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哲学中的“静”观念 先秦哲学中的“静”观念

先秦哲学中的“静”观念

  • 期刊名字:云南社会科学
  • 文件大小:
  • 论文作者:王正
  •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 更新时间:2022-04-28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静,最初与动相对,后来逐渐发展出政治安宁等褒义,并在春秋时期具有了德行的意义.先秦儒家十分重视静,孔子以静比喻“仁者”,孟子讲“不动心”,荀子讲“虚—而静”,都认同静在工夫修养中的意义.但在儒家看来,静并不是第一性的观念,它是依附于礼或心的第二性观念.而在道家思想中,静被视作第一性的观念,是可以代表道的,所以静是道家本体论、宇宙论、修养论的重要观念.在法家和纵横家等其他先秦诸子的理解中,静则被视作一种有效的工具或方法,来实现政治目的.经过先秦哲学的发展,静具有了工具性、工夫论、本体论等丰富含义,这是动所没有的.

论文截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