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深度|西安科技成果转化的5个基本情况、5大问题不足、6点建议

深度|西安科技成果转化的5个基本情况、5大问题不足、6点建议

时间:2023-06-25 来源: 浏览:

深度|西安科技成果转化的5个基本情况、5大问题不足、6点建议

点击关注我们→ 秋凡科转
秋凡科转

cfkezhuan

我们是一线的科技成果转化探索与实践者,致力于打造一个属于科转人学习、交流和合作的公益平台,分享科转资讯,打造科转朋友圈,共享科转资源,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

收录于合集
#成果转化 512
#科技创新 505

关于加速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调研报告

来源: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   作者:孙怀国 王宏武 胡建峰

摘  要: 创新驱动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也是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提出的重大要求,对于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培育竞争新优势,意义重大。西安科教资源丰富,科技综合实力、技术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加速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既是重大要求,也是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重点任务,更是打造新动能强劲的国家创新名城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西安注重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拓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载体,壮大技术转移专业队伍,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模式不断涌现,创设和参股新公司数量不断增多,科技事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与此同时,也存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科技投入力度还不够大、中试平台还比较缺乏、军民融合的能量尚未“引爆”等问题。下一步,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求突破:一是以科技创新创造新的产业需求,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三是加大重点产业共性中试平台建设,四是撬动社会资本助燃科技成果转化,五是推动国防科技成果市场化应用,六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供给,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对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我市科教资源丰富,科技综合实力、技术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如何加速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重大课题。近期,市委政研室开展了专题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一、我市科技成果转化基本情况

2021年,我市技术合同成交量65684项、成交额2209.49亿元,分别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第二位。

一是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近几年,省上先后出台秦创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市上也就创新载体认定管理,实施“揭榜挂帅”机制等方面密集出台了相关文件规定,为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持。

二是成果转移转化载体不断拓展。 目前,全市拥有航空基地等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10家、西安科技大市场等技术转移机构150家(省级以上97家)、西安交通大学等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示范高校院所13家、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16家,建成增材制造、智能语音等市级创新联合体22个,组建稀有金属新材料等市级共性技术研发平台6个,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体系日益完善。

三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模式不断涌现。 近年来,我市探索形成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院一所一校”模式。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探索形成“科研、中试、产业”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转化组建高新技术公司41家(上市公司7家)、研究所和中心14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6个(国家级16个、省级40个),已发展成为我国稀有金属领域最大的产业集群。西安光机所形成“人才+技术+服务+资本”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及服务模式,已累计投资孵化企业394家,总市值超过1000亿,在西安的企业超过200家。西北工业大学积极开展“三项改革”试点,探索形成“学校+研发团队+民营企业混合持股”合力转化成果的新模式,累计转化企业37家(在陕24家),成功孵化铂利特、鑫垚陶瓷、华秦科技等拥有核心技术的高科技公司。

四是技术转移专业队伍不断壮大。 我市12家技术转移机构联合发起成立国内首家技术经理人协会。截至2021年,协会发展单位会员144家、个人会员1120人,认定初级技术经理人664名、中级技术经理人86人,认证技术经理人机构80家。

五是创设和参股新公司数量不断增多。 抽样调查显示,2020年,百家高校院所和企业创设参股新公司数量由2019年的46家增至85家,同比增长84.78%。其中创设新公司67家,参股新公司18家。

二、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抽样调查显示,2020年我市百家高校院所和企业共产出科技成果16005项,本地转化率仅为21.92%,依然偏低。

(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

一是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明显。除大型龙头企业外,近6成工业企业没有开展研发活动。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71家,其中开展R&D活动的企业655家,占39.2%,经费投入157.05亿元,投入强度仅为1.82%,低于全国标准。另据抽样调查,2020年我市60家重点科技型企业共产出科技成果1405项,仅占科技成果总量的8.78%。

二是高校院所支撑服务产业发展不足。抽样调查显示,2020年我市20家重点科研院所共产出军民两用技术类成果1357项,外地转化71项,本地转化40项,本地转化率不足3%;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20所高校,共产出科技成果13243项,外地转化2543项,本地转化2844项,只有21%的科研成果在西安落地,60%的科研成果仍“锁在深闺”。

(二)科技投入力度还不够大

从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看,2020年,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为506.06亿元,与成都(551.4亿元)、南京(515亿元)差距不大,但仅为广州(774.8亿元)的65.31%、深圳(1510.81亿元)的33.49%、上海(1615.7亿元)的31.32%、北京(2326.6亿元)的21.75%,差距明显。

图1:全国部分城市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

从财政科技支出看,2021年,我市财政科技支出56.09亿元,深圳、苏州、杭州、武汉、郑州等城市财政科技支出分别是378.8亿元、235.1亿元、179.7亿元、118.26亿元、84.1亿元,我市不足郑州的2/3、武汉的1/2,是杭州的1/3、苏州的1/4、深圳的1/7。2017年以来,我市财政科技支出虽然从42.52亿元增加至56.09亿元,但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从8.1%降至6.8%,而合肥市财政科技投入从69.6亿元增加至174.1亿,翻了2.5倍,占比从7.2%提高至14.2%。

图2:全国部分城市财政科技支出

从引导科研投入的情况看,近几年,我市每年市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基本维持在5.4亿元左右,规模总体偏小。以合肥为例,今年一季度补助企业研发费用3.3亿元,引导企业投入研发费用近23亿元,通过9600余万元支持60余家单位牵头承接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项目,争取国家和省级科研经费3.1亿元。

(三)中试平台还比较缺乏

目前,全市除少数国防科工院所、重点高校和龙头企业外,大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普遍缺乏中试平台,各开发区面向特定产业集群搭建的中试平台、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几乎没有。而武汉经开区与华中科技大学2022年共同建设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聚焦汽车、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经济等产业,打造中试平台、技术转移机构、中试基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跨越“死亡之谷”。郑州市今年已认定“电子装备柔性中试基地”“低碳能源技术中试基地”“体外诊断产品中试基地”“智能制造系统中试基地”等4家中试基地,为企业规模生产提供开放共享平台。

(四)军民融合的能量尚未“引爆”

我市国防科技资源综合评价位居全国第二,但长期以来与地方融合发展不理想。

一是国防科工单位向民用转化成果的意愿不强烈。国防科工单位在保障完成国家任务的前提下,几乎没有精力去推动国防科技成果在民用领域的落地转化。

二是军民结合的隐形障碍依然存在。“军转民”严格的保密要求和“民参军”严格的准入门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防科工单位智力资源和科技成果的外溢。同时,在把军用技术应用到民用产品的过程中,往往成本过高,对市场的吸引力不足。

三是军地科技资源信息无法共享。目前,我市还没有建立军地科技资源信息交流服务平台,“军转民”“民参军”的需求难对接、资源难利用。

(五)专业化技术经理人依然不足

抽样调查显示,在百家高校院所和企业中,20家高校中7家没有持证技术经理人,20家科研院所中仅4家有持证技术经理人,60家企业中仅8家有持证技术经理人。截至2020年,我市共有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126471人,按照欧洲技术经理人的比例测算(每100个科研工作者,应有4名技术经理人),至少需要5000名技术经理人,缺口达4200多人。

三、几点建议

(一)以科技创新创造新的产业需求

1.升级传统需求。聚焦我市6大支柱产业,针对产业链“堵点”“痛点”开展技术攻关,切实破解重点领域“卡脖子”和瓶颈问题,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聚焦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和创新,将科技优势转化为新业态、新模式成长优势。

2.培育新兴需求。瞄准人工智能、增材制造、机器人、大数据、卫星应用等新兴产业,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等领域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开展前沿、颠覆性技术的研究突破,打造新兴产业创新策源地,在细分领域再培育一批新兴产业,促进现有产业新兴化。加大新兴技术典型应用示范推广,以应用需求拓宽市场空间。

3.激发潜在需求。紧抓未来产业风口,聚焦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领域,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高未来产业发展的原始创新供给能力。充分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溢出效应,开展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构建新的需求增长点和爆发点。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1.加快创新联合体建设,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尽快出台支持高校、院所、企业合作创新的相关政策,筛选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创新支撑的项目,给予“真金白银”支持。聚焦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凝聚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加快建设一批创新联合体,着力破解科研和经济“两张皮”问题。

2.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新引擎。立足我市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出台相关支持政策,鼓励开发区、高校、院所、企业着眼国际前沿科技、区域性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及转化应用,积极培育一批以研发转化为核心、以企业孵化为使命的新型研发机构,育成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3.加大财政科技支持力度,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完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投入机制,按照“多投多补”激励原则,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奖补力度,重点向研发经费投入规模大、强度高的企业倾斜,可以“一企一策”“上不封顶”。按照应享尽享原则,落实好各项惠企政策,进一步放大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效应,鼓励市场主体加大研发投入。

(三)加大重点产业共性中试平台建设

一是鼓励科技龙头企业、高校院所,针对自身科技成果产业化实际需求,高水平建设一批专业性的小试中试平台(基地)。二是鼓励各开发区与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聚焦19条重点产业链,共同建设一批各具特色、行业共享的综合性中试平台(基地)。三是鼓励中试基地在运营管理、利益共享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形成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营、可持续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除中试平台外,还要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建设国家、省级和市级支持的国家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创新中心等各类平台。

(四)撬动社会资本助燃科技成果转化

1.健全成果转化基金体系。加强与国家、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对接,充分发挥大西安产业基金、西安市创新投资基金等引导作用,鼓励各区县、开发区设立成果转化专项基金,统筹各类基金作用,着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丛林,推动各类基金在科技成果转化概念验证、小试、中试等产业化关键环节进行投资,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链条的接力支持。

2.推动传统信贷业务创新。引导更多金融机构设立科技支行、科技信贷事业部、科技金融中心,支持各区县、开发区设立科技贷风险补偿资金池,采用“政府+银行+贷款保证保险共保体”“银行+基金”等模式,开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信用贷款产品,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利率高问题,充分释放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动能。

3.用好用活资本市场。拓展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积极开展秦创原·科创西安投融资服务对接会等投资路演活动,对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目的,直接获得投资机构股权投资的未上市科技型企业,支持企业通过科创板、北交所等资本市场融资发展,借助资本市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五)推动国防科技成果市场化应用

1.加快建设军地科技资源信息交流平台。积极与省级相关部门对接协调,加快建设信息集成的共享平台,为军地科研院所、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社会资本、科技服务机构等,提供信息、技术、专利、资本等方面服务的对接通道,实现市内全行业的军民科技资源高效整合、对接、共享。

2.高标准建设西安国家先进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围绕航空、航天、兵器、军工电子等西安优势领域布局建设军民两用特色园区,加快先进适用军用技术转为民用,实现军民科技资源的高效流动和军民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3.探索共建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借鉴苏州的经验做法,积极探索与国防科工局合作共建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西北转化中心,强化军民创新创业领域政策制度协调和资源共享,积极破解“军转民”“民参军”制度壁垒,推动军地先进技术成果交易、孵化、产业化落地。

(六)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供给

1.完善我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办法措施。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建设、人才队伍、科技金融、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出台更具吸引力的专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和生态环境,加快构建覆盖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的制度体系。

2.探索建立以转化应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围绕地方重点产业开展应用研究,细化有利于转化的职务科技成果评估政策,把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作为成果评价的重要指标,推动高校、院所深度参与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来。

3.支持成果转化专业机构发展。一是鼓励驻市高校院所设立技术转移办公室、技术转移中心、技术转移公司等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加强科技成果的市场开拓、营销推广和售后服务。二是支持社会化技术转移机构发展,鼓励各类中介机构为技术转移提供知识产权、法律咨询、资产评估、技术评价等专业服务。三是加快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把企业中技术经理人培养作为当务之急,纳入重点人才培养计划,发挥西安技术经理人协会作用,完善技术经理人职称评定改革和培训培养体系,支持驻市高校开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关课程及学历教育,打造一支懂技术、懂市场、会管理的复合型技术经理人队伍。

4.支持高校院所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建议总结推广西安交通大学成立全国高校首家概念验证中心的经验做法,支持驻市综合类、理工类高校院所设立概念验证中心,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提供技术可行性、商业可行性研究服务。

有意加入科转朋友圈,请加微信leiandduo

(群体精准、人数限制、话题聚焦、资源共享)

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我们观点。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或/及其引用的原始来源,如版权存在争议,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温馨提示: 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 “常读订阅号” ,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 “秋凡科转” 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 进入“秋凡科转”公众号 → 点击右上角的 ... 菜单 → 选择「设为星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科技成果转化永远在路上…

分享朋友圈,我们一起打造“科转朋友圈”)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