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求助意愿者的心理求助行为 高求助意愿者的心理求助行为

高求助意愿者的心理求助行为

  • 期刊名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文件大小:
  • 论文作者:纪骁纹,张宁,王纯
  •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 更新时间:2022-04-07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目的:探究高求助意愿者的心理求助行为的相关因素,以促进有积极求助意愿但未采取行动大学生的求助行为.方法:在4所心理咨询中心建设较健全的综合性高校,选取客观上有寻求心理帮助需要并且愿意寻求心理帮助,但未采取行动的学生,组成高意愿未求助组(n=138);同时在高校咨询室调查99名主动求助的学生,组成主动求助组.采用寻求心理帮助的自我污名量表(SSOSH)、自我表露的预期结果量表(DES)、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问卷修订版、心理问题的可控性归因问卷和自编间接求助经历问卷评估与求助行为相关的因素.结果:高意愿未求助组的SSOSH、DES的预期风险和心理问题的可控性归因问卷得分均高于主动求助组[(12.4±3.0)vs.(11.3±4.0),(12.9±3.0) vs.(11.0±3.4)),(4.4±0.8) vs.(3.7±1.0);均P<0.05],而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问卷和间接求助经历问卷得分低于主动求助组[(27.7±4.2)vs.(30.0±4.0), (0.3±0.5)vs.(0.9±0.8);均P<0.001)].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自我表露的预期风险、作为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问题、问题可控性归因和间接求助经历量表得分进入回归模型,可解释求助行为变异的47.8%.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间接求助经历通过自我效能和预期风险的中介作用影响求助行为,该模型可解释行为变异的30.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0.4%.结论:高意愿心理求助行为可能与个体的自我表露预期风险、自我效能、问题可控性归因和间接求助经历密切相关.个体遭遇的心理困扰越不可控就越可能求助,对咨询的预期风险越小、自我效能越高、间接求助经历越丰富的个体越倾向于求助.

论文截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