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蒙古之地质 中国与蒙古之地质

中国与蒙古之地质

  • 期刊名字:地学前缘
  • 文件大小:672kb
  • 论文作者:王鸿祯,何国琦,张世红
  •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大学
  • 更新时间:2020-06-30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第13卷第6期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Vol. 13 No 62006年11月Eart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Nov. 200中国与蒙古之地质①王鸿祯,何国琦2,张世红l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2.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北京100875WANG Hong-zhen, HE Guo-qi, ZHANG Shi-hong1.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2 Department of Geolog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WANG Hong-zhen. HE Guo-qi, ZHANG Shi-hong. The geology of China and Mongolia.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06. 13(6):001-013Abstract: The geological history of China and Mongolia is discussed in terms of tectonic units and tectonic stages. The crustal evolution of China in the Precambrian included three megastages, marked by the formation ofcontinental nuclei(2.8 Ga), of protoplatforms through the Luliangian orogeny(1.8 Ga), and of the Cathaysna Supercontient through the Jinningian orogeny(830 Ma). The Cathaysiana and Mongolia were both part ofthe Neoproterozoic Pangaea. After the Jinningian orogeny, China and Mongolia entered a megastage of discretecontinents and ocean basins, which converged into a Cathaysian palaeocontinent and a northern Mongolianpalaeocontinent at the end of early palaeozoic. Two main branches of Late Palaeozoic oceans, the Zaysanouth Mongolia- Hing'an and the Ural-Tianshan, were closed at the end of Late Palaeooic. China and mongoliawere on the whole re-assembled after the Indosinian orogeny to become part of the Laurasia Supercontinentwhich was the northern half of the Permian- Triassic Pangaea. The post-Indosinian megastage was chracterizedby the appearance of the Circum- Pacific tectonic domain caused by Pangaea disintegration and opening of theAtlantic. This new tectonic pattern brought about a basic contrast between eastern China and western China.In Late Mesozoic and Cenozoic times, eastern China,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mongolia, were mainly dominateby a tensional regime consisting of rifted basins and intracontinental type of volcanism, whereas western Chinawitnessed a successive northward moving and collaging of the Gondwana-affiliated massifs onto the southernmargin of the Asian paleocontinent. These processes finally resulted in the rapid uplifting of the Qinghai- TibetPlateau in Miocene to Quaternary times after the major India-Asia collision evenKey words: continental nuclei; Liliangian; Jinningian: Indosinian; Cathaysiana; Laurasia SupercontinentPangaea; Qinghai-Tibet Plateau摘要:按照构造单元和构造阶段讨论中国和蒙古的演化史。中国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可分3大阶段:陆核的聚结(2.8Ga);原地台在吕梁运动中固结和侧向增生(l.8Ga);地台在晋宁运动中固化拼合成华夏超大陆收稿日期:2006-07-06;修回日期:2006-09-05中国煤化工作者简介:王鸿祯(1916—),男,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历任北京大学榱副院长,武汉地质学院教授兼院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古YHCNMHG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中国地质博物馆名誉馆长,国际地科联地质科学史委员会荣誉资深委员。研究领域:古生物学、地层学、古地理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和地质学史①张世红,韩以贵译自: WANG Hongzhen, ZHANG Shihong, HE Guoqi. China and mongolia. Encyclopedia of geology,1,2005358. Elsevier, Oxford, ngland.2006年4月得到中译及出版授权②本文的2004年7月终校稿未及收λ英文版《地质百科全书》,本文按终校稿译出,并按《地学前缘》版式要求作了调整王鸿祯,何国琦,张世红/地学前缘( 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6,13(6)(830Ma)。晋宁运动后,中国和蒙古以离散大陆和洋盆并存为特征,至早古生代末聚合为中国和北蒙古两个古大陆。晚古生代时,斋桑—南蒙古—兴安和乌拉尔—天山两大海域陆续消减,形成了海西期的主缝合带中囯蒙古各地块大致于印支运动末期(210Ma)重新聚合,成为劳亚超大陆,即二叠纪一三叠纪泛大陆北支的部分。印支期后大阶段的特征是泛大陆裂解和大西洋扩张导致了环太平洋堿的岀现,这一新的构造型式使中国由南北部之间的差异转变为东西部之间的差异。中国东部,也包含蒙古在内,在中一新生代基本上处于张性构造状态,发育张裂盆地和大陆内部火山活动;而在中国西部,中—新生代的构造发展过程则表现为亲冈瓦纳诸地块陆续向北増生拼贴到古亚洲大陆之上。这个过程最终导致了青藏高原在中新世至第四纪的迅速上隆关键词:陆核;吕梁期;晋宁期;印攴期;大华夏古陆;劳亚古陆;超大陆;泛大陆;青藏高原中图分类号:P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321(2006)06-0001-1中国和蒙古是亚洲地质构造最为复杂的地区。消减带(AZ)不同级别的大地构造单元包括构造域、具前寒武纪从地质上中国可划分为3个主要地区。北部地基底的地台和地块及显生宙的造山带。构造域通常区包括狭窄的阿尔泰一额尔古纳区带和天山一兴安指地台(克拉通)及其边缘不同时代的造山带,前区带,前者代表了西伯利亚地台宽广的大陆南侧边寒武纪中间地块常镶嵌式地分布于这些造山带中。缘带的最南部,后者代表了塔里木地台(TAP)和亚洲大地构造纲要图中(图1)显示了主要的地台、中朝地台(SKP)的北部边缘带。中部地区包括塔里地块、造山带和不同时代的主缝合线。地壳的演化木地台和中朝地台以及其间的祁连加里东构造区和历史可以划分为构造大阶段和构造阶段,前者基于主要由印支构造带组成的昆仑一秦岭中央造山区大陆以至全球尺度构造格架的根本改变,后者则以带。此区的南界由西部的印支期木孜塔格—玛沁对发生广布的构造体制明显转折为标志,其中还可识接带(MMCZ)和东部的印支期凤县一舒城对接带别出短期快速的、具有革命性的造山期(图2)。本(FSCZ)组成。南部地区包括两部分,东部(即华南)文所用的全球地层表引自“国际地层表(2000)”,其由扬子地台(YZP)、华夏古陆(CTA)和其间的加里中前寒武纪部分略有修改。以下将按照大阶段和发东和印支构造区组成,西部包括青藏高原和木孜塔生于不同造山期的主要地质事件对中国和蒙古的构格一玛沁带以南广布的印支构造区造演化进行讨论,重点是中国的新元古代晋宁期和中国的地壳演化可划分为以下5个构造大阶晚三叠世印支期以及蒙古的古生代萨拉伊尔期和海段:(1)陆核形成大阶段约2.7~2.8Ga);(2)原西期。在中国.“加里东期”和“海西期”等造山期名地台形成大阶段(约1.9~1.8Ga);(3)地台形成大词与其在欧洲起源地的使用含义不同。二叠纪中期阶段(约0.85~0.8Ga);(4)劳亚超大陆或泛大陆泛大陆全球古大陆再造图(图4)显示了中国和蒙古形成大阶段(约230~210Ma);(5)陆内演化大阶各组成部分的可能位置和当时的全球植物分区段(210Ma至今)(图2)。中国地史上两个最重要的造山运动发生在晋宁期(约1000~830Ma)和印1中国地质支期(约230~210Ma)。晋宁期的结束可能标志着中国各个地台和地块聚合形成了大华夏超大陆,这1.1中国主要大地构造单元和地壳演化是罗迪尼亚(或新元古代泛大陆)超大陆的一部分中国主要的大地构造单元包括中朝、扬子和塔(850Ma)。印支运动结束后,中国的构造格架发生里木3个主要的大陆地台(克拉通)、受到变形改造了从南北差异向东西差异的根本转变。因此中国的的华夏古陆以及不同时期的造山区带。造山区带位地壳海化经历了3个阶段:(1)晋宁期和前晋宁期于地台和主要地块之间,并包含可能从邻近古大陆(太中国煤化工00Ma);(2)晋宁期后分离出来的小地块。板块的边界并不在地台的边至印CNMHG(3)印支期后(侏罗纪界,而是位于曾经遥遥相对的两个古大陆边缘之间至第四纪)(图2)。的分界带。我们曾将代表已消失的广阔海盆的主要1.2中国前晋宁期和晋宁期的演化(太古宙一青白地壳缝合带或分界带称为地壳对接消减带(CZ),将口纪)代表增生于古大陆边缘的岛弧缝合带称为地壳叠接太古宙至新元古代早期(~800Ma)的时段可王鸿祯,何国琦,张世红/地学前缘( 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6,13(6)大陆地台和地块>800(右:淹没部分前寒武纪基底及间列的造山带(右:淹没部分)显生宙造山区带主要地壳消减带晋宁期(Pn)萨拉伊尔加里东期(Pz,)海两期(Pz2印支期(T燕山期付J-K)西伯利亚地台WS现代俯冲带哈萨克斯坦地反塔里木地中朝地台QT扬子阿拉伯地台地台印度地台地块BJ布列亚-佳木斯OK鄂霍茨克BM缅甸-马来西亚QD柴达木CcM契尔断基阿莫隆QT羌塘GD冈底RA卢多普安纳托利SC南中国海0KK卡拉库姆SN松嫩LH卢特-麟尔曼TM图瓦蒙古A中蒙古-额尔古纳Ws西西伯利亚图1亚洲大地构造格架简图Fig. 1 Simplified tectonic map of Asia划分为3个大阶段,它们分别导致了中太古代末期再向西接近中朝地台西部边界处为较小的阿拉善陆陆核的形成(~2.8Ga)、古元古代末(~1.8Ga)原核(Ax)地台的形成和新元古代早期(~800Ma)地台的形在扬子地台(YZP),老于2.8Ga的中太古代成。TTG岩石见于三峡地区的崆岭群,可能代表了位于(1)陆核的形成。中朝地台内可识别出几个陆四川盆地之下的川中陆核(Ch)东缘的上隆部分核,它们以发育中太古界以及更老的变质上壳岩和在塔里木地台(TAP)东部,中太古代岩石见于库鲁TTG岩石为标志(图3)。冀辽陆核(J包括山西北克塔格陆核(Kr)和敦煌陆核(Dh),最近在敦煌陆核部、河北北部和东部、辽宁北部和吉林等省区。在河上获徂了的恰大声代单颗粒锆石UPb年北东部的曹庄和辽宁鞍山识别出具有3850~3550龄。中国煤化工于中朝地台的北部和MaU-Pb和PbPb年龄的代表始太古界的原始硅塔里CNMHG主意的是,中朝地台内铝地壳岩石。老于2.8Ga的中太古代岩石见于胶不同太古宙岩石的同位素模式年龄集中于2.8~2.东陆核(JD)、桑干片麻岩、内蒙古南部和山西北部Ga,与世界上其他克拉通的地壳快速增长期相似的集宁陆核(Jn)。根据地球物理和地质资料推断,(2)原地台与吕梁造山运动。新太古代岩石广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之下伏有鄂尔多斯陆核(Or)。泛分布于中国地台区,尤其是中朝地台。新太古代王鸿祯,何国琦,张世红/地学前缘( 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6,13(6)地质年代/Ma构造阶段构造和岩浆事件生物和气候事件(Ma)0M代26四大阶段阶段Ma)N新近纪204山定由菊育戴地区随内碰北京浆人o(Ma)E古近纪部南中国打40斗由期华北和东北地风新怍代玄武誉广东、内蒙及蒙古哺乳动物群Hm喜山阶段K自署纪和岩石圆加即:中回100燕山造山期JK中国北部、东北部及蒙古裂谷辽宁西郵热河生物(-130Ma)J侏罗纪「蘧燕山阶段盆地中国东部陪内碰撳花岗岩四川及云南龙类T三叠纪210印支造山期新疆北部二齿及水龙兽泛大陆(250Ma)和劳亚超大陆P二叠纪P,扬子西部大陆溢旗起武岩冈瓦纳及其点缘块体的冰成沉积海西印支阶段300云南丙部幺代岩喷发D.C.天山中艘性火山料D泥盆纪书造山翔400Ma中朝、塔坯木、扬子和s南北书连中性火山o奥陶纪武纪澄江动物群萨拉伊尔阶段Nh南华纪扬子及塔里水冰成沉积(-740620Ma)正900Ma30宁造山则1泛大陷(850Ma):罗丁尼亚形成华夏部分对接Qb青白口部朱洲爸两禁及柴达木增生中朝及华夏宏观藻类(~850Ma叮能的大华夏超大磁能形成4JX蓟县纪晋宁阶段扬子西南和华夏西北碱性玄武岩ch长辣妃朝宏观擲类中元占代中朝地台发育裂隋糟日50}速山期1中朝地台克拉通化多细脑藻类Pp古元五代塔用木削部和中朝北部的拼按课邮吕架阶段中朝盘层石发育(譁沱期25002500中朝统·基底形成An新太古代扭2800280030004Am中太卢代北那和塔果木东北都的融楼注Ap古太古代陆核形成阶段海平面变化曲线根据王鸿桢史晓颕、王训练等(2000)资料合成3500Ae始太古代HD贫生宙图2中国和蒙古的构造大阶段和地质事件Fig 2 Tectonic megastages and geoevents in China and mongoli的新生地壳主要为含大量花岗岩侵入体的花岗-绿台发生了大量的侵入和侵出岩浆活动,导致太古宙岩区,山东泰山杂岩可为典型代表。新太古代岩石联合中国煤化工通常为花岗岩和TTG岩带,分布于受到改造的陆HHCNMHG)通常称为滹沱“系核区周围或其内部。另一方面,以山西和河南的五(2500~1800Ma),常呈狭长带状产出,代表形成台群、登封群和太华群为代表的新太古代绿岩带含于太古宙基底之上的古裂陷槽。裂陷槽的充填序列有大量孔兹岩和铁镁质火山岩,大约产出于伸展环主要由下部的河流冲积相、中部不成熟的火山沉积境。总之,在新太古代末2.6~2.4Ga期间,中朝地相和上部的磨拉石相沉积组成。这种序列见于五台王鸿祯,何国琦,张世红/地学前缘( 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6,13(6)陆核>28Ga(右地圈盖》花岗岩带地合28-18G(右盆地覆闪长岩(TTGp>2.7Ga。-,宁期应引如里东期地合和地块18-08G(盆地温+印交+山期[aA花岗左二叠二三叠纪右传罗一自纪一加里东范山带地壳对接带(CZ)和叠接带(Az)海西造由区带上如期区海期A海西早印支造山区印支期强山期印支山区带喜由阳[蛇绿混杂岩燕山造山区带现代俯冲带喜由造由风带Z乙左:走滑断层/右断层TAPsKP/技占元占代(Pp中元古代(PmHMCTA乙旦一奥南纪(右盆地覆园泥一三叠纪(右站地盆地火山岩陆内盆地a大复合]二叠纪玄武岩像罗一白紧纪盐增保罗一自纪钙碱性山岩生代伸屑增自里一吉近纪长英质火山容图3中国构造单元和地壳演化轮廓图Fig 3 Outline map showing the tectonic units and crustal evolution of China海西期和燕山期花岗岩分布广泛,图中未标出。构造单元:额尔古纳地块(AG);阿拉善陆核(Ax);保山一腾冲地块(BT);川中块(Ch);华夏古陆(CTA);敦煌陆核(Ih);冈底斯地块(GD);喜马拉雅地块(HM);胶东陆核(Jd);准噶尔地块(JG);佳木斯一兴凯地块JK);冀辽陆核(J);集宁陆核(Jn);库鲁克塔格陆核(Kr);兰坪一思茅地块(LS);北羌塘地块(NQ);鄂尔多斯陆核(Or);祁连地块QL);昌都地块(QM);松潘一碧口地块(SB);南海地块(SCS);中朝地台(SKP);松嫩地块(SN);南羌塘地块(SQ);塔里木地台(TAP);锡林浩特地块(XL);伊宁地块(YN);扬子地台(YZP);中咱—义敦地块(ZY)。地壳对接消减带(C∽):①江山一—绍兴(JSCZ)(晋宁期);②祁连一秦岭(QQCZ)(加里东期);③南祁连(SQCZ)(加里东期);④南天山(STCZ)(海西期);⑤额尔齐斯一阿尔曼泰(EACZ)(海西期);⑥贺根山(H(CZ)(海西期);⑦木孜塔格一玛沁(MMCZ)(印支期);⑧凤县一舒城(FSCZ)(印支期);⑨雅鲁藏布江(YZCZ)(喜马拉雅期)。地壳叠接消减带(AZ):@西昆仑(WKAZ)(晋宁期);⑤东昆仑(EKAZ)(晋宁期);@库地(KDAZ)(印支期);@翁都儿庙(OSAZ)(加里东期);北天山(NTAZ)(海西期);①金沙江(JSAZ)(印支期);②昌宁一孟连(CMAZ)(印支期);①班公一怒江(BNAZ)(燕山期);①利吉(LJAZ)(喜马拉雅期)。走滑断裂:④阿尔金;郯庐;@红河太行区的滹沱群和甘淘河群、冀东北的青龙群以在华夏古陆,吕梁期变质的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角及鲁东和辽南的辽河群和粉子山群(图3)。1.9~闪岩相岩石分布于浙江西部和福建西北部的武夷山7Ga的吕梁运动使这些沉积遭受强烈褶皱和区地区。域变质,有时达到高绿片岩相吕梁运动导致了华北原地台的形成,其上沉积分布AY中国煤化工期地层,分为长减了中一新元古代的似盖层。这一造山事件在中朝地“系CNMHG白口“系”(Qb)。它们台和柴达木地块(QD)也有良好记录,表现为中、新可通过疑源类和叠层石组合与中国各主要地台区进元古界与基底之间为明显不整合。在扬子地台,古行对比。在燕山一太行区,裂陷槽沉积(图3)包括元古代基底可能存在于川中陆核(Ch)以南。扬子长城系下部的冲积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和高钾火山地台西部的康滇区带主要由古元古代变质岩组成。岩,其上为代表广泛海进序列的高于庄组碳酸盐岩王鸿祯,何国琦,张世红/地学前缘( 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6,13(6)所覆盖,高于庄组上部含宏观藻类化石 Grepania展布于浙江北部至湖南和广西交界的火山沉积岩(1.5~1.4Ga)。蓟县系发育广泛,含巨厚的叠层石和花岗岩为特征。在晋宁运动末期,扬子地台和华碳酸盐岩。青白口系代表了真正的地台盖层,分布夏古陆沿江山—绍兴对接带(JSCZ)发生部分碰撞局限。蓟县系的 Grepania和青白口系的 Tawuia-并于830Ma左右结束。扬子地台和华夏古陆之间Long fengshanian(900~800Ma)宏观藻类组合分别的洋盆中间可能曾被湖南一江西交界处由小地块组与北美西部蒙大拿州 Greyson页岩和 McKenzie山成的岛群所分割。新元古代华夏古陆的西北缘也属区 Little dal组的宏观藻类组合十分相似。海南岛活动陆缘,从福建西北部的武夷山区延伸至海南岛。上也发现了含 Tawuia的地层,很可能曾是华夏古晋宁期花岗岩分布于昆仑山北部的塔里木地台陆的一部分。这表明劳伦古陆和中国的古大陆在和柴达木地块南缘,最近也发现于柴达木北缘。这中一新元古代曾经十分接近。些花岗岩带代表了活动大陆边缘或弧陆碰撞带(图中国的多数地台和地块在中—新元古代时期处3)。虽然晋宁期变质事件也被猜测存在于大别超高于伸展体制下,表现为河南和山西南部具双峰式火压带,但除沿苏鲁带的山东东部以外,东秦岭以东地山活动的熊耳裂陷槽和位于中朝地台北缘的白云鄂区很少发现晋宁期花岗岩。综上所述,850Ma左右博裂陷槽的发育。时代相近的裂陷槽也发育于塔里中国境内的主要地台和地块看起来已经汇聚成为木地台北部的库鲁克塔格地区以及扬子地台西南部个松散连接的大华夏超大陆,这与新元古代罗迪尼的昆明地区。这些裂陷槽结束时均未发生地壳变亚超大陆的形成时代一致。形。中朝地台南缘可能发育了一个岛弧系统,以秦1.3中国自晋宁期后至印支期的演化(南华纪一三岭群代表岛弧,宽坪群代表弧后盆地,二者均具有中叠纪)元古代的同位素年龄。传统上将南华纪至三叠纪(800~208Ma)时段约1000~830Ma发生的晋宁造山运动在中国划分为加里东、海西和印支阶段。依据1999年第三许多地区留下了明显的记录。秦岭地区(主要为南届全国地层委员会出版的新修中国区域年代地层秦岭)以发育很可能形成于中元古代晚期至新元古表,传统的“震旦纪”(800~543Ma)被划分为南华代早期的复杂裂谷系统为特征,包括离散的地块(陡纪(800~620Ma)和修订后的震旦纪(620~543岭、佛坪)和双峰式火山活动的裂谷沉积(如西乡Ma)。本文将海西期和印支期合称为海西一印支阶群)。秦岭的晋宁期造山运动以北秦岭南缘的岛弧段(图2)。和边缘海(松树沟蛇绿岩,983Ma)和新元古代早期(1)加里东阶段。中国传统的加里东期通常被的花岗岩带(如德河花岗岩,~950Ma)为标志,后划分为下部( Salairian)(包括南华纪、震旦纪和早寒者的发育指示了与弧陆碰撞有关的向北俯冲和增武世)和上部中寒武世至志留纪时期。加里东构造生。在扬子地台的汉中地区也发现了以俯冲型花区带主要分布于中朝地台和柴达木地块之间的祁连岗岩为标志的向南的增生。裂谷系统之上普遍发育地区及扬子地台和华夏古陆之间的华南地区,也见的震旦系盖层说明了联合南秦岭带的存在。总之,于中朝地台和塔里木地台以北(图3)5晋宁造山运动导致裂谷区的固结并使中朝和扬子两扬子地台南华系以碎屑岩和冰川及冷水沉积为个地台相互接近特征,大致对应于国际地层表的 Cryogenian期。约沿云南中部的扬子地台西南缘至中元古代早期740~635Ma的大陆冰盖似乎局限于扬子地台西部大红山变质火山沉积岩带以东,发育了长达数百公和塔里木地台的库鲁克塔格地区,但山岳和海洋冰里的南北向裂陷槽,主要由中元古代昆阳群和与其川分布较广。在扬子地台三峡区,震旦系包括陡山相当的巨厚岩层所组成。这些岩层均发生了强烈褶沱组和灯影组,陡山沱组为盖帽碳酸盐岩、磷酸盐岩皱并被晋宁期花岗岩(850~750Ma)侵入,可以解和中国煤化工瓮安生物群(UPb同释为云南中部大红山岛弧带以东的宽广的弧后盆位素CNMHGMa),灯影组含有类伊地。迪卡拉生物群。在中朝地台,仅震旦系发育于周边在扬子地台东南缘的江南隆起带,变形的具有地区,含有丰富的后生动物化石,可与安徽北部的伊蛇绿杂岩和埃达克岩带(970Ma)岛弧型浊积岩代迪卡拉生物群相比。较晩的罗圈冰碛岩见于中朝地表了晋宁早期的弧陆碰撞。实际上,晋宁造山带以台西南边界、柴达木地块北缘、塔里木地台北部和天王鸿祯,何国琦,张世红/地学前缘( 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6,13(6)山地区,其时代可能晚于600Ma。部,表明这些地块中存在前寒武纪基底,但基底的年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下古生界开始于早寒武龄可能较新,可与冈瓦纳大陆的泛非期相对比8。世自扬子地台向中朝地台的海进时期,以三叶虫化(2)劳亚超大陆与海西一印支阶段。在晚古生石带为对比标志。这说明尽管震旦纪时可能发生的代,中朝地台的主体自奥陶纪中期发生上隆之后,张裂作用使这两个地台上的南华系一震旦系发育完直处于暴露状态,直到中石炭世陆缘海开始再度淹全不同,但这两个地台在早寒武世相距并不甚远。没地台。海相沉积于中二叠世一直处于主导,随后对生命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的著名的早寒武世澄江化发育了二叠纪一三叠纪的海陆交互和陆相沉积。泥石库(~525Ma)含有许多新的门类,包括节肢动物盆纪海盆沿中国一蒙古边界分布,闭合之后形成了和脊索动物,特别是 Haikouichthυs,可能是地球上海西期的贺根山陆壳对接带(HGCZ)。碰撞造山带最早的鱼类为泥盆纪至早石炭世的蛇绿岩和二叠纪的A型花在华南,扬子地台和华夏古陆之间的地区在震岗岩所证实,同时也指明了其北的西伯利亚大陆旦系、寒武系之间没有明显的间断,分布于湖南中边缘区与其南的中朝地台边缘区之间的界线0部和浙江西部的半深海含碳硅质岩是连续的。下古在新疆北部,海西期的额尔齐斯一阿尔曼泰陆壳对生界连续的被动陆缘半深海沉积提供了完整罕见的接带(EACZ)由一列雁行式缝合带组成,代表阿寒武纪球接子类三叶虫带和奥陶纪—志留纪笔石尔泰—兴安和天山一内蒙古区带的分界,并跨越蒙带,成为理想的确立年代地层界线地区。扬子地台古南部与贺根山陆壳对接带(HGCZ)相连。另外两和华夏古陆之间的残留海区发育具有多种沉积类型个以蛇绿岩为标志的海西期碰撞带出现于准噶尔的裂谷型隆起和地堑。在晩奥陶世,海域开始缩减,吐鲁番地块和伊宁地块(图3)以南地区。开始于武夷山地区的加里东造山带前缘则可能向西晚海西至早印支期构造区带分布于西部的北山推移,直到湖南最西部扬子地台内部早志留世前陆以南,并经林西向东延伸至长春,主要为浅海和海陆盆地沉积形成。加里东期花岗岩和变质作用不发交互沉积,并偶见火山岩。其东段是安加拉植物区育,在华南的加里东区带内也未发现明确的碰撞带。与华夏植物区之间的良好界线,但没有发现蛇绿在海南岛南部发现了与澳大利亚有亲缘关系的寒武混杂岩。这些海槽可能在古生代末期被完全充填纪三叶虫化石,表明南海地块(SCS)可能与冈瓦纳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造山带。海西造山运动之后的关系密切晚二叠世一早三叠世的陆相盆地广泛分布于新疆北在中朝地台和柴达木地块之间的加里东区带内部、甘肃和内蒙古地区,其中含著名的四足动物遗迹中祁连地块(QL)的两侧,都可见明确的碰撞带和与化石,包括 Dicynodon、 Lystrosaurus和 Sinokanen之相关的花岗岩带。北祁连带发育了完整的加里东 yerza期造山序列,包括寒武纪和奥陶纪岛弧火山岩、中—在晚古生代,扬子地台的北部边缘区,即南秦岭晩奥陶世和早志留世蛇绿岩套及泥盆纪磨拉石沉地区,以发育较厚的泥盆纪大陆斜坡相复理石沉积积。显著的祁连一秦岭地壳对接带(QQZ)(图4)和海相至海陆交互相的石炭纪至三叠纪碎屑岩和碳呈南东向连续延伸至北秦岭。晚寒武世的蛇绿混杂酸盐岩为特征。在南部,扬子地台和华夏古陆均遭岩也见于南祁连的拉脊山,这可能与南祁连地壳对受来自右江残留海盆的泥盆纪海侵,而且均发育了接带(SQCZ)有关。中朝地台大部被早奥陶世的陆晩石炭世至二叠纪的碳酸盐台地。这一时期,扬子缘海所覆盖,除地台西缘以外的大部分地区缺失上地台主要处于伸展状态,证据是二叠纪晚期峨眉山奥陶统和志留系。地台北部为狭窄的加里东构造带大陆溢流玄武岩的溢岀。泥盆纪至三叠纪具有不同(翁都儿庙叠接带以南),其中包括寒武纪一奥陶纪走向的裂陷槽分布于扬子地台西南部,孤立的碳酸变质火山岩,并被含化石的志留纪沉积岩不整合覆盐台中国煤化工还发育了晚古生代含洋盖。加里东构造带也分布于新疆北部的准噶尔地块远洋CNMHG海盆直到三叠纪晚期和伊宁地块周围。塔里木地台的寒武系和奥陶系为才关闭,这也是印支造山运动发生于华南大部地区地台盖层型,但在东部的满加尔坳陷中为斜坡和深的主导时期。印支运动还导致当时仍部分处于海面海相,志留系发育不完整且分布局限。稳定型的下下的扬子地台东部地区沿大别一苏鲁高压带和超古生界沉积还见于喜马拉雅、冈底斯北部和羌塘西北高压带与中朝地台发生碰撞,并可能使中朝地台东王鸿祯,何国琦,张世红/地学前缘( 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6,13(6)古陆和地块澳大利亚和高地EJ布列亚佳木断密相沉积成海相及茲发岩相C印支浅海沉积北古特提斯冰盖及冰成沉积RA卢多养安的托下心古植物大区边界s0南羌塘安哥拉植物区1是南美非洲华夏植物G瓦纳植物区南极图4二叠纪中期世界古大陆再造图Fig. 4 A mid-Permian world palaeocontinental reconstruction北端沿临津江带向朝鲜搜入。造山期和后造山部分地区退出,仅在黑龙江东部、塔里木地台西南边期的印支花岗岩带广泛分布于华南区和昆仑一秦岭界区和华夏古陆东南边界区还有短期的海泛。中国区带。后造山型的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还见于中新的构造体制和动力学过程主要受北方的西伯利亚朝地台以北,可能是中朝地台向内蒙古地区发生陆板块、东方的太平洋板块和西南方的印度板块相互内北向挤压的产物(图3)作用的控制8。印支运动导致了晚古生代古特提斯在中国西部,中央造山带内的木孜塔格—玛沁洋的关闭和广泛分布的包括昆仑一秦岭、甘孜一巴地壳对接消减带(MMCZ)闭合于晩海西一印支期。彦喀拉、印度支那和马来群岛等的印支构造区带,构印支期的金沙江增生带沿西昆仑向南延伸至云南西成了欧亚古大陆的南部边缘。大体上,自晚中生代部的昌宁一孟连带(CMAZ),是东部亲扬子地块和以后,中国东部主要处于伸展体制之下,中国西部的西部亲冈瓦纳地块的分界。在西藏北部,依据晩三特提斯构造域则主要表现为各个亲冈瓦纳地块不断叠世羌塘蛇绿杂岩的发育,推测印支期缝合带位于北移并拼贴到欧亚大陆之上南、北羌塘地块之间,标志着俯冲于南羌塘之下的晩(1)中国东部印支期后的构造岩浆活动和盆地三叠世复理石组合的南边缘,也是华夏和冈瓦纳植演化。在中国东部,印支造山期之后以陆内碰撞以物区的分界(图3)。广布的印支构造区带及其南部及地台和地块的进一步焊接为主,证据包括广泛分边缘的地块(北羌塘和昌都)可能代表了新形成的、布的侏罗纪一白垩纪A型花岗岩、燕山地区向南的构成泛大陆北半部的劳亚超大陆(图4)的南缘边叠瓦状逆掩带和安徽东北部和湖南西部向西的逆冲界。由于塔里木北部和北祁连南山的华夏和安加拉带。具有数百公里左行位移的著名郯庐断裂带的活植物群有混合现象,因此植物区界线的划分是人为动可能结東于白垩纪之前。新形成的环太平洋构造的。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物大灭绝发生于二叠纪末期域包括由中国东部的大陆和近海地区组成的西部区(~250Ma),特别是海洋生物的绝灭,在中国显现带和由西太平洋的弧岔体系组成的东部区带2。很好并得到详细的研究中国中国煤化工是在沿海地区发育1.4中国印支期后的演化个由CNMH颂块俯冲于东亚大陆之印支造山运动使中国的大地构造格局发生了根下而形成的大陆边缘内侧型的岩浆活动(图3)。因本性的转变,即从南部与北部的分界改变为东部与此,中国东部内陆区兼有俯冲型和陆内碰撞型两种西部的分界。印支期后是以陆内演化为主的大阶岩浆活动,具有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及高钾钙碱性段。除青藏地区以外,侏罗纪的海水已从中国大和橄榄玄粗质火山活动。根据岩石成因学的硏究,王鸿祯,何国琦,张世红/地学前缘( 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6,13(6)对华北前侏罗纪与侏罗纪一白垩纪两个时期推算出江缝合带(BNAZ)。在新生代,西藏北部主要为由的地壳及岩石圈的厚度分别进行对比,发现本区可陆内碰撞导致地壳垂向增生和缩短的过程51。喜能曾发生约15km的地壳增厚(从40km变为50~马拉雅板块向冈底斯地块之下的俯冲导致地壳加60km)和约120km的岩石圈减薄(从200~250km厚,随后的碰撞作用产生了北喜马拉雅地区的早中变为50~60km)。这为中国东部曾经历了挤压体新世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约20~17Ma)9.13。制下的岩石圈拆沉作用提供了证据和深部解释。相反,在相邻地块之间发生无俯冲作用的碰撞则更中国东部中一新生代盆地分布于3个区带。西为常见,例如北羌塘北部渐新世火山岩带中发育有区的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分别在晩二叠世和晩橄榄玄粗质火山活动,可为例证。喜马拉雅造山运三叠世转变为内陆盆地。两者都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动和高原的隆升发生于两个阶段:渐新世和上新世在晚三叠世形成局部的前陆盆地,分别位于秦岭造至更新世(图2)山带以北的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和四川盆地的龙门山据估计,喜马拉雅一印度地块与北部诸地块之逆冲带之东。中区包括白垩纪以张裂为主要成因的间自古近纪早期以来的碰撞所导致的南北向地壳缩松辽盆地和辽西盆地,以及中朝地台上和内蒙古区短量不少于1000km,并由此导致青藏高原最终隆的新生代裂谷盆地和华南的白垩纪至古近纪的裂谷升。除喜马拉雅向冈底斯的北向俯冲外,对地壳缩和火山盆地。辽西盆地产出的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短起主要调适作用的是地壳的分散型垂向加厚与主(130~120Ma),含有保存十分完好的有羽毛的中要走滑断裂和逆冲带的形成。在藏东的三江带,高国鸟龙 Sinosauropteryx和最早的显花植物Sino原的向东挤出作用是显著的,但可能并非高原本身argus。东区包括近海的、发育于现被淹没的古陆隆起的主要因素。喜马拉雅一印度地块的向北搜入上的新生代裂谷盆地,其古近系大部分为陆相而新一直是主要的,但刚性的塔里木克拉通和北山地块近系基本上为海相。南海的裂谷和拉张作用发生于的向南搜入对中国西部地球动力学的总体演化也同渐新世和中新世,使南海地块裂解为两个部分(图3等重要。中插图)(2)亲冈瓦纳地块向北与欧亚大陆的拼贴和青2蒙古地质藏高原的形成。具有前寒武纪基底的亲冈瓦纳的地块包括喜马拉雅、冈底斯、南羌塘和北羌塘。发育有2.1蒙古的大地构造单元和大地构造阶段稳定型的下古生界的喀喇昆仑山区甜水海地区可能蒙古位于北方的西伯利亚地台与南方的中朝地是北羌塘地块的一部分。发现于北羌塘双湖地区的台和塔里木地台之间的广阔而复杂的造山带地区。华夏Gigaπ' pteris植物群和发现于冈底斯北部的传统上,蒙古可分成南部区和北部区,其分界大致为类冈瓦纳植物群形成明确的对比。这使人怀疑南、加里东期的戈壁—阿尔泰—曼达尔戈壁造山带北羌塘地块之间可能是一条生物古地理界线(图(GAB)(图5)。蒙古的地壳演化可划分为3个大阶段,与中国藏南地区的雅鲁藏布江主对接带(YZCZ)代表相应的大阶段近于同期,分别为:新太古代(An)已消失的北喜马拉雅山以北的特提斯洋盆。最近在新元古代早期(~850Ma)、新元古代晚期一三叠纪拉轨岗日带发现的寒武纪一奥陶纪变质岩系可能说(包括萨拉伊尔、加里东、海西和印支阶段)(~210明冈底斯地块是在加里东阶段从喜马拉雅一印度地Ma),以及以陆内演化为特征的中生代一新生代块分离出来的13。巨厚的大陆边缘沉积见于二叠(图2)纪至晚三叠世,可能说明海盆在侏罗纪最为广阔。2.2蒙古新太古代一新元古代早期的演化喜马拉雅大洋板块可能于晩白垩世(~70Ma)开始中国煤化工见于图巴一蒙古地块向冈底斯地块之下俯冲1,陆块之间的碰撞发生在(TCNMH(拉格杂岩中,其中英始新世中期(~45Ma),可由冈底斯地块上古近纪云闪长岩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为(2646±45)林子宗组下部火山岩的发育以及残留海的最终消失Ma。同一地区麻粒岩相布姆布格杂岩的变质锆石予以说明。在冈底斯北侧,一个短暂(早侏罗—晚年龄为(1839.8±0.6)Ma,这与中国的吕梁运动同白垩世)存在的岛弧系的向南俯冲,形成了班公怒期。有可靠同位素年龄的古元古代岩石分布于图巴三叠-侏罗紀三侏罗纪盆地海相三三三三叠-侏罗纪陆相白垩纪新生代DB⊙达尔扦ATM HB△AA+++SBBB.BHRBAMM⊙鸟兰巴托GABTMMFNHHB巴彦洪戈尔GAB章GAB花岗岩带S GAB前寒武纪>1.8GaSMB++萨拉伊尔期扎达德前寒武纪1.8-0.8Ga加里东期回圆米HUM42AA++萨拉伊尔造山区带海西期加里东造山区带TUM晚海西一印支期华力西造山区带⊙地壳消减带印支期③萨拉伊尔期左:走滑断层晚海西一印支造山区带加里东期右:断层火山岩侏罗一白堊纪钙碱性火山岩①海西期印支遣山区带①印支期蛇绿混杂岩叠纪与「新生代大陆溢流玄武岩中国煤化工图5蒙古大地构造略图Fig 5 Outline tectonic map of mongoliaCNMHG(据蒙古乌兰巴托地质与矿产研究所1998年版1:500000质图综合编出)构造单元:北蒙古:图瓦一蒙古地块(TMM):额尔古纳一蒙古地块(AMM):阿尔泰蒙古地块(A1M);布提尔地块(BTM):湖南萨拉伊尔区带(LB):巴戈尔萨拉伊尔区带(BB)吉达萨拉伊尔区带(DB);科布多加里东区带(HB):哈拉加里东区带(HRB);戈襞阿尔泰一曼达尔戈壁加里东区带((AB);杭爱一肯特海两区带(HB);色楞格晚海西印支区带(SB);中戈壁晚海西一印支区带(MGB)。南蒙古:查干乌物地块(TUM:胡达克乌勒地块(HUM);努克达瓦加里东区带(NB);戈壁一天山加里东区带(iT1);南蒙古海西区带(SMB):阿塔斯博格多晚海西印支区带(AB);索伦克尔晚海西印支区带(SlB王鸿祯,何国琦,张世红/地学前缘( 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6,13(6)蒙古地块(图5)。最近在图巴一蒙古地块北部壁一阿尔泰一曼达尔戈壁(GAB)加里东区带的奥(桑基连断块)获得了~500Ma的变质年龄,这可能陶系一志留系上部和下部之间不整合,并均为海西与本区萨拉伊尔造山运动有关。蒙古南部的古元古运动所改造。这一广阔的东西向造山带(GAB)可代岩石可能见于蒙古南边界附近的东西向胡达克乌能构成早古生代北蒙古古大陆的南界。在蒙古南勒地块(HUM)和查干乌勒地块(TUM部,加里东期戈壁一天山带(GTB)夹有变火山岩的中元古代至新元古代早期的岩层分布广泛,形奥陶纪一志留纪变沉积岩均已变形,并被泥盆纪碎成蒙古的主要前寒武纪基底。在图巴一蒙古地块北屑岩不整合覆盖。最近在中国的准噶尔地区发现了部,胡金戈尔群由变玄武岩和变沉积岩组成,包括有类似的层序。因此,加里东造山作用在蒙古南部和(829士23)Ma变质年龄的蓝片岩1。在蒙古一阿中国西北部均有重要意义。尔泰地块(ATM)和邻近的中国部分,巨厚的蒙古(3)海西和印支阶段(泥盆纪一三叠纪)。在蒙阿尔泰群由高度成熟的陆源沉积组成,其上被含化古南部,泥盆纪至早石炭世的早海西期构造带十分石的奥陶纪地层不整合覆盖。在蒙古最西部和邻近显著。南蒙古海西区带(SMB)代表了晩古生代地的中国地区获得了约1400~1000Ma的SmNd壳增生的主要构造区,其两端均延伸至中国境内。模式年龄,表明蒙古—阿尔泰群形成于前寒武纪。在西端与中国的厄尔吉斯一阿尔曼泰带相连,再向含叠层石碳酸盐岩的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沉积序列西与俄罗斯著名的斋桑褶皱带相连(图1,3)。南蒙见于蒙古东北部图巴一蒙古地块和蒙古—阿尔泰地古海西区带中段的上古生界主要为泥盆系及下石炭块的南带,可以看作是古老基底之上的准盖层,这与统島弧型火山岩和碎屑岩,也包括其底部的上志留中国的塔里木地台和中朝地台类似统地层。在此区带内的蛇绿混杂岩带呈不连续分2.3蒙古新元古代晚期一三叠纪的演化布,显然后来已遭受解体。这一地层序列的下部包(1)萨拉伊尔阶段(新元古代晩期—早寒武世)。括较厚的晩志留世至泥盆纪的枕状拉斑玄武质熔这一阶段包括新元古代晚期至早寒武世,在蒙古十岩、安山岩和凝灰岩,以及晚泥盆世的中-酸性火山分重要。发育良好的萨拉伊尔造山区带分布于蒙古岩和含珊瑚灰岩碎块的滑塌堆积。在与岛弧有关的西部,由文德纪至寒武纪硅质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火火山岩中发现了弗拉斯阶的牙形刺和年龄约为370山岩组成,可能部分形成于有岛弧和海山的多岛洋Ma的侵入岩。这一序列的上部由早石炭世富含浅盆。最近在多处伴生蛇绿岩中获得了UPb年龄为海化石的细粒砂岩和泥岩组成,虽然火山碎屑沉积568~573Ma,SmNd年龄~520Ma的锆石,这与说明火山活动依然活跃,但可能形成于后碰撞造山早期用化石确定的年代一致。湖区的同碰撞花岗岩期。在前寒武纪时期,蒙古一阿尔泰地块(ATM、同位素年龄为中—晚寒武世。蒙古北部有两个北东加里东期科布多带(HB)和蒙古北部的其他地区广向的萨拉伊尔造山带(DB和BB),向东延伸直至俄泛分布泥盆纪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并夹有中酸性火罗斯,其中发育有奧陶纪时的后造山期花岗岩。但山岩。它们形成了基底之上的盖层系统。是,最近对加里东造山带内著名的巴彦洪戈尔蛇绿在蒙古中部的杭爱一肯特区带(HHB)发育有岩带的研究,揭示了蛇绿岩仰冲就位的时限为萨拉巨厚的泥盆纪类复理石沉积。杭爱—肯特区带的主伊尔期540~450Ma。一个不连续的萨拉伊尔造山体在早石炭世之后遭受褶皱变形,但在其东北部东带见于蒙古东北部乔巴山附近,这可能与鄂霍次克侧可能仍保留了一个残留海域区,最终关闭于印支地区的萨拉伊尔造山带有关(图1)。从最近在中国期。一个狭窄的印支构造带(图5)延伸至俄罗斯境佳木斯一兴凯地块西边界发现的萨拉伊尔期花岗岩内,可能与蒙古—鄂霍次克海道相接,最终于侏罗纪来看(图3),萨拉伊尔造山运动在蒙古东部和中国封闭的东北均有活动。中国煤化工支构造区带难以分(2)加里东阶段(中寒武世至志留纪)。蒙古西开。CNMHO塄格带(SB)、蒙古东部部的科布多加里东构造区带的下古生界发育良好,的中戈壁带(MGB)和蒙古南部的索伦克尔带包括特马道克阶和更老的巨厚复理石沉积,以及不(SIB)和阿塔斯博格多带(AB)。阿塔斯博格多区整合于其上的奥陶纪和志留纪碳酸盐岩、碎屑岩及带向东、西两个方向均延入中国境内。这个区带的含镁铁质和中性火山岩。在蒙古中部和东部,戈特征是发育较厚的双峰式裂陷槽火山岩和火山碎屑王鸿祯,何国琦,张世红/地学前缘( 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6,13(6)岩组合,古植物化石表明其时代为晚石炭世至早二台和中朝地台北部的狭窄的加里东构造带代表了叠世。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与博格达山的地层序列陆弧碰撞增生带。在蒙古,北部各陆块陆续增生到相对比,后者是分隔新疆北部准噶尔与吐哈地块的西伯利亚地台之上。蒙古各地块与萨拉伊尔及加里石炭纪拗裂陷槽。而另一种可能的解释则是石炭纪东构造区带共同形成了北蒙古古大陆,其南缘为戈至二叠纪的弧-盆系统可能发育于蒙古南部的阿索壁—阿尔泰加里东构造带。晩古生代大洋的两个主伦克尔带,并与内蒙古的晚海西至早印支期构造区要分支即北部的斋桑一南蒙古一兴安洋盆和南部带相连(图3)。三叠纪至侏罗纪的陆相盆地发育于的乌拉尔一天山洋盆,在早石炭世之后大部分都已蒙古北部的色楞格带(SB)和杭爱—肯特带(HHB)·消失,形成了海西期的主要缝合带(图1)。蒙古南包括三叠纪类磨拉石和含煤沉积、粗面岩和安山岩部和中国内蒙古地区的晚石炭世至早三叠世的各个以及侏罗纪碎屑沉积,其中的植物化石可以确定其海盆可能形成了一个具有分散岛屿的洋盆,其充填时代。在蒙古南部的诺彦盆地中发现了早三叠世过程未见明显的碰撞。而且在北蒙古区内,晚海西Lystrosaurus hedini化石,与鄂尔多斯盆地的化石期至印支期存在的实际上是陆内残留海完全一致。在中国,昆仑一秦岭中央造山带以南,从早古生2.4蒙古印支期后的演化代以来就存在的开阔海一直延续,而广阔的印支构印支造山期后,蒙古也与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一造区带则以北部的木孜塔格玛沁和南部的金沙江样,进入陆内演化的新阶段,三叠纪之后再没有海相两个主要印支期对接带为标志。主要的碰撞带通常沉积发育。侏罗纪含钙碱性火山岩的火山沉积盆地与老的碰撞带相重合,也就是说,它们是多阶段的或分布于蒙古东北部,与邻近的中国兴安岭地区一致。白垩纪盆地广泛分布于蒙古南部18,也产出著名的叠加的碰撞带。在印支阶段末期,作为二叠纪一三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其中以赛音山达及其附近的叠纪泛大陆的北半部的劳亚超大陆才最终形成宗巴彦盆地最具代表性。蒙古西部的新生代盆地分中国和蒙古在印支期后大阶段,出现了全新的布广泛。在巴彦洪戈尔东南部的外阿尔泰盆地发现构造体制,主要是由于泛大陆的裂解和大西洋的张了大量古近纪的哺乳动物化石,与中国内蒙古发现开导致了环太平洋域的出现。侏罗纪时西太平洋向的化石可以对比。东亚大陆的俯冲引发了沿中国东部和蒙古东部的大陆边缘型岩浆活动。这一新的构造型式导致中国由结论南部与北部之间差异向东部与西部之间差异的根本转变。在中国东部,在一定程度上包括蒙古东部,出本文按照构造单元和构造阶段对中国和蒙古的现具有陆缘型和陆内型相结合为特征的火山活动,演化史进行了讨论。中国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包括3随后又发生了晚白垩世的新生代的伸展体制,导致大阶段,分别为:(1)陆核的聚合(2.8Ga);(2)原地裂谷盆地的发育以及派生的地壳和岩石圈的减薄。台在吕梁期的侧向增生及固结(1.8Ga);(3)地台在在中国西部,青藏高原的构造发展过程是亲冈瓦纳晋宁运动中克拉通化并拼合形成华夏超大陆(830各地块的北移并增生于欧亚大陆之上,南部表现为Ma)。至晋宁期为止,中国地壳演化一直以大陆增喜马拉雅板块向北俯冲于冈底斯地块之下,中部表生、固结并聚合形成新元古代罗迪尼亚超大陆的一现为分散式的地壳加厚和缩短,北部则为塔里木和部分为主。在蒙古仅识别出了以主要地块的形成为蒙古一西伯利亚各古陆的向南挤压。在中国西部与标志的、结束于830Ma的最后一个大阶段。东部之间,一个由挤压与伸展、地壳和岩石圈的增厚晋宁期以后,中国和蒙古都进入以离散大陆与与减薄之间的对立与交替构成的体制是十分明显洋盆并列的构造格局为主的大阶段,直到印支末期的。H中国煤化工中国西部下方的软流才重新聚合(210Ma)。大华夏超大陆于寒武纪开圈向CNMHG个过程可能又导致了始裂解,在中朝地台和柴达木地块之间形成了洋盆,中国东部的地幔上涌以及地壳和岩石圈的减薄作经加里东造山期完全闭合,并形成明显的碰撞带。用然而扬子地台和华夏古陆之间广阔的加里东构造区感谢邓晋福、李思田、刘训、陆松年、莫宣学、任纪舜、王则发生了无明显碰撞作用的褶皱和抬升。塔里木地自强和游振东的有益讨论和帮助。王鸿祯,何国琦,张世红/地学前缘( 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6,13(6)References13 YIN A, HARRISON T M. Geologic evolution of the Hima-laya- Tibetan orogen [j]. Annu Rey Earth Planet Sci, 200028:211-280.[I WANG Hongzhen. Atlas of the palaeogeography of China[MT. Beijing: Cartographic Publishing House, 1985: 1-143 14 SHI Xiaoying, YIN Jiaren, JIA Caiping. Mesozoic and Ceno-zoic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ea level change cycles in theNorthern Himalayas, South Tibet, China [J].Newsletters[21 LI Chunyu, WANG Quan, LIU Xueya, et aL. Explanatoryon Stratigraphy, 1996, 33(1):15-61.notes to the tectonic map of Asia[M]. Beijing: Cartographic[15 XIAO Xuchang, LI Tingdong, LI GuaPublishing House, 1982.evolution of the lithosphere of the Himalayas[M]. BeijingSHI Xiaoying. WANG Xunlian, et al.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1988: 42-88(in Chinese)Research on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China[M]. Guang- [16] DEWEY J F. SHACKELTON R M, CHANG C et al. Thzhou: Guangdong Science & Technology Press, 2000: 1-457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 J]. Phil Trans ReSoc Lond,serA,1994,327:379-413.[ 4] ZHANG Guowei, MENG Qingren, LAI Shaocong. Tecton[17 BADARCH G. CUNNINGHAM W D. WINDLEY B F. Aics and structure of Qinling orogenic belt[J].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1995,38(11):1379-1394.new terrane subdivision for Mongolia: implications for thePhanerozoic crustal growth of Central Asia [J]. Journal of A[5 HE Guoqi, LI Maosong, LIU Dequan, et al. Palaeozoic crus-l evolution and mineralization in Xinjiang of China [m]Urumqi:Xinjia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Hongkong: F4 [18] TOMURTOGOO O. Geological map of Mongolia(1: 1 000ucational and Cultural Press Ltd, 1992: 1-437(in Chinese)00) and attached summary[M]. Ulanbaatar, Mongolia.[6] LIU Baojun. XU Xiaosong. Atlas of the lithofacies and palae-geography of South China(Sinian-Triassic)[M]. Beijing参考文献Science press, 1994:1-188[7 MA Lifang, QIAO Xiufu, MIN Longrui, et al. Geolatlas of China[M]. Beijing: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1]王鸿祯.中国古地理图集[M.北京:地图出版社,1985:12002:1-348(in Chinese)13.匚3]王鸿祯,史晓颖,王训练,等.中国层序地层研究[M].广[8 REN Jishun. WANG Zuoxun, CHEN Bingwei, et aL. The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1-457tectonics of China from a global view-a guide to the tectonic5]何国琦,李茂松,刘德权,等.中国新疆古生代地壳演化及map of China and adjacent regions [M. Beijing geological成矿[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香港:香港文化教育Publishing House. 1999: 1-50(in Chinese出版社,1992:1-437[9 DENG Jinfu, MO Xuanxue. ZHAO Hailin. et aL. A new6]刘宝珺,许孝松.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图集(震旦纪一三叠model for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Chinese lithosphere纪)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18inental roots-plume tectonics"[J]. Earth-Science Reviews7]马丽芳,乔秀夫,闵隆瑞,等.中国地质图集[M.北京:地2004,65:223-275质出版社,2002:1-34L10 WANG Hongzhen, MO Xuanxue. An outline of the tectonic8]任纪舜,王作勋,陈炳蔚,等.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中国ution of China[J]. Episodes, 1995,18(1/2):6-16及邻区大地构造图简要说明[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11 YIN Hongfu. The palaeobiography of China[M]//Oxford biography series No. 8. Oxford: Oxford Science Publications15]肖序常,李廷栋,李光岑,等.喜马拉雅岩石圈演化总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专报,五,构造地质,地质力学,第7号[12 HUANG T K. Anof the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of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42-88China j. ecogcae Helvetiae, 1978.71(3):611中国煤化工CNMHG

论文截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