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大赛”过后的小“感受”!

“大赛”过后的小“感受”!

时间:2023-12-23 来源: 浏览:

“大赛”过后的小“感受”!

原创 夏永林 老夏说课
老夏说课

MZT_455710296

我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思政课教师夏永林,作为从教30年的教师,十分关注思政课的实效性问题及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设定该平台主要是便于学生学习和将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别人分享,同时将有价值的信息客观地传递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近来一段时间一直有点发慌,其主要原因是我个人公众号——“老夏说课”,有将近一个月没有更新,以至于不少老师和朋友们一直在问咋还不更新?最令我感动的是,虽然文章没有更新,但是关注者却一直在增加,直接逼近60000的数字,这对于像我们这样的思政类公众号,能够将众多的关注者保持住是非常难得的,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因为我们并没有像其他新闻类、促销类公众号有其吸引粉丝的手段,我取得这样的数字则是完完全全地靠的是朋友们自觉地关注和坚守。我曾经在达到50000人的时候下决心做一次公益性讲座,写一篇思政类微信公众号如何增强粉丝粘性的文章,由于形势发展太快,只能变成60000人数达到的时候了。

最近几天,西安的天气也异常的寒冷,但是再冷的天也挡不住一场活动的热度,这就是2023年度陕西省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师“大练兵”省级现场展示活动。今天陕西省教育厅官网公布了这一活动最终的评审结果的公告,花落谁家尘埃落定。自己有幸参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现场展示活动的评审工作,全程听完了所有参赛教师的展示活动。参加现场展示的教师都是通过网评从众多的参加初赛的教师当中筛选出来的,本身都很优秀(因为只要通过网评来现场参加展示的,就已经获得了“大练兵”教学能手方称号),大家都在为获得更高级别的奖项——“教学标兵”称号而冲刺。较之于以往的竞赛规则,今年在现场展示中增加了一个环节——现场提问环节(主要是围绕着所讲的课程内容及教学设计等进行提问),是由各位评委轮流提问。我将我在现场提问的几个问题分享给大家,也交流一下我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由于现场讲授的选题和当时讲的情景不一定完全准确,也只是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我所问的第一个问题是针对参赛教师的主题是: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的”(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参赛教师的选题围绕着“有的放矢”的主题,分别从“矢”的内涵—— “的 准确寻找——最终落到“的”。这里的“矢”就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创新理论和思想武器,这里的“的”就是理论或“新思想”所要回答的现实问题,既可以指“三大主题”,也可以之“四个之问”。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同样在讲“新思想”形成背景及价值意蕴,参赛教师立足于教材与课件,但是却给同样的内容换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和切入点,一下子就和众多的讲相同主题的教师的课程有了不同的感觉,设计很重要!因为只有通过设计才能防止“千篇一律的同质化”,才能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思想实际及现实困惑。但是,我在听的过程中也感觉到从“矢”出发,最后讲到“的”的设计逻辑,是否可以有不同的设计思路来表达相同的问题呢?我以探讨的方式请参赛教师尝试回答是否可以将她原先的设计思路打个颠倒,看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教师做了回答但并不是我想要的最佳的方案。我认为从先讲“矢”后讲“的”不如反过来,先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我们面临的“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面临着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式现代化所带来的党的中心任务的转变以及由此产生了许多亟待破解的高难度的时代课题,这些其实就是“的”。要破解这些难题,别无二法,唯一的利器就是党的理论创新。这么颠个顺序来讲,既回应了“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问题,也从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两个行”的问题。

我所问的第二个问题是针对参赛教师的“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的主题。教师关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也列举了不少典型案例和讲故事的方法,我就借此提了一个问题,就是“从讲好中国故事的这一节内容,从准备到展示,能够联系所讲授的内容,谈一谈对做一名思政课教师的启示”。我们的参赛教师似乎没有听明白我问此问题的用意,更多的是从一名教师利用不同的场合、机会比如面向外国人、尤其是留学生来讲好中国故事。其实我的问题本意就是直面思政课难讲就在于既要注重讲好事理、学理、道理,更要注重面向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内容、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与方法,才有可能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样的课程既有让人信服的“理”,更有能够感染人、打动人的“情”,而不是走极端:一昧的举例讲故事或只关注内容为王。我们的一些青年教师沉浸在所谓的“学理”中不能自拔,把“应然”反复讲,就是不结合“实然”,直接导致听课的学生反问我们教师“你累不累!

我所问的第三个问题是针对参赛教师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团结奋斗”的主题,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口号式”的题目非常不好讲,讲不好就成为空洞的说理与口号。我在倾听完教师对于课程的设计与讲授之后,感觉到这十五分钟课程中,教师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因为他将多半时间用来讲为什么要坚持团结奋斗了。尽管整个内容没有完全按照教材照本宣科,教师的表达也比较流畅,特别是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三重维度系统论证了团结奋斗的必要性,但是我认为并没有回答清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要坚持团结奋斗。因此,我利用该教师在讲授完成之后给学生布置的一个思考阅读的内容,即党的二十大报告,我就向教师提了一个问题,请从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内容来简要回答一下与所讲内容相关的为什么要坚持团结奋斗。好在教师还真的对二十大报告的一些内容进行了回顾。我最后和他进行了交流:中国式现代化是贯穿整个二十大报告的主题。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即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挑战严峻。要面对风险挑战、完成艰巨任务,既要有科技、教育、人才、创新、高质量发展等,更需要有“三个务必”的精神状态和团结奋斗的勇气和意志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来感悟不团结、一盘散沙和不奋斗、躺平懈怠是行不通的道理。

我所谓的第四个问题就是针对教师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参赛教师紧紧围绕着为什么要促进人与自然共生以及如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进行了讲授。前者是从学理的层面、甚至讲到了马克思;后者是从政策或者工作的层面较为细致地讲授了怎样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一个压在我心里很长时间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无论是平时的教学,还是讲课竞赛的选题,首先需要明确我们课程的定位和边界。我就问教师,仅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话题,你能够讲明白或者区分“新思想概论”和形势与政策讲同类问题的不同;甚至就相同的主题,我们的课程与通识课、专业课的不同。因为我看了、听了太多的课程,比如讲安全问题、讲绿色生态问题、讲高质量发展问题、讲传统文化问题等等,都是从具体的问题入手,比如粮食安全、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等、讲碳排放、讲发展方式等,讲的非常具体、专业、有深度,但是就是回不到“新思想概论”的本质上,不能够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生态文明思想、新发展理念、“文化发展的两个创”,将思政课专业化,这不是个别问题而是普遍问题,值得关注。

向教师提问主要也是一种交流,因为选手们在现场展示,但是关注者却是全省的思政课教师,通过提问与交流,也是大家共同研讨如何讲好课程,希望参赛的教师能够理解提问的用意。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