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能源人物 | 东汽“丁老总”的传奇故事

能源人物 | 东汽“丁老总”的传奇故事

时间:2022-06-30 来源: 浏览:

能源人物 | 东汽“丁老总”的传奇故事

能源品牌观察
能源品牌观察

EIBRGC

观察能源行业和企业的品牌建设及培育;聚焦能源产业的品牌研究、品牌集群建设、品牌人物、品牌企业、品牌项目工程和技术产品。同时承担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产业品牌研究与传播中心官方信息发布职能。

收录于合集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三线建设作为一段波澜壮阔的国家历史,背后有数千百万建设者的身影。作为东方汽轮机厂第一任厂长、东方电气集团创始人,“丁一”这个名字,连同这位传奇人物对党的无限忠诚和身上的那份坚韧和拼搏,彰显了我国电力装备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导者、“三线建设”“东汽精神”杰出楷模的魄力与胸怀。职工亲切称呼他为“丁老总”,他是德阳三线建设和重工业城市发展的奠基者和领路人。

Part1 /  东汽“丁老总”的传奇故事

从延安的红小鬼成长为
新中国第一代汽轮机专家
丁一,原名徐纬文,山东蓬莱人。“要抗日,去延安”,1944年4月,16岁的红小鬼丁一在晋察冀边区参加革命,按照党组织的要求改名为丁一。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到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学习。1949年,丁一被选送进清华大学学习,1951年被派到苏联列宁格勒工学院学习汽轮机设计制造。1957年学成归来后,到哈尔滨汽轮机厂工作,他扎根生产技术一线,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代汽轮机设计制造专家,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在荒山河滩上开启东汽
“三线建设”的艰苦创业之路
1967年9月,时任哈尔滨汽轮机厂总工程师的丁一,怀着支援祖国三线建设的赤诚之心,远离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的哈尔滨,毅然来到龙门山下的小镇汉旺,揭开了他事业和人生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篇章。
1971年9月在基建完成61%的情况下生产出东汽第一台7.5万千瓦汽轮机组。1974年,完成基建,顺利投产。1975年9月试制出首台超高压20万千瓦汽轮机组。
丁一曾回忆:“从1965年国家批准东汽建厂到1974年底为止,是工厂的艰苦创业时期。广大职工从哈尔滨、上海等大城市,来到这山沟,顶风沐日,艰苦奋斗,为的是让祖国的发电站增添我们亲手生产的设备。当东方汽轮机厂跨入大型汽轮机生产厂行列时,我们才看到了自己排除万难,艰苦奋斗的意义。”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东汽取得了生产大发展:1980年完成总产值3667万元,实现利润896万元,创历史最好成绩。但在接下来的两年中,东汽遇到了国民经济调整。生产任务大幅度下降,电站汽轮机国家计划为零。
1981年的职代会上,丁一提出了“做行商、吃杂粮、创名牌、争大上”的口号,没有汽轮机任务,营销人员就到全国各地揽其他市场任务,打菜刀、做折叠椅、飞机库大门、榨糖机、提粪机。正是靠着这些市场产品,东汽人不仅没有停止30万千瓦汽轮机的研制,当年还实现利润8万元。
伴随着东汽的建设和发展,东汽精神也在其中悄然孕育。“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成为东汽人家喻户晓的名言。丁一带领东汽第一代建设者在一片荒山河滩上孕育出“民主人和、献身拼搏、创新开拓、唯旗是夺”的东汽精神。“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已经融入东方电气人的血脉。
带领第一代东汽人自主研制
30万千瓦“争气机”
丁一敏锐地看到了电力工业发展趋势:大型火电机组的热效率高,单位千瓦煤耗低,必定是国家今后长远发展的优先选择。丁一说:“东汽作为三线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研制30万和比30万千瓦机组更大的汽轮机。”在资金极度缺乏的情况下,上级没有给一分钱的试制费,东汽开始研制第一台30万千瓦汽轮机。
1983年9月28日,这台凝聚着丁老总和全体东方电气人十多年心血的机组终于在厂内试车成功。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全厂数千职工苦战了两千九百二十个日日夜夜。第二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头版写道:“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30 万千瓦汽轮机在东方汽轮机厂空负荷试车成功,标志着我国机械工业达到新水平”。可以说,没有丁老总的敢于担当,就没有东汽的30万千瓦汽轮机的诞生;没有丁老总的战略决策,就没有东方电气今天的跨越式发展。
将毕生积蓄捐助贫困学子
和东汽重建
2008年5.12大地震发生时,81岁的丁老总正在北京治病,他得知东汽受灾严重时心急如焚,让女儿丁泓立刻组织了一批急救药品送往东汽。6月,丁老总回到四川后,立刻赶往汉旺查看灾情、慰问职工家属。听过东汽领导的汇报,丁老总用颤抖的双手把省吃俭用节约下的20.7365万元存折交给了时任总经理张志英,以此表达他作为一名老东汽人的爱心和情怀。
大家含着泪收下了这沉甸甸的“心意”,“如果建不好新东汽,我们对不起所有关心我们的人,也对不起我们的老厂长丁一!”东汽职工更加坚定了建设好“新东汽”的信心和决心。

金鑫厂展厅一角

摄影/单雕

三线建设的楷模永远激励着

年轻一代奋勇直前

2019年3月5日,92岁的丁老总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党和国家铭记着丁一!四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朱镕基、温家宝、李克强等对丁一同志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并敬送花圈。“以身许党兴民族工业功勋卓著 忠心报国铸电力丰碑精神永存”的挽联,正是丁一同志毕生的写照。

丁一身上蕴藏的这些精神,正是“三线建设艰苦创业的精神”,也是“将大国重器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精神”,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操守和风骨”!

我们缅怀丁老总,“三线建设”这种人定胜天、永不言败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德阳年轻一代阔步向前!

金鑫厂车间一角

Part2 /  三线建设——德阳基因里的重要DNA

有朋友来德阳,回去发微信给我:在德阳旅行,就是从一个工厂到另一个工厂。

的确,二重、东电、东汽……在德阳这个随处可见厂房的城市里游走,会感到一种别样的调性,带着别的城市所没有的金属气息,使之与其它城市区别开来。

当年的三线建设,催生了这座重工业城市,也为这座城市定了调。无论是声名显赫的“三大厂”,还是已经成为历史记忆的东工、冶轴厂等,都让人没办法无视而过,它们总是唤起我对德阳三线建设的记忆。以致于有时候望着街上的男男女女,都觉得他们当中就有三线建设中的人,或者他们的后代。

这让我产生一种情愫,想去寻找这个城市工业发展的脉络,就好似在一座庞大的工业博物馆里徜徉。

目睹了西方百年工业文明后,中国人开始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为了和东北大工业生产相呼应,决策者们选中了大西南的德阳,一个可以大规模开展重工业建设的地方。

这就是德阳三线建设的别样历史——1956年,德阳设工业区;1958年,重点骨干企业二重、东电开建;1964年到1978年,德阳被确定为三线建设重点地区,除原来重点布局企业一律转为三线建设,另有一大批大中型国有企业约10个亿的项目相继开工。直到1980年代,都还有大大小小的企业落户德阳。

1958年小平同志视察德阳,发表重要讲话:德阳的工业是国家的大工业。制造冶金设备、电站设备的工厂来说,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这是机械工业之母——母鸡工业,将建成为一个新的工业城市……德阳50万城市人口完全可能,德阳是不是划几个县进来(用手在地图上把德阳、绵竹、中江、广汉、罗江划了一个圈),以便解决副食品、劳动力和其它资源。以后这里就是100万人的大城市,就叫德阳市。

在一次次锣鼓喧天中,二重、东电迎来开工奠基。接着,二重大会战动员开始:我们打响的是一场建设二重的人民战争!陡然间,小小的德阳县城,从南到北,变成了红旗的海洋。

三线建设起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历史选择这个时间,似乎是某种程度的必然。其时,国际上冷战加剧,国人对自己工业的根底更多是充满了焦虑。但总有一些先觉者,率先开启自己艰苦卓绝的工作。
中国一重、哈尔滨电机、哈尔滨汽轮机、上海新业电工……他们从富拉尔基、哈尔滨、上海出发……最后会师德阳。这一路的曲折跌宕,对他们每个成员来说,也是深刻认识中国工业的一个过程。或许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征程,让他们更意识到身上的使命与责任。“备战备荒为人民,守山进山建设四川”,如果帝国主义把东北工业基地打垮了,深在内陆的四川还有!

德阳三线建设的岁月,大概没有哪一处能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那些浓墨重彩的日子,使德阳一批又一批工业人沉浸在澎湃的激情中。

二重1971年正式投产,定位就是大型轧钢、锻压设备铸锻件和大型火炮、航空锻件等。先后完成了号称中国轧机之王的4200毫米特厚板热连轧机、万吨多向模锻水压机、原子反应堆本体、高空实验舱等。其研制出的在国内、国外均属首次的长江葛洲坝电站试制17万千瓦水轮机不锈钢叶片,还成为了二重的一张名片。以至于在后来的重大水电工程中都能看到二重厂的身影。

1966年开建的东方电工厂,是将上海新业电工机械设备厂一分为二而来,是生产电缆专用设备的厂家。投产没多久,便成为地方上人人羡慕的国有企业。由于电工厂从上海迁来,有很多“上海宁”,当时他们的人从厂里出来往西街北街那么一走,洋气洋气最洋气的时髦劲,一直要“穿越”到下南街去了。

改革开放的劲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的1978年到来时,二重厂准备改革开放了。但开始的时候,二重厂人仍称自己是9号信箱人,还有什么值得保密的啊,二重不就是个军民结合的企业嘛……后来9号信箱不再提了,变成响当当的名字——二重。虽然今天二重已经变成国机重装,但叫二重的习惯,还是一时半会无法改变。

岁月荏苒便是六十年,中国机械工业版图上已形成北有沈阳,南有德阳的格局。这与二重、东电、东汽,东工……在那一段历史时空当中,彼此渗入有关。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其中,机电安装公司肩负着为二重,准确说是为整个四川的军工、重点企业做好筹备、接待、工程安装等工作使命,于1959年到德阳。来时,大片的田地已被先期入驻的二重和东电变成了车间厂房和红砖瓦的宿舍。二重厂慷慨解囊,提供临时办公点    一栋位于今天103生活区的五层楼房,住宿也是从二重厂101开始到1010生活区中划出的两栋。那个地方,至今很多老德阳人都直接称呼为“安装公司”。

东方电工厂在德阳老县城西外街北面,紧邻东电。1966年到德阳时,东电早就腾出了两间车间房,两栋64型与65型家属楼给东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名字都有东方且位置紧邻,一般德阳人甚至还会把它们搞混淆,稍明白的,就以“水电厂”(东电)和“电工厂”来区分。

六十年风雨变幻,德阳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大都改变了容颜。有些现在是新一代大国重器的摇篮,如东电、东汽,与东北的哈汽合而为东方电气;二重也与成都某企业合并为国机重装。另有些则成为了历史的记忆,如东工、耐火材料厂等。

当年赫赫有名,造出了第一台争气牌汽车的金鑫公司说它想留住历史,愿意变身为德阳三线建设的博物馆;上世纪八十年代踏足德阳,鼎盛时期职工六百余人,其主打产品冶金轴承一度畅销国内的四川冶金轴承厂,完成了历史赋予其的使命。

于是我们看到,老牌国企金鑫公司从汽车修配防爆开关、高压柜的生产制造,变身为工业文化历史博物馆;主打冶金轴承产品的四川冶金轴承厂,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之后,成为了如今的冶轴文创园。而如冶轴文创园这样凝固了德阳工业文化记忆的文化创意园区,具有鲜明的三线建设DNA,曾经的红砖厂房车间,成了独具风味的工业遗迹,曾经的机声隆隆,化为城市气韵中的悠闲雅趣,金属的坚硬和文化的柔软相融合,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德阳,延伸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提醒着人们德阳城市基因里,那重要的工业血脉。

资料来源:德阳映像

为您推荐

品牌榜丨重温中国能源装备领域高规格的榜单

品牌案例 | “硬核”装备技术铸就“华龙一号”国际靓丽名片

品牌榜样|这些能源央企入围国资委100个品牌建设典型案例!

微信公众号  | 能源品牌观察

投稿邮箱  |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