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直播预告】吴利乐:氨氢能源零碳循环技术挑战及应对策略

【直播预告】吴利乐:氨氢能源零碳循环技术挑战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3-10-24 来源: 浏览:

【直播预告】吴利乐:氨氢能源零碳循环技术挑战及应对策略

关注我们→ 中能科讯
中能科讯

bjnyyhjxh

中能科讯是由中国能源学会和北京能源与环境学会联合打造,集能源环境领域科学普及、学术研讨、成果推广、产业融合、合作交流及科技成果评价于一体的在线服务平台,旨在服务我国能源与环境事业发展,为促进实现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收录于合集

报告时间: 10月24日 15:00

报告题目: 氨氢能源零碳循环技术挑战及应对策略

报告嘉宾: 吴利乐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报告简介: 氢能具有绿色、高效、无碳排放和应用范围广等优势。利用氢能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最可行途径之一,发展氢能产业势在必行。本次报告主要介绍国内外氢能研究进展、氨氢能源零碳循环技术挑战及应对策略。

嘉宾简介 

吴利乐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硕士生导师,水利部河湖保护中心专家组成员,中国能源学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多能互补、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新型储能技术。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申请实用新型专利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已授权2项,授权国际发明专利2项,主持参与科研项目10余项。

知识分享推荐

专题:新时代能源发展——院士直播周

专题:“碳达峰、碳中和”专题

专题:2021年北京地区广受关注学术成果报告会

专题:首届海峡两岸暨港澳能源青年学者论坛

公开课:韩布兴,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公开课:李永舫,太阳能利用和聚合物太阳电池光伏材料

公开课:衣宝廉,燃料电池汽车现状愿景与氢源

公开课:武强,“双碳”目标愿景下我国能源战略形势若干问题思考

公开课:费维扬,CCUS研究和应用的若干新进展

公开课:陈立泉,储能与双碳经济

第一一五期:廖洪刚 原位液相透射电镜的发展及其在材料化学中的应用

第一一四期:陆仕荣 小分子材料设计、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

第一一三期:张宪玺 蓬勃发展的中国光伏,走向世界的产业名片

【青年人才系列】第四期:张方斋 污泥资源化利用驱动垃圾渗滤液深度脱氮系统构建及机理

【青年人才系列】第三期:杜尔顺 碳视角下的新型电力系统思考与初探

【青年人才系列】第二期:杜锋 深部煤岩瓦斯复合动力灾害孕灾机制及智能预测研究进展

【青年人才系列】第一期:杜书恒 变应力条件下页岩渗透率简明计算及启示

第一〇九期:张福俊,倍增型有机光电探测的研究进展

第一〇八期:吴忠帅,可定制化微型电化学储能器件的科学基础与最新发展

第一〇七期:施锡林,深部盐岩大规模能源储备

第一〇六期:朱法华,中国煤电清洁低碳转型发展政策与实践

第一〇五期:段培高,热化学转化非粮生物质制备生物燃料

第一〇四期:王彪,预报材料强度和非均匀变形的热力学理论

第一〇三期:徐冬,中国CCUS产业发展及国家能源集团工程实践

第一〇二期:常泽辉,严寒地区日光温室太阳能聚光土壤增温储热系统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第一〇一期:姬宏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才是终极方案

第一〇〇期:王勤辉,农林废弃物类生物质流化床气化技术研发及应用

第九十九期:赵孝先,多级结构储能材料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第九十八期:候其东,生物质催化制备平台化合物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前景

第九十七期:孟海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及其应用

第九十六期:于淼,新型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研究及展望

第九十五期:麦立强,纳米线储能材料与器件

第九十四期:张立新,“双碳”目标下兵团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

第九十三期:马建民,电解液化学与添加剂创新

第九十二期:常纪文、杜根杰,我国煤矸石综合利用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第九十一期:尧命发,燃料储能与(净)零碳内燃机

第九十期:朱福荣,高效稳定有机太阳能电池:聚焦器件内建电场和界面修饰

第八十九期:韩敏芳,高温燃料电池发电——储能技术进展和发展机遇

第八十八期:刘含笑,钢铁行业CO2生成、治理及综合利用

第八十七期:施正荣,光伏技术和产业的回顾和展望

第八十六期:贺加瑞,锂硫电池材料开发与结构优化设计

第八十五期:王树众,碳中和目标下我国能源发展战略

第八十四期:闫常峰,水电解制取绿氢技术——碳中和的必由之路

第八十三期:陈绍云,双碳背景下CCUS工程技术发展与应用

第八十二期:颜枫,固废源CO2捕集材料合成与应用关键技术研发

第八十一期:陆诗建,CCUS全流程工程技术与案例分析

第八十期:姜克隽,我国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和经济转型

第七十九期:庄会永,石化能源领域的碳中和之路的机遇与挑战

第七十八期:庄会永,积极发展生物质及生物质能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

第七十七期:刘新海,双碳基金设立及运作合规要点及风险防控

第七十六期:张清哲,宽频响应型光催化剂的构建及其环境和能源应用

第七十五期:王胤,海洋地质工程与海上风电资源开发关键技术应用

第七十四期:朱永法,可见光催化产氢产氧及二氧化碳资源化研究

第七十三期:程新功,分布式光伏对低压配电网的影响及解决方案

第七十二期:牛建磊,相变蓄热技术的新进展:材料及优化设计

第七十一期:徐泉,液流电池与储能

第七十期:许江风,中国天然气产业链发展战略研究

第六十九期:周怀春,工业高温监测及其可视化

第六十八期:周跃宽,双碳目标下的零碳建筑集成创新体系

第六十七期:衣宝廉,燃料电池车和氢源

第六十六期:侯院军,光储直柔技术的碳中和应用与展望

第六十五期:时希杰,深化拓展节能工作,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第六十四期:黄翊东,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模式探索

第六十三期:严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向

第六十二期:余贻鑫,双碳目标-智能电网-产业革命

第六十一期:胡常伟,生物质能源化利用的若干进展

第六十期:金涌,美丽化工一一值得你为它付出一生

第五十九期:王进,全球碳排放大战:源起、挑战与机遇

第五十八期:程寒松,液体有机储氢技术及商业化开发

第五十七期:周守为,“深海一号”大气田海洋工程建设的创新实践

第五十六期:苏亚杰,用煤化工技术冶炼直接还原铁——炼铁负碳排的探讨

第五十五期:王笑楠,双碳目标下的智慧能源转型

第五十四期:吴力波,中国碳市场与碳金融发展的理论创新与制度供给

第五十三期:王文,碳中和与中国对策

第五十二期:苏现波,煤层气生物工程与碳减排

第五十一期:朱彤,从能源转型到碳中和:历史、逻辑与体制机制挑战

第五十期:李新创,钢铁工业“十四五”规划与绿色发展趋势分析

第四十九期:周建斌,农林生物质气化发电多联产技术助力国家早日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

第四十八期:陈掌星,水解制氢现状、挑战及前景

第四十七期:蒋官澄,随钻提高储层井壁质量、保护非常规油气储层钻完井液新技术

第四十六期:柴麒敏,我国碳达峰行动、碳中和愿景及“十四五”气候政策展望

第四十五期:刘伟,从常规走向高端的我国石油工程技术与装备

第四十四期:朱兴珊,碳中和与油气发展

第四十三期:曲音波,绿色循环经济与生物质精炼

第四十二期:康玉柱,我的人生与油气勘探

第四十一期:金涌,2060碳中和思考

第四十期:徐伟,轨道交通用直线感应电机效率优化控制

第三十九期:许洪华,未来能源架构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趋势

第三十八期:刘广青,生物质清洁供暖技术与应用现状及思考

第三十七期:韩宏伟,可印刷介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从基础到应用

第三十六期:张晓玲,破解碳达峰之谜:挑战与治理

第三十五期:陈卫东,能源转型进入量变到质变拐点 中国能源行业转型时不我待

第三十四期:周红军,新能源重构传统产业的脱碳创新与技术

第三十三期:涂建军,德国能源转型对中国能源革命及2060碳中和的政策启示

第三十二期:左前明,碳达峰与碳中和对经济能源系统的影响与趋势

第三十一期:邱介山,煤炭精细化高附加值利用的挑战与发展前景

第三十期:孙永平,碳交易与能源转型

第二十九期:王保国,“储能+氢能”支撑清洁能源可持续发展

第二十八期:毛宗强,绿氢是完成“碳中和”的重要武器

第二十七期:许勤华,中国全球能源战略:从实力到权力

第二十六期:倪维斗,学术人生的回眸与感悟

第二十五期:杨建国,选煤精细化 助力煤炭分质利用

第二十四期:郭屹,煤基能源的分布式利用

第二十三期:匡建平,“神宁炉”干煤粉成套气化技术

第二十二期:方梦祥,碳中和下碳捕集和利用技术前景

第二十一期:康玉柱,中国油气资源潜力及发展战略

第二十期:杜祥琬,双目标引导中国能源革命

第十九期:武强,中国能源形势初步分析与对策

第十八期:倪维斗,生态能源推动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第十七期:金涌,从诺贝尔奖谈创新思维的养成

第十六期:陈清泉,四网四流融合,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十五期:李士雨,节能诊断与智慧能量管理

第十四期:王子忱,稻壳热解制氢发电及资源化综合利用

第十三期:刘健,生物基粘结剂分子结构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

第十二期:侯立安,疫情视阈下的室内空气污染控制

第十一期:李永舫,天道酬勤——我的人生感悟

第十期:康玉柱,全球地壳隆坳演化与海陆变迁论

第九期:薛文博,我国当前大气环境形势及受新冠疫情的影响

第八期:李十中,氢能经济的实现途径之——从生物乙醇到氢

第七期:刘科,中国能源环境的挑战与应对

第六期:冯伟忠,探索更高效的600度等级超超临界技术

第五期:方向晨,STRONG沸腾床渣油加氢——一种清洁高效的重渣油转化技术

第四期:游利军,页岩储层氧敏性与氧化致裂增渗

第三期:冯伟忠,煤电亚临界机组的高温高效化改造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第二期:郭屹,新形势下煤清洁转化技术发展的困境和出路

第一期:邓文安,炼油化工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联系我们

电话:010-88505647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八里庄路62号


官网:http://www.biee.org.cn


邮箱:admin126459646@biee.org.cn


—— 北京能源与环境学会 ——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