石”。
值得注意的是,紧接着,在2023年1月1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徐华强/庄友文团队 联合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 Bryan L. Roth团队 合作再次在国际顶级期刊 Cell 上以长文形式发表了题为“ Structures of the entire human opioid receptor family ”的“姊妹篇”研究论文。
该项研究系统地分析和明确了各内源性阿片肽对阿片受体的信号活性,并进一步解析了阿片受体家族四个亚型μOR、δOR、κOR、NOPR结合各自的选择性阿片肽,包括内源性阿片肽内啡肽、内吗啡肽、强啡肽和痛敏肽以及外源性阿片肽皮啡肽的信号复合物结构,结合大量细胞水平的功能实验,揭示了多肽类配体和阿片受体的结合模式,阐述了它们的选择性和保守性机制,为“信使-信箱-效能”模式提供了结构和功能支持(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92867422015458 )。该项成果被 Nat Rev Drug Discov 评选为亮点研究。

END

内容为 【iNature】 公众号原创,

转载请写明来源于 【iNature】

微信加群

iNature汇集了4万名生命科学的研究人员及医生。我们组建了80个综合群(16个PI群及64个博士群),同时更具专业专门组建了相关专业群(植物,免疫,细胞,微生物,基因编辑,神经,化学,物理,心血管,肿瘤等群)。 温馨提示:进群请备注一下(格式如学校+专业+姓名,如果是PI/教授,请 注明是 PI/教授 ,否则就直接 默认为在读博士 ,谢谢 )。 可以先加小编微信号( iNature5 ),或者是长按二维码,添加小编,之后再进相关的群,非诚勿扰。

投稿、合作、转载授权事宜

请联系微信ID: 13701829856  或邮箱:

觉得本文好看,请点这里!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