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90%的储能企业面临洗牌,哪些玩家才能杀出重围?

90%的储能企业面临洗牌,哪些玩家才能杀出重围?

时间:2023-12-26 来源: 浏览:

90%的储能企业面临洗牌,哪些玩家才能杀出重围?

老杨说储能
老杨说储能

ES-info

专注于储能领域,储能行业资讯,传未来之能!

以下文章来源于新能源商业评论 ,作者陈梁

新能源商业评论 .

芯流智库旗下专注新能源的深度产业内容社区,聚焦“光储充”(光伏、储能、电力),围绕国家“能源互联网”核心战略,观察全球新能源产业最新动向、历史进程及领军企业和人物。

储能是块大蛋糕。
技术不断演进,市场逐渐扩张,行业格局也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着微妙变化。在这个看似欣欣向荣的过程中,某一天蓦然回首,储能会不会已经站在了巨变的边缘?
过去一年里,行业产能急剧扩张又迅速“退烧”,一时间头部企业苦不堪言,新进企业险象环生。
11月9日,2023年世界储能大会上,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感慨,这几年不但做消费电池和汽车电池的开始做储能电池,其他行业如地产、家电、服装、食品等,都纷纷跨界做储能。
12月14日,高工储能年会上,高工储能董事长张小飞表示,中国储能市场2023年同比增长180%,超过了以往所有赛道的增长速度。在这个坡长雪厚的赛道上,如果没有完全做好热身和准备,很可能会摔得一塌糊涂。
“未来10年,储能企业格局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PACK厂将被大量整合,在时代中落幕。”某位业内人士曾在与芯流智库的交流中如是说道。
初次听到时,我们是颇显惊讶的。行业潮流尚且如滔滔江水般推波助澜,难以预测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在如此盛况之际,一个巨大的板块为何将悄然逝去?
无独有偶,电芯作为储能行业的上游也有着不少苦衷。12月18日上市的瑞浦兰钧,背靠“镍王”青山集团,自成立以来专注于电芯领域,营收实现大幅增长,却因低价策略至今未能实现盈利。未来产能持续扩张的背景下,怎样逆转这一“跌跌不休”的趋势,是时代抛给每个储能企业的问题。
欣欣向荣、商机无限的背后,潜藏着怎样的暗流?
带着这个问题,芯流智库搜集了大量资料,结合最近的调研走访,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重新审视储能新格局:
1、储能三兄弟的博弈:电芯、PACK与逆变器之间的微妙平衡;
2、隐藏的伤疤:PACK厂商的无声危机;
3、何去何从,摇身一变还是退出市场?
01
储能三兄弟的博弈
在储能产业链中,电芯、PACK与逆变器构成了一个精密的技术生态。每个环节都承载着关键的技术原理,共同支撑着整个储能系统的高效运作。
电芯,作为储能系统的“心脏”,通过化学反应来储存和释放能量。 电芯的技术决定了能量密度、安全基线和循环寿命,直接影响储能系统的性能和成本。随着材料、构型等技术的进步,电芯的能量密度不断提高,同时也对热管理和安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芯的技术发展,如同乐曲的主旋律变化,引导着整个储能产业的发展方向。
PACK厂商则是乐队的和声,将单个电芯整合成一个功能完整的模块。 不仅涉及到物理的组装,更关键的是PACK设计,比如电池管理系统(BMS)对电芯状态的监控,以确保电池组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和主旋律协调一致,还要在安全性、可靠性和成本效益间找到平衡。
逆变器则决定着储能系统与外部接口的顺畅程度,交流与直流的互相转化打开了存储与应用的通路。 正如芯流智库之前的文章所说,随着政策变迁,逆变器已由“并网”转向“储能”。
但三国之间,从没有井水不犯河水的生意
首先,责任推诿问题是三方的老大难。  
安全性的考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每当储能系统出现问题,大家相互甩锅,最后不了了之,找不到真正的原因。
于是,一些大厂试图通过控制整个生产链,更好管理风险。据业内人士透露,自从2022年开始,阳光电源和华为这两位逆变器大佬已下定决心做闭环,之后其他厂商也相继闭环,德业去年年底建了16条PACK线,目前已经启动了4条。留给PACK厂商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  。
其次,是核心积累背后的技术自信。
既然已经具备了制造高质量产品的核心技术。为何不进军PACK市场,实现价值链的最大化?这不仅能增加利润,还能提供更为紧密的产品控制。基于对电芯本身的深刻理解,以及从化学材料到电池性能的全面掌握,电芯厂商们颇有些“挥师南下”的意味。
更关键的是,逆变器厂商对这块蛋糕垂涎已久。
工商业储能已是黎明前夕,随着政策落地和市场渗透,行业井喷只是时间问题,一个如此庞大且增长迅速的市场,对逆变器厂商而言,是一片未被开垦的肥沃土地。
在并网逆变器领域积累多年,有着核心技术和市场心得的一众厂商正赏向更广阔的储能逆变器领域。因此,逆变器行业也存在同样程度的“内卷”。
涂鸦智能告诉芯流智库,今年SNEC展之前,大家都在拼命为下半年做准备,如今年底了,又开始为明年做打算,各大厂商上新品依然还是信心满满。
除了电能转换技术成熟度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先发优势,逆变器厂商的销售网络和市场渠道也已经实现下沉,缓解了进入新领域可能出现的阵痛。
因此,未来的逆变器厂商已不再安于“江东一隅”,“攻城掠地”只是时间问题。电芯领域尚且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门槛相对较低的PACK就成了攻略的好方向。
业内人士曾和芯流智库这样预言:“逆变器和PACK迟早会进行跨界整合,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但我认为,最终的格局是逆变器整合PACK。”
技术是储能市场的温度计,能在水势沸腾前,打破市场繁荣的错觉。
PACK厂商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在整个储能生态中,仿佛一座连接电芯与逆变器的桥梁,却缺乏足够的控制权与话语权。在技术创新的浪潮中,他们常常处于不被看好的一环,面临着从电芯和逆变器两端不断涌来的竞争压力。
因此,储能将出现整合的浪潮。在这种情况下,PACK厂商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寻找新的突破口,避免被市场淘汰。
02
无声危机
目前而言,夹在中间的PACK厂商相对更加危险,他们起步更快,也面临着更多的危机。
第一个危机是技术。
储能产业的棋局中,PACK厂商的技术策略似乎停留在初级阶段。他们的主要做法是购买电芯,再进行封装与组合。这种策略在短期内或许行得通,但从长远视角看,却揭示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缺乏自主研发。
在储能赛道上,参赛者不仅要有速度,还要有独特的赛车设计。如果总是用别人的“赛车”参赛,被替代只是时间问题。宁德时代等一众PACK领域的龙头已经开始从自研做起,例如在电池管理系统(BMS)的开发上,逐渐脱离对外部供应技术的依赖,雕琢属于自己的核心优势。
第二个危机是安全性能。
PACK厂商将多个单体电芯通过串并联方式进行封装,潜藏了不一致性问题。这些电池单体不仅需要精确的管理和维护来防止过充、过放或温度失控,还要应对电池自身质量带来的潜在风险。
电芯也存在着短板理论,就锂电池而言,一个电芯的短板往往制约整个系统的充放电过程。 短板永远满充满放,长板则存在无效盈余。尽管存在BMS的协调,均衡能力却有限,更多是监控作用而难以延长寿命  
此外,热管理也是值得重视的一环。如何合理解决内阻较高的电芯加速衰老问题,也是握紧安全红线的抓手。
第三个危机是成本。
对于PACK厂商而言,降低成本是件尴尬的事情。新型电池、BMS等核心技术如果掌握在供应商手中时,何来成本控制上的自主性?PACK厂商成于这种依赖关系,也受制于这种关系。
第四个危机是口碑。
行业内的PACK标准并不完全统一,不同应用场景对储能系统的需求各不相同,做好市场,除了闷头蛮干,口碑也很重要。
涂鸦智能告诉芯流智库,无论是逆变器还是储能厂商,往往需要安装商做好用户端维护,对于海外渠道尤为如此,这也成为了市场可持续的重要门槛。对于一些新进企业来讲,长达5年、10年、20年的售后和运维也是企业难以避开的挑战。
构建一个受尊敬的品牌和稳固的客户基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它需要时间,更需要持续的努力来证明自己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的优越性。
但时间在这个快速演变的市场里是一种奢侈。电芯和逆变器厂商已经开始侵占PACK领域,这使得新入局的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他们不仅要与跨界企业竞争,还要迎头赶上这些企业的市场速度和品牌影响力。跑得慢的企业便只剩下竹篮打水一场空。
革新不可避免,危机更像是催化剂,在这汪温水里,敏锐者长生,迟钝者短命。
03
破局之路
对于储能行业的新格局,南方电网专家郑耀东认为,无论标准如何变化,场景才是真正的用户需求。因此,未来储能企业将会在整合与细分之间做出取舍。
对此,发家于物联网开发者平台的涂鸦智能在布局家庭能源管理系统上的做法或许能提供新启示。
一个合理的跨界布局应该是1+1>2的。相较于阳光电源这类资深玩家的整合思路,涂鸦智能的家庭能源解决方案,在做好户用光伏储能解决方案的同时,还着眼于用能侧,借助其在家庭侧已有的丰富智能家居产品,把光储充用串联起来,为品牌和用户提供更精细化的家庭能源管理解决方案,在细分领域深耕。充电桩、照明、热泵、暖通、家电设备等丰富的用户基础意味着该领域的天然优势。
目前,涂鸦智能也抓住了欧洲阳台光伏、阳台储能、充电桩等新场景。也许正是因为跨界布局储能,才更能体会到找准细分领域的重要性。
另一边,对曾经在储能赛道内的选手来说,电芯价格的上涨和工艺技术的滞后正逐渐让PACK厂商更有紧迫感。在这样的背景下,换电项目的兴起或许能为PACK厂商开辟一片新天地。
随着新能源车的逐渐增多,充电成了一个新风口,但充电再快,也不如加油来的方便。为了解决这一痛点,换电项目应运而生。
不同于传统的充电方式,换电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为电车提供“满电”——旧电池取下来,新电池装上去。这些电池包需要满足快速更换的设计要求,同时保持高性能和可靠性。
这一特点似乎与PACK厂商的过往经验不谋而合,快速适配需求、选择丰富而优质的供应商似乎是他们的专长。设计和制造专为换电站服务的电池包成了双重压力下的一片新领域。
2020年,换电项目开始进入政策红利期,众多企业便已开启了换电站的新布局。
2022年,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时代电服”发布了换电服务品牌EVOGO,计划在十个城市启动换电服务。
2022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优化城市交通网络布局,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并推进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其中包括加强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2023年,工信部等部门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在公共领域新增及更新车辆中显著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比例特别是在城市公交、出租、环卫、邮政快递、城市物流配送领域。
这一趋势下,抓住机会的PACK厂商也许会迎来新机遇  
当然,除了换赛道,技术自研和品牌渗透也同样重要。要么在技术创新上与电芯厂商并驾齐驱,要么在售前市场上与逆变器厂商一较高下。转型,将成为储能新格局的门票。
优质的产能永远不会过剩。
从需求元年到产能过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错位下,大家都在思考如何实现“降温”。储能行业不反对义无反顾的热情,却也不需要一拥而上的盲目。行业的未来需要的不是短暂的热潮,而是持久而理性的发展。
正如张小飞博士在高工储能年会上感慨的那样,“让全中国的资本都来吧,让我们这个行业充满‘泡沫’吧”,卷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关键要看是否能卷出价值。比技术实力、拼迭代速度,已经成为2023年的整体行业现状,对此,张小飞博士预测,2024年,500Ah+储能电芯或将亮相。
如今,一众厂商站在十字路口。要么蜕变,要么退场。
储能降温不仅是为了缓解当前的产能过剩,更是为了长远的健康发展。未来的储能需要落脚于用户实际需求,更加注重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在市场份额和短期利润的追逐浪潮中保持理性。

如有侵权 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电话:13998332360

长按图片添加微信  

可加入储能交流群 ↓↓↓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