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北半球凛冬,能源结构转型阵痛初显
能化碳中和
能化碳中和
Carbon2060
出于改善人类生活的目的,能源化工行业的碳排放因技术发展而产生,碳中和也必将由技术进步而最终实现。
来源:明白知识、中国经营报、中国能源报等,亚化咨询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11月4日,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上海开幕。
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方面获悉,截至11月5日,两家企业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供应商签订合计570亿美元的采购协议。
进博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已成为促进国际间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11月5日,中国石油
分别与沙特阿美、梅赛尼斯亚太有限公司、斯伦贝谢、西门子能源、贝克休斯等来自全球的33家合作伙伴
签署33份采购协议
,合同总金额近155亿美元。
这意味着,截至11月5日,“两桶油”便完成合计570亿美元采购协议。
在碳中和推动下,天然气在化石能源的占比将逐渐提高。保障天然气供给成为石化企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11月4日,中国石化与美国维吉公司签署了为期20年、400万吨/年的LNG长期购销协议。
维吉公司是美国墨西哥湾地区重要的LNG供应商,致力于利用北美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为世界提供清洁、经济的LNG资源。
维吉公司将通过其位于路易斯安那州的Plaquemines项目,向中国石化供应LNG长约资源。此外,中国石化联合石化还将从维吉公司Calcasieu Pass项目购买总计380万吨的LNG资源。
而一个月前,辽宁、吉林、广东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电力供应紧张,其中煤炭价格上涨是重要原因。中国火力发电占比超过70%,当气候原因影响到水力、风能与太阳能发电时,火力发电的稳定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中国的能源以煤为主
,2019年煤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
57.7%
,而世界平均是27%、欧盟为13.2%、美国为12.0%。以煤为主要能源,其实在当今世界的主要国家中已经不多见。
是中国的资源禀赋与能源需求共同决定
目前的能源结构
。
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和碳中和转型路线可以看出,煤炭一次能源由于排放政策短期内大幅降低比重,势必带来一定的能源短缺真空。而短期内,风电、光电、水电等新能源由于气候、基础设施等诸多不稳定因素,难以填补火电降低的空缺,这也是本次进博会中石化与美国维吉公司签订长达20年,总量超8000万吨LNG长期购销协议的直接推动因素。
“
我不知道我们的生活要怎么过下去
。”这句话来自罗莎·本塔(Rosa Benta),一位住在圣保罗的67岁普通老人。她和她失业的孩子,以及尚且年幼的孙子住在一栋位于陡峭狭窄街道上的破旧混凝土房子中,依靠每月约250美元的零工和补贴收入过活。
但这并非是最艰难的。严重的能源问题致使她和无数巴西穷人的生活雪上加霜。巴西遭遇了
91年来最严重的干旱
,使得去年起,受疫情等各种原因影响,本就居高不下的
煤、石油、天然气
等能源的价格进一步上涨,加之部分水电站无法正常供电,
电价变得愈发昂贵。
2020年8月28日,巴西马托格罗索州,世界上最大的湿地潘塔纳尔。一头奶牛正站在其中一片因干旱而皲裂的土地上。图片来源/Reuters
然而,面对这样的境况,正在英国举行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上,各国领导人却很可能会达成这样一个共识:
制定一个长期计划,使得2050年全球碳净排放量下降至0。
2021年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简称COP26,于2021年10月31日至11月12日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市举行。图片来源/National Grid
这是一个道阻且长的目标。目前看起来,举办地
英国同样能源紧缺
,因此已将政策全面转向新能源的政府迫于无奈,暂时
恢复了少量火力发电
,以弥补电力供应不足。
如此现实,愈发像是
在跟联合国的碳排放计划开玩笑
。越来越严重的能源危机,正深深威胁到无数人的工作与生活。
赫尔曼·格雷夫(Hermann Greif)受到的影响在另一方面。他是一位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地区的农民。最近,当他像往年一样,去预购明年的化肥时,他被告知,
现在没有化肥可以供应
,这令格雷夫无比诧异:“
没有产品,没有价格,甚至没有合同
。我们以前从未见过这样的情况。”
不过,在此之前,能源价格其实早已影响到了他和其他农民。他们用来
驱动农业机械的
柴油
,用来培育作物的各类能源,价格都在不断抬升。这令生产变得越来越艰难,极大地影响到了格雷夫的日常工作。对此,他说:“如果我无法给作物提供它们需要的能量,那么它们也会给予相应反馈:
产量降低
。就这么简单。”
格雷夫种植的作物除了用作贸易外,还长期为一个
生物能源的发电设施
提供能量,将没有污染的电力送入电网。减产后,当地的发电毫无疑问也会受到削弱,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没有化肥供应的直接原因,
是欧洲主要能源之一的
天然气价格高涨。
从年初到现在,欧洲天然气价格已上升到年初的五倍,从每百万英热单位5美元上升到25美元。
2018-2021年,欧洲、亚洲、英国、美国的天然气价格趋势。图片来源/BBC
一些
依赖天然气进行生产的
化学用品公司
,如德国的BASF和SKW Piesteritz,在成本奇高的情况下,均选择
减少了合成氨的产量
,而合成氨是制造化肥的主要成分之一。
高价天然气还冲击到了食品供应链:
谷物的各种处理必须要天然气参与其中。于是,受此影响严重的意大利,超市中
面包和面条的价格随之抬升
。根据谷物协会的预计,在截止到今年年底的几个月内,
加工小麦和玉米的能源成本将提升超过600%
,
谷物价格
还会进一步上涨。
肉类和乳制品价格也受到影响
,因为猪和牛需要以谷物作为饲料,
饲养成本提升
,价格自然也会涨。再加上由高能源价格引发的
运输成本和电力成本上升
,最终,这些由能源问题引发的食品价格上涨,将全数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导致不少人
开始囤积食物
。
而依照意大利能源顾问琼波耶特罗(Giampietro Scusato)预计,
食物的高位价格还将在未来一年中继续下去。
在中国
,由于“
市场煤,计划电
”,电力价格受到严格控制,加上政府“
能耗双控
”方针的限制,以及煤炭的价格高涨,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
工厂,均出现了限电停工的情况
,东北甚至因严重的电力问题而限制了民用电力的使用,路灯和电梯都出现了暂时关闭的情况。
此外,即将到来的冬天里,大多数国家还面临着更高昂的水电费用。美国已有官员预警,说冬季的
家庭取暖价格可能会跃升54%
,法国、西班牙等国政府,均已宣布会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低收入家庭度过这个冬天。
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的
能源转型。
为了节能减排,发达国家普遍
减少了煤炭火电
的使用,而将电力产业全面向新能源转型。比如德国经济与能源部去年就表示,
2025年
,
德国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将达到40%-45%,2030年会提至65%。
而在转型期间,
比煤炭和石油更安全环保的天然气
,就成了当下能源使用的主力军。能源转型本身不是坏事,然而,对转型国家来说,日渐紧缩的天然气在告诉他们,
目标没错,可计划似乎出现了一点问题。
问题主要源于三个方面。
第一,地缘政治方面。
很多发达国家放弃了高污染化石燃料的大量开采和使用。那么
,化石燃料的控制权
自然就
转移到了开采成本较低、同时储量丰富的
欧佩克
(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
成员国和
俄罗斯的手中
。据估计,到2030年,欧佩克和俄罗斯的石油产出份额可能从现在的46%提升到50%以上,
资源过于集中,很容易导致价格不稳。
此外,很多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本身并不产出天然气,大量的天然气供应只能依靠国外进口。譬如,
欧洲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是俄罗斯,占据了41%的进口额。
对于欧盟来讲,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数字,这意味着如果
哪天普京不高兴
想要给欧洲断天然气,欧洲很多国家的民众就只能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地烧柴。
事实上,当下俄罗斯就
已初步显示出了这
种
扼制欧洲能源咽喉的威力。
在欧洲天然气缺乏的情况下,俄罗斯并没有通过穿越乌克兰的管道为欧洲输送更多额外的天然气。有人认为,俄罗斯是在希望以此来对欧洲监管审批刚刚建成的“北溪2号”管道的过程施加压力。
第二,能源投资方面。
目前,世界各国针对
2050年碳排放归零
这一计划的投资额,只有预计中的一半,
对可再生资源的投入额度远远不足
。同时,由于政策的引导、法律方面的问题,以及市场的压力,
全球的化石燃料投资自2015年以来,已下滑了40%。
这未免令人担忧:当前化石燃料尚满足83%的能源需求,如果投资下滑速度过快,
需求减少的速度跟不上供应减少的速度
,可能会导致
更严重的能源不足。
而作为暂时的替代品,
天然气是当前投资的重点
。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都在使用可再生资源之前,尝试
抛弃煤炭而转向天然气
,大量进口管道天然气,甚至是液化天然气。今年,包括
中国、日本、韩国
在内的东亚国家,出于对电力和能源的需求,天然气进口量均猛增,大量吃下了液态天然气供应,进一步推高了全球天然气价格。
2020,全球主要液化天然气出口国(单位:亿立方米)。
根据德国伯恩斯坦(Bernstein)公司的调研,2030年,由于需求的持续提升,全球
液化天然气产能同样可能出现缺口,
缺口可能会
从当前需求的2%上升到14%。
第三,市场设计方面。
《经济学人》在《绿色环保时代的首次大型能源冲击》(The First Big Energy Shock of the Green Era)一文中指出,
现在的能源市场存在总体的设计缺陷。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
能源企业从垄断国营步入到自由市场
当中,
电力与天然气价格由市场决定
,能源企业的成败由正常的市场竞争来裁决,价格提升则增加产量,价格降低则减少产量。但是,自从各国开始能源转型以来,出现了化石燃料产量下降,
化石燃料供应商集中
,及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份额不稳定等新现实。而能源市场对此,并没有拿出什么有效的改善办法。
特别是在当下,当市场受到长期高价冲击、只能随波逐流后,公众舆论是否会从支持清洁能源改口为不支持,
能源改革的步伐是否会减缓,都还是未知数。
当然,无论如何,
从使用化石燃料到新能源,能源转型是必须的。
如德国柏林经济研究所的能源经济专家肯弗特(Claudia Kemfert)所说,从目前的能源紧缩中,
能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
“必须长期投资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事业。”
相应地,大规模寒潮降临我国,为了保障好冬季北方供暖和各地生产生活的切实需求,已经切实采取了煤炭市场的保供稳价措施。
煤炭最高日产量达到1193万吨,创近年来新高。
随着煤矿核增产能释放、建设煤矿逐步投产、临时停产煤矿复产,10月份以来煤炭产量持续保持增长态势,11月1日-5日煤炭日均调度产量达到1166万吨,较9月底增加超过120万吨,最高日产量达到1193万吨,创近年来新高。
发电供热企业煤源全面落实,中长期合同签订率基本实现全覆盖。
先后两次组织发电供热企业补签四季度煤炭中长期合同,协调产煤大省晋陕蒙新落实煤源1.5亿吨,实现发电供热企业煤炭中长期合同全覆盖。截至11月6日,各省区市发电供热企业煤炭中长期合同覆盖率均已超过90%,其中24个省区市达到100%。
电煤供应持续增加,电厂存煤加快回升。
电煤铁路装车保持在6万车以上的历史高位,11月份以来电煤装车同比增长超过35%。电厂供煤持续大于耗煤,存煤快速增加,11月份以来日均供煤达到774万吨,库存日均增加160万吨,11月6日电厂存煤超过1.17亿吨,较9月底增加4000万吨左右。港口存煤水平稳步提升,11月7日秦皇岛港煤炭场存达到539万吨,较9月底提升近150万吨。
随着全国煤炭产量和供应量增加、电厂和港口煤炭库存提升,动力煤期现货价格大幅回落。预计后期,随着煤矿产能进一步释放和煤炭产量持续增加,加上电煤中长期合同兑现和存煤提升后电厂市场采购减少,煤炭价格有望继续稳步下行。
综合以上分析,亚化咨询认为,由于长达2年的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引发的逆全球化浪潮,叠加世界各国能源结构转型,纷纷提出碳中和目标的战略规划,给各国基本能源安全保障带来了巨大挑战。从大宗商品积压港口,到各国抢购天然气订单,都在显示着经济逆全球化肆虐的威力丝毫不亚于新冠疫情大流行。
在这样的全球背景下,中国要稳扎稳打,实现30·60碳中和战略发展目标,面临的困难远大于发达国家。从2030年碳达峰到2060年碳中和,仅仅30年时间(发达国家普遍六七十年),而且在此阶段中国还将继续担任世界工厂的主要角色扮演者,无论是同期减排绝对指标,还是同发展阶段降碳相对压力,我国面临的都是领先世界水平的挑战。因此,我国的能源产业改革与实体制造业改革必须相辅相承,齐头并进:
能源结构稳步降低煤炭火电配额,稳步提升风光水电份额,辅以核电和天然气等确保能源安全压舱石。
实体制造业要从高排放,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低端制造向高技术含量,能耗少,附加值高的高端制造转型。
相应地,房产降温的大量热钱进入
投资领域
相应资金布局应该知道往什么方向去,毕竟在中国,某种意义上长期投资是开卷命题——跟着时代发展脚步,才能享受时代红利。
具体落实到聚烯烃产业如何紧跟时代脚步,享受时代红利,走向高端化呢?
根据有关规划,
2025
年高端聚烯烃自给率力争提升到
70%
。茂金属聚乙烯(
mPE
)、茂金属聚丙烯(
mPP
)、茂金属聚烯烃弹性体(
POE
)、茂金属聚烯烃润滑油(
PAO
)正在开始国产化突破。
EVA
光伏料在碳中和趋势下前景大好,国产化率迅速增长。
α-
烯烃是高端聚烯烃的关键原料。亚化咨询《中国
α-
烯烃技术与市场年度报告
2021
》数据显示,
2020
年底,全球
LAO
产能
531
万吨,中石油和中石化有
1-
己烯工业化装置,中石油大庆石化
1-
辛烯合成装置中试完成,高碳
LAO
仍待突破。
2020
年国内茂金属聚乙烯产量约
15
万吨,进口量高达
100
万吨以上,预计中国每年
mPE
需求增速大于
10%
。茂金属聚丙烯(
mPP
)全球需求量超
50
万吨,国内燕山石化、扬子石化有所参与。
2020
年全球
POE
消费量超
120
万吨,中国市场约
50
万吨,需求增速预计保持在
10%
以上。
第
4
届
α-
烯烃与高端聚烯烃论坛
2021
将于
12
月
23-24
日
在江苏
连云港
召开。会议将探讨
“
十四五
”
石化产业规划与高端聚烯烃市场趋势,高端聚烯烃与炼化一体化布局,
α-
烯烃、茂金属聚乙烯、茂金属聚丙烯、
POE
、
PAO
、
EVA
光伏料等最新技术与应用,关键原料供需与投资机遇,催化剂技术,下游市场展望。会议将安排考察国家石化基地——徐圩新区。
-
-
-
-
-
-
-
如果您有意向参会/报告/赞助,欢迎您尽快与我们联系:
高经理18019142773 (微信同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高经理微信: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