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诺奖风向标!2024斯隆奖揭晓:29位华人学者入选!

诺奖风向标!2024斯隆奖揭晓:29位华人学者入选!

时间:2024-02-28 来源: 浏览:

诺奖风向标!2024斯隆奖揭晓:29位华人学者入选!

科研大匠
科研大匠

keyandajiang

最新研究热点,免费干货神器,硕博交流社群;网罗古今中外,集聚科研大牛和小白;有料、有用、有趣;科研路上,助你一臂之力!后台回复‘神器4.0’有惊喜哦~~

近日, 有“ 诺贝尔奖风向标 ”美誉的 斯隆奖 公布了2024年的最新获奖名单。今年共有 126名 学者入选。获奖者将获得 75,000 美元 ,可在两年期限内用于支持其研究的任何费用。
据CNUR初步统计,获奖学者中 华人占29席 ,相比2023年减少1位。华人获奖最多的领域为物理学,共9位获奖,其次为计算机、化学领域,均有7位,数学领域4位获奖,神经科学和地球系统科学领域各有1位。

斯隆奖,1955年设立,由美国艾尔弗·斯隆基金会(The 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每年颁发一次,旨在向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领域的早期职业科学家和学者提供支持和认可。

2024年度获奖者本科校友最多的三所中国高校分别是 北京大学(6人)、清华大学(4人)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人) ,另外 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以及台湾大学 各有1位本科校友获奖。
历届斯隆研究奖中国高校本科校友统计 制图:CNUR

部分入选华人学者简

刘翀 ,芝加哥大学Pritzker分子工程学院Neubauer Family助理教授。2015年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材料系获得博士学位。2015-2018年于朱棣文和崔屹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有分离技术,水净化空气净化技术,材料的设计和合成,电池及催化等。在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Energy, Nature Communication, Nano Letters等杂志发表30多篇论文。
Zhenfei Liu ,韦恩州立大学助理教授。2007年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2012年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博士,2012~2018年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博士后。专注于纳米尺度的分子-衬底界面和复杂材料的电子结构。
Wenjing Wang , 现任密西根大学助理教授。2006年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2012年毕业于密西根州立大学博士,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Wang于2018年加入密歇根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和化学系。她在LSI的实验室有一个总体目标,即设计新型分子工具,在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子领域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以促进生物学研究。将利用尖端的蛋白质工程方法来优化工具的整体性能,我们将在酵母细胞培养物、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物、神经元培养物和动物模型中验证这些工具。
王潇 ,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助理教授。2010年在北京大学获得化学与分子工程学士学位,2015年获得芝加哥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师从何川教授,2015年~2019年在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王晓是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布罗德研究所的核心研究员,她于 2019 年创立了她的实验室,以开发和应用新的化学、生物物理和基因组工具,以更好地了解分子水平上的组织功能和功能障碍。在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与Karl Deisseroth教授一起进行博士后研究后,Wang加入了麻省理工学院和博德大学,她是生命科学研究基金会的研究员。
Xin Yan,  现任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助理教授。2011年和2015年分别获得普渡大学硕士及博士,斯坦福大学博士后。 研究结合了质谱、微滴化学、电化学和生物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为疾病诊断、结构脂质组学和加速电化学反应开发新方法。特别是,我们受到新技术的可能性的激励,以实现下一代精准医疗方法和可持续合成。
Yang Yang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助理教授。于2011年获得北京大学化学学士学位。随后,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Stephen L. Buchwald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研究生研究,并于2016年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在麻省理工学院,杨博士的研究重点是铜催化的简单烯烃的不对称水官能团化。
杜少雷 ,华盛顿大学Paul G. Allen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助理教授。他的研究兴趣广泛地集中在机器学习方面,如深度学习、表征学习和强化学习。
在入职华盛顿大学之前,他曾是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博士后,导师是Sanjeev Arora。他还在CMU获得了博士学位,导师是Aarti Singh和BarnabáS Póczos。
而在此之前,他还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EECS和EMS,以及在西蒙斯研究所以及Facebook、谷歌和微软的研究实验室做过研究。
姜楠 , 现任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助理教授。201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2017年在密西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姜教授致力于建立强化学习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在函数近似设置方面。
金驰 ,现任普林斯顿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助理教授。2012年在北京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9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
研究兴趣是机器学习理论、统计学、最优化和博弈论,旨在为现代机器学习开发合理的原理和理论方法论。
Yakun Sophia Shao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的助理教授和SK海力士研究员。
她的研究兴趣是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重点是专用加速器、异构体系结构和敏捷VLSI设计方法。
在此之前,她曾担任英伟达的高级研究科学家,并在2016年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被哈佛大学提名为ACM博士论文奖。
Li-Yang Tan , 现任斯坦福大学 计算机科学助理教授。 博士毕业于 哥伦比亚大学 ,导师为 Rocco Servedio 。 他的研究方向是理论计算机科学,重点是复杂性理论。
杨笛 , 现任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助理教授,隶属于斯坦福 NLP 小组、斯坦福 HCI 小组、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 (SAIL) 和斯坦福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 (HAI)。201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ACM荣誉班,2019年获得卡内基梅陇大学博士学位。2019年~2022年任佐治亚理工学院助理教授。2022年9月加入斯坦福大学,任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
杨教授对具有社会意识的自然语言处理感兴趣。她的研究目标是更好地理解社会背景下的人类交流,并建立具有社会意识的语言技术来支持人与人以及人机交互。
Xiangyao Yu ,现任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计算机科学系的助理教授。2012 年在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17 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了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师从 Srinivas Devadas 教授。
在加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之前,我是麻省理工学院CSAIL数据库小组的博士后助理,与Michael Stonebraker教授和Samuel Madden教授一起工作。
他从事数据库系统方面的工作,目前专注于 (1) 云原生数据库,(2) 数据库的新硬件,以及 (3)事务处理和混合事务/分析处理 HTAP。
Ching-Yao Lai , 现任斯坦福大学地球物理学助理教授。2013年在台湾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8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专业博士。
该团队通过将数学和机器学习模型与观测数据相结合,解决冰动力学、地球物理学和流体动力学中的基本问题。
Zhou Fan , 现任耶鲁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系的助理教授。于 2018 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统计学博士学位,2010年在哈佛大学获得数学学士(优等生)。
研究兴趣包括数理统计、概率论和计算算法的交叉领域。我对科学应用中出现的推理问题特别感兴趣,包括统计遗传学和计算生物学。
Jiaoyang Huang , 现任宾夕法尼亚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助理教授。2011年在清华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4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硕士学位,2019年在哈佛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学位,师从Horng-Tzer Yau教授。
在此之前,他是纽约大学库朗数学科学研究所的博士后, 2020 年至 2022 年担任西蒙斯研究员协会的初级研究员。
沈俊亮 , 现任耶鲁数学系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本科,博士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曾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C. L. E. Moore讲师。
他的研究领域是代数几何,特别是模空间的研究。他对使用代数几何的工具来解决植根于拓扑学、几何学和数学物理学的问题和猜想感兴趣。他在2018年获得SwissMAP创新者奖。
Antoine Song ,于2022年加入加州理工学院,担任助理教授。
此前,他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获得了本科和硕士学位,并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随后,他又在UC伯克利进行了三年的博士后研究。
他的研究领域是微分几何,目标是深入理解最小曲面,即那些在其所处局部空间内具有最小总表面积和最低能量的几何形态。
Chuanfei Dong , 现任波士顿大学天文系助理教授,2009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0年获得佐治亚理工学院硕士学位,2015年获得密西根大学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为太阳系内外的星地行星相互作用;磁重联和湍流;波粒相互作用;基于物理的机器学习;高强度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
Chunhui Du 佐治亚理工学院 助理教授。 专注于开发量子传感和成像技术,以研究纳米尺度量子材料的各种性质(自旋、电荷和热等)。此外,设计和制造混合量子器件,以实现量子信息应用的高效量子比特控制。研究用途广泛,包括金刚石、传输和微波光谱学中基于氮空位中心的光学测量以及扫描探针磁力计。
Ke Fang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助理教授。 研究方向包括: 具有宇宙粒子的多信使天体物理学,包括高能中微子、伽马射线和宇宙射线。 研究旨在通过高能中微子、伽马射线和超高能宇宙射线等高能信使来理解宇宙。她的工作包括对来自HAWC、IceCube和Fermi-LAT的观测数据的分析工作,以及使用数值模拟对天体粒子源的理论研究。
Chao-Ming Jian , 现任康奈尔大学助理教授。2011年在清华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6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后在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
研究兴趣在于强相关量子多体系统的理论研究。
Chenhao Jin,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助理教授。 开发了光谱学和成像技术,以“观察”空间和时间上的量子现象。目前研究兴趣在于维度、多体相互作用、涨落和竞争秩序之间的相互作用。示例包括二维 (2D) 材料、摩尔超晶格、自旋系统、强相关材料、拓扑系统及其组合。
Zhen Liu , 现任明尼苏达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助理教授。2009年浙江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1年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硕士,2015年在匹兹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研究重点是理论粒子物理学,特别是高能对撞机的现象学。
罗潇 , 现任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助理教授。2009年在南京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5年在于波士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5~2019年在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她主要研究宇宙的基本组成部分和规定它们相互作用的物理定律。
Suyang Xu , 现任哈佛大学助理教授。2004年在北京大学获得学士学位,普林斯顿大学博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2020年起加入哈佛大学担任助理教授。
先后获得LBNL 高级光源博士奖学金(2011-2013),《物理世界》杂志关于外尔费米子发现的十大突破(2015年),2016-2020年被 科睿唯安 评为全球“高被引学者”。
他对量子物质中的电子和光学性质有着广泛的兴趣,特别强调涌现的量子现象,如拓扑态和破坏对称态。
Yahui Zhang , 现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物理与天文系助理教授。2014年在北京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9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曾任哈佛大学博士后。2022年期加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担任助理教授。
Yahui正在研究凝聚态理论,重点是强相关物理学。最近的一些研究兴趣包括:(1)空穴掺杂铜酸盐中的伪间隙金属和奇异金属;(2)具有自旋一孔的t-J模型中的新物理场;(3)莫尔系统中的自旋液体和拓扑相;(4)量子霍尔多层结构;(5)具有涌现规范场的各种奇异量子临界。他的研究采用了分析方法(量子场论、帕顿理论)和数值方法(DMRG、量子蒙特卡洛)。

完整入选名单

CHEMISTRY

Kwabena Bediako,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Juan-Pablo Correa-Baena,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el David,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Lisa Fredin, Lehigh University

Stephen D. Frie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Kandis Leslie Gilliard-AbdulAziz,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Stavroula K. Hatzios, Yale University

Abigail Knight,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Chapel Hill

Chong Liu,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Zhenfei Liu, Wayne State University

Jonathan Z. Long, Stanford University

Jarad A. Mason, Harvard University

Lea Nienhaus,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Rodrigo Noriega, University of Utah

Zachariah A. Page,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Shahar Sukenik,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erced

Alexandra Velia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Vojtech Vlcek,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Wenjing Wang, University of Michigan

Xiao Wang,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idney M. Wilkerson-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Chapel Hill

Xin Yan, Texas A&M University

Yang Ya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COMPUTER SCIENCE

Jacob D. Andrea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than Beckmann,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Adam M. Belay,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aron Bernstein,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Katherine (Katie) L. Bouma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imon Shaolei Du,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Daniel Genkin,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ika Haghtalab,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Nan Jiang,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Chi Jin, Princeton University

Rene F. Kizilcec, Cornell University

Aleksandra Korolova, Princeton University

Courtney Y. Paquette, McGill University

Priyanka Raina, Stanford University

Arvind Satyanarayan,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driana Schulz,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Yakun Sophia Shao,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Justine Sherry,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Virginia Smith,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Li-Yang Tan, Stanford University

Diyi Yang, Stanford University

Xiangyao Yu,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EARTH SYSTEM SCIENCE

Roxanne Beltr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Natalie Cohen, University of Georgia

Travis A. Courtney, University of Puerto Rico, Mayagüez

Orencio Duran Vinent, Texas A&M University

Kaitlyn Gayno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hing-Yao Lai, Stanford University

Marianna Linz, Harvard University

Dipti Nayak,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Sunyoung Park,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enny Wies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ECONOMICS

Zoë B Cullen, Harvard University

Eduardo Dávila, Yale University

Ellora A. Derenoncourt, Princeton University

Laura Doval, Columbia University

Maryam Farboodi,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ilian Huber,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Ryota Iijima, Yale University

Ludwig Straub, Harvard University

MATHEMATICS

Alex Blumenthal,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heodore D. Drivas, Stony Brook University

Zhou Fan, Yale University

Elena Giorgi, Columbia University

Benjamin D. Grimmer,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Matthew Harrison-Trainor,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Jiaoyang Huang,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Yuehaw Kho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Daniel Lacker, Columbia University

Boris Leonidovich Hanin, Princeton University

Michael Linds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Daniel Litt, University of Toronto

Jinyoung Park, New York University

Sarah Pelus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Samuel Punshon-Smith, Tulane University

Aaditya Ramdas,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Ananth Shankar,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Junliang Shen, Yale University

Antoine Song,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elanie Weber, Harvard University

Ian M. Zemke, Princeton University

NEUROSCIENCE

Vineet Augustin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Wilma A. Bainbridg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SueYeon Chung, New York University

Anne Draelo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eng-meng Fu,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Stephanie Gantz, University of Iowa

Theanne N. Griffith,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Vijay Mohan K Namboodiri,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Justus M. Kebschull,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eya Khan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Jacqueline M. Kimm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Jonathan Lynch,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Zachariah M. Reagh,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Monique L. Smith,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Gaia Tavoni,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Maryam Vaziri-Pashkam, University of Delaware

Meg Younger, Boston University

PHYSICS

Kate D. Alexander, University of Arizona

Soonwon Choi,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rtin Claasse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Susan E. Clark, Stanford University

Chuanfei Dong, Boston University

Chunhui Du,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e Fang,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Maya Fishbach, University of Toronto

Anna Y. Q. Ho, Cornell University

Chao-Ming Jian, Cornell University

Chenhao Ji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Daniel Lecoane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Zhen Liu,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Xiao Luo,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Lee McCuller,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aran K. Mehta, Cornell University

Abdoulaye Ndao,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Lina Necib,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di Nia, Boston University

Geoff Peningt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Alexander Philippov,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Vikram Ravi,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rew Vanderburg,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uyang Xu, Harvard University

Yahui Zhang,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参考来源:
https://sloan.org/fellowships/2024-Fellows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 时代学者、CNUR 等,版权属于原作者,仅用于学术分享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