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作为“想象的能指”——克里斯蒂安 麦茨影像本体理论释读 影像作为“想象的能指”——克里斯蒂安 麦茨影像本体理论释读

影像作为“想象的能指”——克里斯蒂安 麦茨影像本体理论释读

  • 期刊名字:艺术百家
  • 文件大小:
  • 论文作者:聂欣如
  •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 更新时间:2022-04-12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麦茨将电影影像定义为“想象的能指”,认为电影影像符号的所指在于剧本故事的立意,但电影故事的意义并不能完全涵盖电影影像的全部本质,因此电影影像的本体意义应该从拉康的“符号界”通过能指回溯到“想象界”.这一“想象界”的存在有赖于观众在影院的“二次”性自我认同,这一认同类似于拉康的镜像理论,人们把银幕上的对象作为自身欲望的他者来进行认同.而这一认同的心理机制则是“庄周梦蝶”式的物我两忘,拉康称其为“凝视”.麦茨对影像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脱离了影像本体,转向了观影心理对于符号能指的建构,进入了精神分析和哲学的领域.

论文截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