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近取譬”何以成为“仁之方”?——以《雍也》己立己达与立人达人的工夫实践为中心 “能近取譬”何以成为“仁之方”?——以《雍也》己立己达与立人达人的工夫实践为中心

“能近取譬”何以成为“仁之方”?——以《雍也》己立己达与立人达人的工夫实践为中心

  • 期刊名字: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文件大小:
  • 论文作者:余治平
  •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 更新时间:2022-04-20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论语·雍也》中,“能近取譬”已经被上升到“仁之方”的高度,切近自心而类推别人、他物.因而求仁的路向只在于首先己立、己达,从自己的心情志意出发,努力理解别人、体贴别人,进而立人、达人.“推其所为”,由己及人、将心比心地为别人考虑,帮助别人安身立命,也是古今圣王治国理政的惟一法宝.推扩的根据与本源力量则在于己,立己、达己,自觉自为.朱熹强调“以己”与“推己”不可等同,但又相与为用.工夫不同,推己的对象或道德的受众也有所不同.惟有圣人才能够将自己的仁心不期而然地推扩到万事万物的身上.推,只有借助于人人所共同具有的情与理,才有可能完成.物物相感、天人相应的根据就在于同类相动、以类度类.世界尽管繁复莫测,但毕竟可以一类呼应一类,一类感通一类.

论文截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