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科技】Adv.Mater.固态锂电池:演绎脱碳之美,筑造全氟境界

【科技】Adv.Mater.固态锂电池:演绎脱碳之美,筑造全氟境界

时间:2024-01-05 来源: 浏览:

【科技】Adv.Mater.固态锂电池:演绎脱碳之美,筑造全氟境界

储能科学与技术
储能科学与技术

esst2012

中文核心、科技核心和cscd核心期刊,化学工业出版社和中国化工学会主办,主编黄学杰研究员。投稿及下载官网:http://esst.cip.com.cn/CN/2095-4239/home.shtml;欢迎给公众号投稿

【研究背景】
固态锂电池(SSLBs)具有比液态电池能量密度高和安全性好的特点,备受人们的青睐。使用高电压富镍正极、掺钽Li 7 La 3 Zr 2 O 12 电解质(Li 6.4 La 3 Zr 1.6 Ta 0.4 O 12 ,LLZTO)和锂金属负极的SSLBs被视为最有潜力的组合。尽管高镍正极材料和LLZTO能提供高容量和快速离子传导,但高表面活性诱发表面杂质的自发形成,特别是生成的Li 2 CO 3 导致电解质/电极界面电阻增加,从而造成SSLBs循环性能较差。最终,枝晶生长导致电池短路,严重限制了高电压富镍正极、LLZTO和锂金属负极组合的实际应用。
通过机械抛光、高温煅烧和酸蚀等方法可以去除Li 2 CO 3 ,但无法避免其再生。而目前报道的Li 2 CO 3 转化策略通常需要高温处理(>600°C),导致Li损失引起晶体结构退化、能源消耗和操作复杂;同时,高温策略也不适用于处理富镍正极/LLZTO和Li/LLZTO界面的Li 2 CO 3 。因此, 在正极、电解质和负极之间的“全界面”去除Li 2 CO 3 杂质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探索高效且反应条件温和的直接转换消除策略成为重中之重,对于构建“全界面“低电阻、高稳定的固态锂电池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简介】
天津大学Nanoyang课题组杨全红教授、吴士超研究员 等采用原位脱碳-氟化策略,通过LiPF 6 将固态电池所有界面Li 2 CO 3 转化为富LiF界面(简称LiFRI),在整个SSLBs中产生稳定的LiFRI (见 图1 ),界面阻抗显著降低,获得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与其它去除NCM811和LLZTO表面Li 2 CO 3 的策略相比,脱碳-氟化策略将表面有害Li 2 CO 3 原位转化为界面宝,为固态锂电池的长循环提供了保障。该文章以“Fluorinating All Interfaces Enables Super-Stable Solid-State Lithium Batteries by in-situ Conversion of Detrimental Surface Li 2 CO 3 ”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 Advanced Material 上,郭勇为本文第一作者。
图1.  NCM811正极和LLZTO表面Li 2 CO 3 原位转化为富LiF界面(LiFRI)的示意图。与未转化Li 2 CO 3 的情况不同,具有LiFRI的电池展示了较好的离子传输动力学和界面稳定性,改善了正极结构稳定性和抑制负极锂枝晶生成,在4.5 V高电压下实现了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高倍率容量。
【内容表述】
要点一:表面Li 2 CO 3 原位转化为LiFRI
LLZTO暴露于潮湿空气中,表面上会自发形成一层Li 2 CO 3 。在 图2a 中,共焦拉曼显微镜(Raman)表明,LLZTO暴露于空气中,其表面呈现明显的Li 2 CO 3 杂质(在1088 cm –1 处的峰)。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证实LLZTO表面为Li 2 CO 3 图2b 中约290 eV)层。深度刻蚀结果显示Li 2 CO 3 层的厚度约为36 nm(见 图2d ),热重分析(TGA)证实LLZTO表面Li 2 CO 3 的含量为3.08 wt%,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见 图2g )证实了Li 2 CO 3 涂层为非晶态。
对LLZTO表面Li 2 CO 3 涂层(LLZTO@Li 2 CO 3 )的化学活性研究表明,发现温度对Li 2 CO 3 和LiPF 6 的反应有重要的影响。在25°C和40°C时,1088 cm –1 峰表明Li 2 CO 3 仍然存在(见 图2a ),反应不完全。当温度达到60°C阈值时,Li 2 CO 3 完全消失(见 图2a、b )。然而,当温度升到80°C时,Li 2 CO 3 重新出现,这主要因为LiPF 6 电解液热稳定性差(≥80℃),分解为LiF和PF 5 ,阻碍了Li 2 CO 3 和LiPF 6 反应。60°C原位形成LiFRI界面层,C1s和F1s高分辨谱(见 图2b、c、f )显示由LiF(71.18%)、Li x PO y F z (4.85%)和C-F(4.02%)物种组成LiFRI。深度刻蚀(见 图2e )、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 图2h )和HRTEM(图2i)展示LLZTO@LiFRI(LLZTO上的LiFRI)上LiFRI层厚度为36 nm,与原始Li 2 CO 3 层厚度相对应(见 图2d )。元素分布(见 图2k、l )展示了F和P元素位于Zr和La元素上部和边缘区域显示,表明LiFRI完全包裹LLZTO。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图像(见 图2j )可以观察到LiF (200)晶面(以红色标记),间距为0.202 nm。这些结果表明,LLZTO表面的Li 2 CO 3 转化为主要由富LiF组成的SEI层。LiFRI能阻止界面副反应,降低界面阻抗并抑制锂枝晶的生长。
图2.  LLZTO@Li 2 CO 3 和LLZTO@LiFRI的表征。a) 固态电解质的拉曼光谱。b-c) 从固态电解质表面收集的C1s、F1s和Li1s区域的XPS光谱。d-e) 固态电解质的Li 2 CO 3 和LiF/C-F/Li x PO y F z 含量的XPS等高线图。f) 从C1s和F1s光谱确定的LLZTO@Li 2 CO 3 和LLZTO@LiFRI表面的组成。g) LLZTO@Li 2 CO 3 的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图像,显示具有0.26 nm纯间距的(422)晶面。h) LLZTO@LiFRI的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i) LLZTO@LIFRI的HRTEM图像。j) i)的放大部分,显示LLZTO(422)的0.26 nm和LiF(200)的0.202 nm的层间距。k-l) LLZTO@LiFRI的EDS图,显示Zr、La、F和P的均匀分布。
要点二:LLZTO@LiFRI的界面稳定性提升
为揭示LiFRI在LLZTO@LiFRI表面的作用,研究了LLZTO/LE和LLZTO@LiFRI/LE界面随时间的化学和电化学阻抗行为(见 图3 )。XPS深度剖析测试展示了静置60小时( 见图3b )和120小时界面化学组成的变化。对于LLZTO@LiFRI,C1s和O1s光谱显示出较高的化学稳定性。表面吸附的C-C物种随着刻蚀时间增加而减少,但LLZTO特征峰只在120秒刻蚀时间的O1s光谱中出现(见 图3b ),表明LiFRI有效地保护LLZTO,使其不受LLZTO和LE的副反应影响。相比之下,60小时后LLZTO表面迅速恶化(见 图3b )。C1s和O1s光谱出现Li 2 CO 3 和C=O峰,对应LLZTO和LE界面副反应的副产物。深度剖析表明,120小时后副产物的厚度明显增长(见 图3b )。
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IS)考察LiFRI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组装LLZTO@Li 2 CO 3 对称电池,并在60°C加热24小时,原位构筑LLZTO@LiFRI/LE界面。作为对比,组装LLZTO对称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的表征测试。针对两种电池,考察了面积电阻随静置时间的变化规律,LLZTO离子电导对应的高频半圆阻抗值随静置时间几乎不变。LLZTO/LE的界面阻抗(Rint)在60小时内从0.67快速增加到1.54 kΩ cm –2 ,并在120小时后达到1.70 kΩ cm –2 ,表明LLZTO/LE界面的逐步恶化分解(见 图3c )。对于LLZTO@LiFRI/LE界面,Rint短时达到了远低于LLZTO/LE的平衡值,并在170小时内保持稳定(见 图3f )。
为了研究LiFRI对LLZTO/LE界面变化的贡献,并将其与化学-电化学过程相关联,采用弛豫时间半定量分布(DRT)方法分析EIS。DRT图中每个弛豫时间代表一个特定的电化学过程,两种不同电池在静置过程中表现为四个主要峰,分别标记为C1、C2、C3和C4。C1(τ ≈ 10 –6  s)与固态电解质的RGB(晶界阻抗)相关(见 图3d, g ),C2(τ = 10 –3  到 10 –2  s)和C3(τ ≈ 10 –1  s)分别与Li + 跨越LLZTO/LE界面和电极/LE界面的传输相关。最大时间常数(10 –1  < τ < 100 s)C4峰可能与电极中的固态扩散(电荷转移过程)相关。当LE接触LLZTO时,界面上发生副反应,导致其逐渐增厚,C2急剧增加(见 图3d )。C2随静置时间的增加发生了显著变化(见 图3e ),与XPS结果(见 图3b )相符。在LLZTO@LiFRI/LE界面,LiFRI将LLZTO与LE分开以阻止副反应发生,导致C2值微小变化,并最终迅速稳定(见 图3g ),C2随时间几乎不变(见 图3h ),证实了LiFRI阻止LLZTO与LE副反应
图3.  LLZTO和LLZTO@LiFRI界面特性的表征。a) LLZTO和纯LLZTO表面C1s的XPS光谱。b) 静置60小时后LLZTO@LiFRI和LLZTO的C1s和O1s XPS光谱。c) 不同时间的电极||LLZTO||电极的阻抗谱。d) 从不同时间的EIS测量计算出的DRT。e) (d)中随时间变化DRT曲线的二维图。f) 不同时间的电极||LLZTO@LiFRI||电极的阻抗谱。g) 从不同时间的EIS测量计算出DRT。h) (g)中随时间变化DRT曲线的二维图。
要点三:结构稳定的NCM811@LiFRI正极
NCM811正极材料暴露在潮湿空气中,表面自发形成了一层Li 2 CO 3 (NCM811@Li 2 CO 3 )。 图4a 中的TEM和 图4b 中的XPS结果表明NCM811表面约28 nm厚的非晶态Li 2 CO 3 ,而热重分析(TGA)显示Li 2 CO 3 的含量约为1.23 wt%。60°C,Li 2 CO 3 和LiPF 6 发生温和反应,构筑CEI,得到NCM811@LiFRI。LiFRI主要由LiF、LixPOyFz和C-F物种组成( 图4c ),与LLZTO@LiFRI上的LiFRI相似。从HRTEM( 图4f )表明LiFRI由晶态LiF构成,XPS深度剖析表明Li 2 CO 3 已完全转化,EDS( 图4d、e )和TEM( 图4f )显示LiFRI中的F和P元素主要位于NCM811表面。
NCM811@Li 2 CO 3 和NCM811@LiFRI在循环过程中显示出截然不同的结构稳定性。对循环后电池拆解进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测试( 图4g ),可明显看出NCM811@LiFRI中过渡金属离子溶出比NMC811@Li 2 CO 3 低,且在70圈循环后低于0.4%。LiFRI有效地减轻了NCM811正极和LE·之间的副反应。结合差分电化学质谱法(DEMS)( 图4h、i ),确定NCM811@LiFRI在首次充电过程产生CO 2 气体的电压(4.54 V)高于NCM811@Li 2 CO 3 (4.05 V)。因此,脱碳-氟化策略构筑了LiFRI,防止了NCM811正极和LE之间的副反应,抑制了高电压充电条件下的气体生成和可溶性离子(Ni、Co和Mn)的溶出,提升了NCM811正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
图4.  NCM811@Li 2 CO 3 和NCM811@LiFRI界面、过渡金属离子溶解和气体生成的表征。a) NCM811@Li 2 CO 3 的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图像。b) NCM811@Li 2 CO 3  C1s高分辨谱的XPS深度剖析。c) NCM811@LiFRI的F1s高分辨谱。d, e) NCM811@LiFRI的EDS图,显示Ni、P、Co和F的均匀分布。f) NCM811@LiFRI的STEM图像,显示NCM811的0.241 nm(101)和0.201 nm(104)层间距,以及LiF的0.231 nm(111)层间距。g) 经过50和70个循环后,通过ICP-OES测量的阴极材料中溶解的Ni、Co和Mn的量,0.5C放电率下25°C(从三个不同电池的阴极材料测量以获得平均值,2.8-4.5 V对Li/Li + )。h) NCM 811@Li 2 CO 3 和i) NCM811@LiFRI在0.1C、2.8-4.6V电压范围内对Li/Li + 进行的首次充电的差异电化学质谱法(DEMS)数据,25°C。
要点四:LiFRI提升SSLBs的电化学性能
组装Li/Li对称电池考察LiFRI界面层调节LLZTO和锂金属负极之间的锂沉积和溶解行为。使用未预处理的LLZTO@Li 2 CO 3 电解质组装电池,60°C加热24小时实现界面原位重构。LLZTO@LiFRI电池显示出4.5 mA cm –2 的临界电流密度(CCD),远高于LLZTO@Li 2 CO 3 电池(2.5 mA cm –2 )( 图5a ),CCD的大幅提升源于LiFRI抑制了枝晶状Li的生长。具有LiFRI的对称电池在7000小时循环中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相比之下,没有LiFRI的电池遭受了严重的副反应和界面恶化,过电位逐渐增加,循环寿命大幅减少(约3000小时)。此外,Li||LLZTO@LiFRI||Li对称电池的界面副反应较少,循环过程中界面阻抗值变化不大。当电流密度和面积容量增加时,具有LiFRI的对称电池仍能稳定循环2000小时,没有明显的阻抗增加和短路问题,优于LLZTO@Li 2 CO 3 电池(169小时)。
在全电池方面,对由NCM811@Li 2 CO 3 正极、LLZTO@Li 2 CO 3 电解质和锂负极组装的固态锂电池进行原位脱碳-氟化,将电池内部界面的Li 2 CO 3 原位转化为LiFRI。NCM811@LiFRI||LLZTO@LiFRI||Li电池在高电压状态(4.5V)下的首次放电容量为221.2 mAh g –1 ,初始库仑效率(ICE)为92.4%,大于NCM811@Li 2 CO 3 ||LLZTO@Li 2 CO 3 ||Li电池的值(202.2 mAh g –1 和89.2%)( 图5b )。如 图5c 所示,NCM811@LiFRI||LLZTO@LiFRI||Li电池具有较好的倍率性能,在1 C和2 C的速率下容量达到171.4和145.6 mAh g –1 ,而NCM811@Li 2 CO 3 ||LLZTO@Li 2 CO 3 ||Li电池在1 C和2 C的容量仅为138.1和67.8 mAh g –1 。NCM811@LiFRI||LLZTO@LiFRI||Li电池展示了稳定的循环寿命(200循环),且容量损失小。相比之下,NCM811@Li 2 CO 3 ||LLZTO@Li 2 CO 3 3||Li电池的容量迅速下降,伴随LLZTO@Li 2 CO 3 界面钝化层的增厚,电池在150圈循环后短路( 图5e )。
图5.  基于LLZTO@Li 2 CO 3 和LLZTO@LiFRI的电池的电化学性能。a) Li||LLZTO@Li 2 CO 3 ||Li和Li||LLZTO@LiFRI||Li对称电池的CCD。b) NCM811@Li 2 CO 3 ||LLZTO@Li 2 CO 3 ||Li和NCM811@LiFRI||LLZTO@LiFRI||Li电池的初始充放电曲线。c) NCM811@Li 2 CO 3 ||LLZTO@Li 2 CO 3 ||Li和NCM811@LiFRI||LLZTO@LiFRI||Li电池的倍率性能。d) 0.1 mA cm –2 (0.05 mAh cm –2 )Li||LLZTO@Li 2 CO 3 ||Li和Li||LLZTO@LiFRI||Li对称电池的电压曲线,插图显示100-104小时和6000-6004小时的放大电压曲线。e) 在2.8V至4.5V电压范围内NCM811@Li 2 CO 3 ||LLZTO@Li 2 CO 3 ||Li和NCM811@LiFRI||LLZTO@LiFRI||Li的循环性能。所有电化学性能测试均在室温下进行。
【结论】
该工作展示了一种实用化的脱碳-氟化策略,将Li 2 CO 3 原位转化为超稳定的富LiF界面层,覆盖电池所有界面,并在高电压固态锂电池中取得显著的成果。以有害表面Li 2 CO 3 为锂载体,在电池化成阶段将其化学转化为富LiF界面层。 在富镍正极(NCM811)、LLZTO、电解液和锂金属负极之间的构筑了LiF基氟化界面,改善了高电压正极的稳定性,抑制了界面副反应,并减少了界面阻抗增长和(电)化学退化。因此,无枝晶、稳定的锂负极实现了 长达7000小时 的电镀/剥离。稳定的固态电池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即使在 高达4.5V 的高电压下也具有长循环稳定性和高倍率性能。一体化策略为处理表面杂质和克服界面挑战,开发商业化的SSLBs提供了新见解。
【文献详情】
Fluorinating All Interfaces Enables Super-Stable Solid-State Lithium Batteries by in-situ Conversion of Detrimental Surface Li 2 CO 3
Yong Guo, Siyuan Pan, Xuerui Yi, Sijia Chi, Xunjie Yin, Chuannan Geng, Qianhui Yin, QinYi Zhan, Ziyun Zhao, Feng-Min Jin, Hui Fang, Yan-Bing He, Feiyu Kang, Shichao Wu*, Quan-Hong Yang*
Adv. Mater. 2023, 2308493
https://doi.org/ 10.1002/adma.202308493

邮发代号 :80-732

联系热线 :010-64519601/9602/9643

投稿地址 :http://esst.cip.com.cn/CN/2095-4239/home.shtml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