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海底建了一座“宝库”,到底是为了什么?
中国在海底建了一座“宝库”,到底是为了什么?
ipetrolink
关注油气全产业链,提供媒体传播服务及油气市场及技术专业咨询服务。
二氧化碳
每一口呼吸都会产生的气体
植物光合作用的物质源泉
如今
它却成了“洪水猛兽”
工业文明以来的200多年里
人类大规模使用 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过量排放温室气体
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越来越高
地球变得越来越热
全球气候变暖
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架垮塌、消融
是因为二氧化碳
极端气候事件频发
强降水、高温热浪、干旱和海洋巨浪
也是因为二氧化碳
似乎一切祸起二氧化碳
多年来
为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科学家绞尽脑汁
想出千奇百怪的办法
但不外乎两类
减少 碳的 排放量 , 增加 碳的 消耗量
1
减碳,没那么简单
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
人们将工作重心放在“降低碳排放”上
认为化石燃料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元凶
必须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现实却没那么简单
煤炭和石油
人类工业文明最为倚重的两大能源
过去是,现在也是
作为工业的粮食和血液
石油、煤炭“统治”世界已有数个世纪
直到现在
煤炭全球年消费量超80亿吨
支撑起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的约27%
石油全球日均消费近1亿桶
灌满整个西湖还有富余
推进能源转型任重道远
要减缓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还需在二氧化碳身上另做文章
2
“碳”寻平衡之道
在紧迫的减碳目标下
人们越来越重视“碳吸收和利用”
以寻求碳排放和碳消耗的平衡
于是 一个全球性概念——
“碳中和” 横空出世
采取措施让吸收的碳抵消排放的碳
达到相对“零排放”
截至2021年年底
全球已有136个国家提出“碳中和”承诺
目前
世界上所有碳去除手段里面
最常见的一种就是植树造林
通过光合作用
吸收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
然而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计
全球植树造林
未来每年可多吸收36亿吨的二氧化碳
仅相当于全球碳排放量的1/10
为将其余碳排放吸收掉
人类开始转向“零碳”技术
针对发电、炼钢等化石能源消耗大户
捕获其产生的二氧化碳
储存起来或者加以利用
使其不能直接进入大气循环
即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
理论上说
有了CCUS技术
化石能源也能成为“零碳”能源
国际能源署可持续发展情景的目标
是全球于2070年实现净零排放
其中 CCUS是重要技术手段
将贡献全球累计减排量的 15%
作为碳中和不可或缺的减排技术
从1972年第一个CCUS设施投运至今
CCUS已成为
各国 在绿色技术领域竞争的重点
3
把“巨兽”困在地底
为了给捕获的二氧化碳找个好去处
目前全球大多数CCUS是在陆上进行的
也就是将二氧化碳
封存在陆地地底深处
其中 二氧化碳驱油 和 地质封存
应用最广泛
二氧化碳驱油应用于低渗透油藏开发
在驱油增产的同时可实现碳埋藏与封存
封存量相对小、时间短
陆上地质封存则简单直接
将捕获的二氧化碳注入地下
800~3500米深度范围内的地质构造内
通过致密盖层来抑制二氧化碳逃逸
通过束缚、溶解和矿化作用
实现永久封存二氧化碳
近几年
人们开始关注海洋碳封存的巨大潜力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的
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评价结果显示
我国海域18个主要沉积盆地
地壳稳定、沉积盆地分布广、地层厚度大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达 2.58万亿吨
足够为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排放
提供封存空间
作为陆地地质结构的延伸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同样适用于海底
海洋碳封存
甚至还有些陆地上不具备的优势
2021年8月28日
中国海油针对高含二氧化碳的恩平15-1油田
启动了我国首个
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项目
在开采原油的过程中
捕捉分离油田伴生的二氧化碳
回注到约800米深处的咸水层中封存
该项目将累计封存二氧化碳
超150万吨
相当于植树近1400万棵
4
在海底建一座储碳宝库
海底地质碳封存听起来
就是简单的从陆上搬到海上
背后则是 地质油藏、钻采、工程建设
等技术的完美结合
在茫茫海底筛选出适合碳封存的咸水层
需要扎实的海洋地质数据
从深度、储集性能、封闭性、库容量等多维度 评估咸水层注入封存二氧化碳的可行性
确定了适合碳封存的构造后
难题才刚刚开始
由于各种限制因素
对于CO 2 回注通道的钻井
工程师们无法照搬油井钻完井技术
问题主要源于CO 2 的特殊性
① CO 2 是酸性气体
会将井筒水泥环中低孔隙的纤维状Ca(OH)( 2 氢氧化钙)转变成胶结能力弱和孔隙度高的CaCO 3 ( 碳酸钙)
造成井筒腐蚀、埋存泄漏
② 海底碳封存选址埋深超600m
CO 2 将 进入超临界状态
其对固井水泥石的腐蚀特性
我们尚缺乏足够认识
③ CO 2 回注井埋深浅
地层承压能力差、井壁稳定性不足
为了防止地层漏失
无法直接采用国内现有密度大的固井水泥浆
基于以上种种
中国海油自主研发低温流变性稳定钻井液
低密度、耐超临界CO 2 腐蚀的水泥浆
形成海上碳回注、封存的 钻完井技术体系
顺利钻出CO 2 回注的“专用通道”
二氧化碳回注井开钻现场,作业人员向地底下入表层作业钻具
站在井架底部向上看去,副司钻正在检查固井水泥头上部阀门的开关状态
海面之上
限制条件比陆地更加严苛
受制于海上操作空间、平台承载能力
以及海洋高湿高盐的环境
常规适用于陆上的碳捕集及回注封存装置
同样无法照搬到海上
根据现有工程实例
CO 2 回注多采用干气回注方案
也就是对捕获分离的CO 2 脱水干燥
最后压缩CO 2 注入地层
所有这些用到的大型设备都需要集成到
空间极其有限的海上平台
如是
中国海油采用海上平台
特有的模块化和成橇布置方式
研制了首套复合材料CO 2 分子筛脱水橇
中国海油还平衡压缩机的级数与体积
研制出适用于海洋高湿高盐环境的
首套超临界大分子压缩机
2022年6月15日
我国首个 海上碳封存示范工程项目
完成全部设备的制造和安装
总重约750吨的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模块
全部集成到恩平15-1中心平台
超临界大分子压缩机镶嵌在平台上层甲板船尾处,复合材料二氧化碳分子筛镶嵌在中层甲板船尾处。
2023年6月1日
在南海东部油田恩平15-1平台
随着二氧化碳回注井
“采油树”主阀和翼阀依次打开
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
被捕获、分离、加压至
气液混合的超临界状态
回注至距平台3公里远、
约800米地下的“穹顶”式构造中
实现长期稳定封存
这是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领域
从无到有的重要突破
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探出新路
不过
这还不是终点
只是海底碳“宝库”发挥作用的起点
5
终章:岸碳入海
比起电力、钢铁、水泥和交通运输行业
排放的二氧化碳
油田开发伴生的 二氧化 碳 不值一提
而这些主力碳排放源
无一例外集中在陆地上
在我国
南部及沿海地区是 二氧化 碳 排放大户
可这些地区陆域沉积盆地面积小、分布零散
陆上几乎没有适宜封存的场地
讲到这里
你大概也会想到
能否把陆上产生的 二氧化 碳 收集起来
再注入到海底呢?
没错
这恐怕就是海洋碳封存的终极奥义
捕集陆上排放的 二氧化 碳
通过罐车、管道、船舶等方式
输送到海洋中加以利用或封存
也就是“岸碳入海”
如今
我国首个海上碳封存示范工程项目的成功
为岸碳入海奠定了技术支撑
以此为基础
中国海油已在广东惠州启动
我国首个千万吨级碳捕集与封存集群项目
未来将捕集大亚湾区各企业排放的 二氧化 碳
输送到珠江口盆地海域进行封存
中科院地质调查报告显示
我国南海珠江口盆地
具备规模化碳封存的地质条件
规模潜力超过3080亿吨
可为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提供快速降碳的方案
当然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不能单靠某一种技术或方法
迎接全球气候挑战
呵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
离不开节能减排、植树造林、海陆碳封存
更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
注:数据综合自IPCC、NASA、Bereiter 《bp能源统计年鉴》2021、2022版等
-
2023年血糖新标准公布,不是3.9-6.1,快来看看你的血糖正常吗? 2023-02-07
-
2023年各省最新电价一览!8省中午执行谷段电价! 2023-01-03
-
GB 55009-2021《燃气工程项目规范》(含条文说明),2022年1月1日起实施 2021-11-07
-
PPT导出高分辨率图片的四种方法 2022-09-22
-
2023年最新!国家电网27家省级电力公司负责人大盘点 2023-03-14
-
全国消防救援总队主官及简历(2023.2) 2023-02-10
-
盘点 l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现任领导班子 2023-02-28
-
我们的前辈!历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完整名单! 2022-11-18
-
关于某送变电公司“4·22”人身死亡事故的快报 2022-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