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ASSC专访 | ​设计创新来自挑战 激发建筑师拿出更好的答卷 ——访KPF总裁James von Klemperer

ASSC专访 | ​设计创新来自挑战 激发建筑师拿出更好的答卷 ——访KPF总裁James von Klemperer

时间:2023-12-26 来源: 浏览:

ASSC专访 | ​设计创新来自挑战 激发建筑师拿出更好的答卷 ——访KPF总裁James von Klemperer

记者 吴真平 建筑时报
建筑时报

jianzhushibao

中国建筑业产业报

关注 我们

获取更多 业内资讯深度好文

<<<

 James von Klemperer

KPF建筑设计事务所总裁兼设计总监

前言:

KPF是国际知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项目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前不久举行的2023上海市建筑学会学术年会暨国际建筑文化周上,KPF建筑设计事务所总裁兼设计总监James von Klemperer分享了该事务所正在进行的三个项目案例,从节能和碳足迹的控制、公共空间的应用、建筑功能的多样性等方面,探讨私有建筑如何实现公共福祉的话题。期间, James von Klemperer接受了媒体采访,回应了KPF的设计创新与中国实践等相关问题。

James出席上海市建筑学会七十周年庆典

  ASSC & 建筑时报 

ASSC:

您在演讲中提到的几个项目,它们位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在设计中如何体现地域性特点?

James von Klemperer:

第一个案例位于新加坡,属于亚热带的气候,设计挑战在于应对炎热的天气、室内和室外温差、阴影等问题。  

新加坡 Robinson 18

第二个案例位于美国波士顿地区。实际上,我就是来自马萨诸塞州。那里的冬天地面上经常有积雪,我们必须十分小心冰冻的环境。我认为,在那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能源问题。无论是从碳足迹,还是从成本考虑,我们都必须更好地将能源支出降至最低。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在纬度高的国家做更多的御寒隔热工作,在新加坡等热带地区做更多的防暑遮阳工作。

波士顿城市综合体项目

地区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它甚至可以出现在同一个城市中。KPF在上海已有30多年,从浦西的历史街区到浦东充满现代的、金属质感、高大上的新建筑,我们对浦东浦西项目的设计理念完全不同。

所以,我们对建筑语言是很敏感的。在几十年或几个世纪里,这些环境因素塑造了各个地方特有的建筑语言和文化。在波士顿,你可以看到很多经典的、坚固的建筑,似乎形成了一种共识的“方言”,迥异于在上海或新加坡的建筑语言。 

我认为这些挑战也激发了建筑师去更好地回答这些问题。

ASSC:

您举的几个案例是在私有建筑中创造更多的公共福祉。那么,建筑师还可以通过哪些手段更好地营造公共空间来服务大众?

James von Klemperer:

我认为公共空间是人们在城市中最需要的东西。我们不能只在小公寓和办公楼里活动。人们需要与他人交往的公共场所。这就是城市令人愉快的地方。

在过去,我是指200年前,公共空间的规划很少是一次性定稿建设的,因为发展节奏很慢,它会以一种更加有机的方式出现。于是,公共空间成为一种自然发展的产物。它伴随着街道的流量、市场的需求、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等等。

今天,当我们建设时,尤其在上海,许多新建筑是同时出现的,我们创造了城市中的一个全新的部分,或者新城。但是对于这些新城来说,理解什么是好的公共空间非常困难。建筑师必须非常仔细地研究尺度、气温等要素。是什么让人们在不同的天气和阴影下都感到舒适?是什么让商业运转?是什么空间尺度导致较大的人流量?特别是,什么样的功能组合才是合适的公共空间?这是我们在设计公共空间时要考虑的事情。

One Vanderbilt

我们坚信,城市中最好的部分不是一个办公区或一个休息区这样单一的功能,而是可以让人们同时做许多不同事情的地方,包括工作、休憩、购物、锻炼,等等。因此,研究公共空间功能混合使用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某种程度上,我们从过去中学习。我们可以通过解读各地不同的因素来进行“翻译”。“翻译”不能生搬硬套,我们可以吸取其中的一些经验教训,并将其应用到其他地方的新项目中。

我想指出的是,在建筑历史的某些阶段,建筑师们曾认为他们有能力去创立自己的准则。勒·柯布西耶就是我们领域里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提出了现代建筑的五大原则,这彻底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但在建筑实践中运用这些原则也有其风险。柯布西耶的理念在美国的许多住宅项目中得到了应用,包括圣路易斯和纽约的公共住房,不过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这些规则过于笼统。

建筑师为什么忙碌?因为我们必须认真定制每个解决方案。建筑师应该仔细考虑一种情况下的项目相对于另一种情况的区别,特殊环境下产生的特殊的问题。比如,在重庆建一个非常好的住宅小区,其方案将与在天津、西雅图或巴黎的大不相同。

ASSC:

KPF以设计超高层项目而闻名于世,您能分享其中有趣的故事吗?

James von Klemperer:

世界上12座最高建筑中,我们设计了其中的6座。但实际上,我们聚焦在超高层项目的精力大概只有20%左右。我认为,低矮的建筑和超高层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北外滩中心

我们关注一些翻新的或新建的低矮建筑,比如机场,还有由低矮建筑组成的街道、社区。我们特别关注底层公共空间的体验方式,以及如何适应各种不同的酒店和办公场所的功能使用,还有住宅、住宿和零售业的长期回报。

当然,我们一直对超高层项目保持着兴趣。每隔一段时间,城市里又会出现一座非常高的摩天大楼。不过,我们始终认为,没有必要在每个城市都建造高层建筑。尤其是4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它们必须在合适的地方建造。从技术上讲,它们的要求很高,包括承受风力、重力、地震等因素的考验。

我觉得,高层建筑的设计师更关注这些方面,因为高层建筑还有创新的空间。高层建筑就像是一台机器,你可以调整它。在低碳实践方面,高层建筑是一个很好的试验场。我们可以集中做一些创新,然后为其他的建筑实践作出示范。

One Vanderbilt

ASSC:

KPF合作过不少中国的设计院,您如何评价与合作伙伴的关系?

James von Klemperer:

我从1992年开始在中国工作。几乎每一个项目都会合作一家中国的设计院,比如华建集团、同济设计院、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悉地国际,等等。KPF与这些卓越的设计院成功地建立起长期的伙伴关系,还有互信、友谊。随着时间的推移,KPF在全球的建筑实践有了巨大的增量,特别是在中国;与此同时,中国本土设计院的设计能力远远超过30年前。

中国的建筑设计节奏如此之快,中国的建筑师越来越与世界和时代同步,这对我们的合作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在中国市场出现的一些奇迹,还不为世界其他地方所知。比如我这次与参展商闲聊得知,现在中国的玻璃厂家已经可以生产24米宽或24米高的玻璃了。我觉得,我们在中国创新的机会很大。  

我还想强调,建筑教育界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我现在在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教书,经常在会议上与来自同济大学或清华大学的中国同行交流。中美院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及时分享建筑设计研究成果,这已经有20多年了。我们真的十分依赖这种方式来促进建筑实践。

KPF在世界各地设有办公室,总是有一些挑战需要克服,即使在我们公司内部,设计师A可能不同意设计师B的意见。但KPF在中国的实践中,尤其在上海,我们与合作伙伴都非常认同一个理念,即合作是通往成功的道路。这种合作意识非常强烈。我们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麻烦。所以,我们非常感谢和认同中国同行的做法。  

KPF与华东院合作北外滩中心项目

ASSC:

展望未来,您是否依然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

James von Klemperer:

从全球范围来讲,我们正处于所谓的拐点。这或许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有关,或与利率变化有关。但我们又不能真的预测未来的事情。

在中国,我们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态势还没有结束。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还有城市环境的日益成熟。

我们试图跟随经济发展的地方谋求自身的发展。总的来说,我们坚信,中国将引领城市化发展的步伐,但大项目仍需要解决方案的创新。在这次的会议上,我看到许多前沿的技术解决方案,这些进步令人兴奋。

三十年来,我一直在中国工作。我相信,未来KPF在中国的业务仍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James von Klemperer

微信责任编辑:孟竹

校对:时永庆

< 往期推送精彩回顾 >

重大变革!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迎来新机制!特许经营项目清单出台!

国家发改委:尽快把国债资金落实到符合条件的项目!

2023年《财富》中国上市500强排行榜公布!26家建筑行业企业上榜!

2023年全国建筑业“最具影响力”、优秀微信公众号揭晓!

行业的深度解读  | 权威的信息资讯

建筑时报简介

关注我们

关注中国建筑业

《建筑时报》是国内公开发行的中国建筑业产业报,是行业的权威性媒体。

《建筑时报》以“ 忠诚于建筑业 ”为社训,在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建筑时报》依托报纸的品牌优势,深度重塑建筑行业的特色文化,实现包括报纸、微信、网站等多种载体 一体化运营 的融媒体发展模式。通过对内容生产进行 定制化、专业化、典型化 综合制作与精准推送,着力于以产业链整合、行业间联合、线上线下结合为基础的模式创新,全力打造一个“ 观点前沿,资讯更快,视野更广 ”的建筑业全媒体资讯平台。

建筑时报官网建筑新网(www.jzsbs.com)是依托建筑时报社的人才和信息资源创建的一个综合性建筑行业新闻网站。

建筑新网目前开通了“行业新闻”“各地建设”等多个频道,网站以发展的眼光观察中国建筑业,从客观的角度解析行业重大事件,剖析企业发展之道,展示城市建设风貌,用独到的视角观察建筑业的各项事业发展。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31-0051

邮发代号3-82

每周一、四出版

全年订价人民币120元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长按指纹扫描 开启建筑视界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