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气化思想 《黄帝内经》中的气化思想

《黄帝内经》中的气化思想

  • 期刊名字:四川中医
  • 文件大小:839kb
  • 论文作者:林齐鸣,虞学军
  •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 更新时间:2020-06-12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203年第21卷第7期四川中医vol.21,No.7,2003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医经研读●《黄帝内经》中的气化思想林齐鸣虞学军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610075)提要:气化思想是中医气学理论的核心与基石。气化理论的源头,源自《黄帝内经》。《内经》用气化思想来说明天地自然万物的发生、发展;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生命物质和生命形体之间的代谢转化。关键词:气化《黄帝内经》气化学说作为中医气学理论的重要支柱,对于所扩展,如将肾对水液代谢的作用即尿液的生成作构筑整个中医基础理论框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用称为肾的“蒸腾气化”。并认为肾的气化作用主对于气化的内涵,目前理论上多诠释为:气的运动宰着整个水液代谢,只有肾中阳气充盛,蒸腾气化所引起的各种变化。人体气化包括了生命物质精、有度,机体的整个水液代谢才能正常进行。若肾中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和相互之间的转化,阳气不足,不能气化蒸腾,则整个水液代谢迟缓,以及同时伴随而来的能量代谢与转化。由此可见发为尿少、水肿.甚至浊阴上泛,水气凌心、射气化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它实际上就是指整个机肺、漫中。后世还将三焦水道的作用称为“三焦气体生命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以及必然伴随而来的功化”,若三焦气化失司,在下则“水乱二便”,在上能作用。故而气化是机体生命的本质特征。传统中则“水漫高原”。医理论在阐释许多生命现象、生理功能乃至病理变在《内经》中,除了主要用气化作用说明水液化均用气化理论予以说明,如饮食物的受纳腐熟、代谢以外,还用以说明其它一些生理功能,如象胃分泌升降,此为中焦脾胃的气化作用;人体水液代肠对饮食物的消化作用,糟粕的转化传导作用等谢过程又主要是肺、脾、肾、膀胱、三焦等脏腑气《家问·灵兰秘典论》谓:“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作用的结果,若其中某一环节失常,必然要影响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这里虽到整个水液代谢,又被称之为“气不化水”、“气化然没有明确提到气化的字眼,但“变化”、“化物”失司”a已包含气化的意思,即对食物的消化传导作用问许多其它中医理论一样,气化学说的理论源2说明生命精微物质与生命形体的代谢转化头,来自《黄帝内经》。纵览《内经》全书,有《索问·阴阳应象大论》谓:“阳化气,阴成形关气化的思想随处可见。归纳概言之,《内经》中……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有关气化思想的闻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昧;化生1说明人体某些生理功能精,气生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这《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膀胱者,州都之官,里主要讲述自然与人体精、气、形之间的相互作用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这是《内经》首次提与转化。中医理论对气化含义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出“气化”的名词。很显然,这里的气化是指膀胱取决于这段话。机体生命物质的来源主要是自然之的生理功能。贮藏在膀胱中的尿液经膀胱的气化开“五气”、“五味”,即“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阖作用,才能顺利地排出体外。故据此,后世医家味。五气人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声音能多用“膀胱气化”来说明膀胱的贮尿、排尿功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膀胱气化有度,能司开阖,则小便的贮存、排泄无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机体生命物质虞。但若膀胱气化失司,不能正常司以开阖,则小精气血津液以及形体组织都来源于饮食五味和自然便的贮存和排泄必定受到影响;或膀胱失阖,气不之清化水,发为小便频多,甚至遗尿;或膀胱失开,小机水不出,或癃或闭。由于《内经》成功地用“气津YH“味归形.精食气、形食味”;而中国煤化工之间,形体、气血精CNMHG兹生转化的关系,即化”作用说明了水液代谢的某一环节即膀胱的功能所谓“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化生精,气作用,因此后出又将“气化”对水液代谢的作用有生形。”机体这种气与形、气与精、精与形之间的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科頂昌课题(200,513)四川中医2003年第21卷第7期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vol.21,No.7,2003转化,也就正是所谓气化作用的具体体现。就了自然万物的发生;五运六气之气化运行,统摄3说明自然(生命)万物的发生、发旻与演化着整个乾坤,于是有了天体星辰的悬曜运行,大地众所周知,天人合一、整体观念是《内经》学阴阳刚柔的生杀,昼夜幽明的更替,四时寒暑的往术思想的显著特点。《内经》对人体生命运动的考来;如是,自然世界也就万事具备了。因此,在古察与研究从来不是孤立的、片面的,而是把人看作人看来,宇宙自然肇始于永恒的元气,元气不断地是宇宙自然的一要素,把人放在与整个宇宙自然同气化运行,是万物发生的根源。的背景下来考察认识的。宇宙天体的产生与运3.2说明自然万物正常的发展与演化对于宇宙行,自然生命(人体)万物的发生和演变(生长化万物的演化发展,《内经》多从运气立论,予以阐收藏、生长壮老已),都是元气作用的结果,都是述和说明。运气,即五运六气。五运,指木火土金元气气化的体现。《内经》的作者巧妙、综合运用水五行之气的周复运行;六气,即阴阳之气,具体了阴阳、五行、精气等古典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构讲又分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大阴湿土、少阳相筑了整个中医体系的理论框架,无论是在对人体的火、阳明燥土、太阳寒水之六气。古人正是以五运形质结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诊辨治疗、康复六气的气化运行来说明自然万物的运动发展,如养生等各个方面,均以阴阳五行、精气学说作为说《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理工具或理论依托,并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融汇贯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通,综合运用。从而宏观、整体、动态地对人体生明之府也。”命运动本身及人体生命运动与自然之关系作出了全运气学说的基本原理主要为气化原理、升降原面的理论表述。在这种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作为思理、运气周期原理、运气平衡原理等四大原理。共想基础的理论体系中,气化思想是貫穿始终的。中运气气化原理贯穿始终,为运气理论之核心。运《内经》通过气化理论不仅把阴阳、五行、精气等气气化,即是讲天地明阳、五行之气的周期运行与哲学思想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而且利用气化思想把随之而引起的天地自然界及生命万物的各种演化。天、地、人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因此,气化思想是正是有了五运六气的有规律的周期运行,因而产生整个《内经》理论中颇为关键,也是最具特色的理和引起了白然界气象、物候、节气及生命万物周而论。我们仔细阅读《内经》的多个篇章都会发现这复始的运动变化。在《素问》七篇大论中提出了四学术特色。在《内经》中,气化理论比较集中的年一周期、二十四节气一年周期、塑望月周期、六体现在〈阴阳应象大论〉、〈灵兰秘典论〉、〈六节藏十年甲子一周期等。这些五运六气的周期规律变化象论〉以及七篇运气大论之中。《素问》的七篇大必然要对人体生命运动产生重要影响,人之气化从论是专门研究与讨论运气学说的篇章,虽说是由后乎天之气化,人道从于天道,这正是中医天人相应世王冰先生整理补注,但确实为《黄帝内经》学术整体观的理论渊源。正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之精华所在。七篇大论所涉及的领域不仅是医理,言:“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而且还包含有大量的古代有关天文、地理、气象、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节气、物候、历法等方面的内容,真可谓是中国古风,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所以在代的科技汇萃。《黄帝内经》之所以能把不同领域古人看来,天地宇宙万物的发展演化,都无不是五的学术思想有机地融汇在一起,主要就是广泛采用运六气运气气化的结果。在正常情况下,五运称平了“气化”思想。气化的含义在这里是非常广义气,六气称常化。这种正常的运气气化,正是白然的,它泛指了整个宇宙自然“气”的运动所产生的界气象、物候、节气、农作等得以正常生息演化的所有变化。因此,可以说宇宙间任何事物的发生发条件。在《内经》的七篇大论中,作者用了大量的展与演化,都是气化所引起的,都是气化作用的结篇幅,以五运六气之平气和常化,来说明和解释自果。我们可将其称之为“广义气化论”。《内经》正然与人体的正常演化以及白然万物之间正常的有机是运用这种广义气化思想来述和说理整个客观世联系。这种运气学说所揭示的自然法则规律其科学界的各种复杂运动与联系规律的。内涵远远没有被揭示,非常值得作进一步的探索与3.1说明宇宙自然的发生《素问·天元纪大论》研究。引用太古之书《太始天元册》文:“太虚寥廓,笨33说明自然百物的异常变化和相互影响运气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理论中国煤化工态平衡不得太过与元,九星朗,七同旋,日阴曰阳,日口刚,不及CNMHG。《索问·五常政大幽显既位,品物成章。”此段文字描述了整个字宙论》说:黄帝向曰:太虚寥廓,五运迥薄,衰盛自然的发生:茫茫宇空,是宇宙造化的启始,自然不同,损益相从……其不及奈何?岐伯曰:木口委万物肇始于永恒的元气。元气不断地运行变化,造和,火曰伏明,士曰卑监,金曰从革,水曰涸流2003年第21卷第7期川中医Vol.21,No.7,2003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伤寒论》和法思想述要史香玲焦作市中医院(河南焦作454000)提要:本文对《伤寒论》和法思想进行了探讨浅议,并对解肌表而调和营卫、畅枢机以和解少阳、复升降而调和肠胃、安蛔痛而调和肝胃、透郁邪以调和肝脾、和阴阳而分解寒热等和法进行了论述。关键词:伤寒论和法学术思想所谓“和法”就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达邪,营弱卫强,营卫不和而致头痛汗出恶风脉缓诸到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本法应用范围症,治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中君用桂甚广,如戴北山所云:“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枝之辛温发散以温经通阳、解肌发表而有调卫之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功;臣以芍药之酸敛阴柔以敛阴养营而具和营之医圣仲景善用和法,在《伤寒论》一书中体现用。君臣相伍,一散一敛,相反相成,桂枝得芍药“和”法的方剂甚多,主治颇广,可谓开后世“和辛散通阳而不伤阴,芍药得桂枝敛阴和营而不恋法”之先河,为后世和法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邪。用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具有温胃止呕之抨其要耆加以浅议,冀以从中窥其和法用药之端倪功,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营;用甘草之甘平以调而有所俾益矣。和诸药,也寓扶正祛邪,安内攘外之意。全方君臣1解肌表,调和营卫有序,佐使精当,于平凡之中而见匠心,外能散风《伤寒论》13条云:“太阳病,头痛,发热,邪调营卫,内能理气血、协阴阳、和脾胃,不唯用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此为太阳中风表虚证治外感表证,并可用治内伤杂证。因此,后世医家的治法。太阳统摄营卫而主一身之肌表,抗御病邪莫不对此方大加发挥,广泛用于临床各科,有些医而为六经之藩篱。若风寒之邪袭表,太阳之经受家终生就只用此方加减化裁以通治百病。无怪乎名帝曰:太过何谓?岐伯曰:木曰发生,火日赫曦,后世的研究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资料。土曰敦阜,金曰坚成,水日流衍。”而当运气气化综上所述,中医学的气化思想起源于《黄帝内且出现太过与不及,则对于自然万物和人体都将经》,是《内经》学术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产生负面影响,表现出各种异常变化。如当火运气有着博大精深的学术内涵,其涵盖面大大超出了医七不及时,则“伏明之纪,是谓胜长。长气不宣,学的范畴。《内经》用气化的思想来阐释自然万物藏气反布,收气自政,化令乃衡,寒清数举,暑令的发生发展与演化,天地阴阳五行之气的运气气乃薄,承化物生,生而不长,成实而稚,通化已化,造就了整个宇宙自然有章可循的、周而复始老,阳气屈伏,蛰虫早藏,其气郁,其用暴,其动的、但又不断变化的运行与演化;人是自然之子彰伏变易,其发痛其病昏惑悲忘,从水化人体生命运动的规律受到宇宙自然气化规律的形响也。”(《素问·五常政大论》)又当火运气化太过与调控。因此,人体内部各脏腑的气化作用,精时,则“赫曦之纪,是谓蕃茂。阴气内化,阳气外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的生化代谢过程,都无荣,炎暑施化,物得以昌。其化长,其气高,其政不与五运六气之运气气化有关,都无一不是天地阴动,其令鸣显,其动炎灼妾扰,其德暄暑郁蒸。阳五行之气验之于人的具体体现,这也是“天人合其病笑,疟疮疡,血流,狂妄,目赤。”所以,整体观的内在规律所在。旦运气气化出现异常,无论太过不及都会给自然參考文献与人体生命带釆不良影响。根据运气气化的运行周中国煤化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期,运气气化出现异常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因而也1995就可能被人们所预测和掌握。在《内经》中有非常口.中医文献杂志,200翔实的有关运气气化出现异常所导致的气象、节(2)气、物候、人体病候等发生相应改变的记载,这为(收稿日期2003-03-17)

论文截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