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中的“耻”看中国哲学的自律精神 从《论语》中的“耻”看中国哲学的自律精神

从《论语》中的“耻”看中国哲学的自律精神

  • 期刊名字:社会科学家
  • 文件大小:
  • 论文作者:揭芳
  •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 更新时间:2022-04-21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耻”是主体受到他人的侮辱,或者内疚于自身的不足、过错而产生的一种痛苦体验.自管子始,“耻”成为一种道德要求.在《论语》中“有耻”是士人人格修养的首要目标.“耻”作为一种道德要求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远恶向善的道德自觉;它以一种消极的,痛苦的情感体验,从反面督促人们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做不该做的事,起到了道德堤防的作用.而《论语》中的“耻”不仅体现了孔子对人的主体性、自主性的重视,也体现了中国哲学的自律精神.

论文截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