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不同网络欺负角色行为的特点及与抑郁的关系 初中生不同网络欺负角色行为的特点及与抑郁的关系

初中生不同网络欺负角色行为的特点及与抑郁的关系

  • 期刊名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文件大小:
  • 论文作者:胡阳,范翠英,张凤娟,周然
  • 作者单位: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 更新时间:2022-04-06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目的:探讨网络欺负事件中不同角色初中生的性别、年级差异以及不同角色与抑郁的关系.方法:采用网络欺负量表(E-BS)、网络受欺负量表(E-VS)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选取的武汉市751名初中生进行调查,将网络欺负事件中的角色区分为网络欺负者(E-BS≥1分,E-VS=0分)、网络受欺负者(E-BS=0分,E-VS≥1分)、网络欺负/受欺负者(E-BS≥1分,E-VS≥1分)及未参与者(E-BS=0分,E-VS=0分)四种,考察不同角色在性别、年级和抑郁水平上的差异.结果:网络欺负/受欺负者中,男生多于女生(13.6% vs.8.2%,P<0.01),网络欺负/受欺负者、网络受欺负者中7年级的人数多于8年级和9年级(15.9% vs.8.8% vs.7.1%,P<0.001; 26.4% vs.13.8% vs.11.2%,P<0.001);网络欺负/受欺负者的CES-D得分高于网络受欺负者[(22.6±1.1)vs.(19.1±0.9),P<0.01],网络欺负/受欺负者和网络受欺负者的CES-D得分均高于未参与者[(22.6±1.1)vs.(14.7±0.4),P <0.001;(19.1±0.9) vs.(14.7±0.4),P<0.001].结论:网络欺负/受欺负者中可能男生更多,并且人数随年级的增长而减少;相比于网络欺负者、网络受欺负者和未参与者,网络欺负/受欺负者的抑郁水平可能更高.

论文截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