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不死”到“社会的不朽”——梁启超、胡适两代知识分子的生死观之比较 从“精神不死”到“社会的不朽”——梁启超、胡适两代知识分子的生死观之比较

从“精神不死”到“社会的不朽”——梁启超、胡适两代知识分子的生死观之比较

  • 期刊名字: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文件大小:
  • 论文作者:陈友良
  •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更新时间:2022-04-28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梁启超对生死问题的严肃思考始于戊戌后流亡日本时感受到的尚武风气.通过对日本武士道的剖析,杨度、梁启超提出“精神不死”说,认为个体生命的意义在于对于“大我”生命永恒性的贡献,以此作为“新民”文化之一种.五四知识分子的“社会的不朽”、“不死”说对于将来和社会的观念作了同样的阐释.但五四知识分子对个人主义的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晚清一代人“至诚无我”的大我观,他们对自然主义的信仰也与梁启超的人文宗教信仰不同.

论文截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