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气化阴阳五行 论气化阴阳五行

论气化阴阳五行

  • 期刊名字:前沿
  • 文件大小:
  • 论文作者:李铁华
  • 作者单位:上海建桥学院
  • 更新时间:2020-03-23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2010年第10期前沿No. 10 2010总第264期Forward PositionSum No. 264论气化阴阳五行李铁华(上海建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上海201319)[摘要]与“气”结合,阴阳、五行由自然现象和物质元素被提升为具有抽象意义的哲学范畴。气化阴阳五行不仅是存在论、生成论意义上的实体范畴,而且是价值观和信仰观中沟通天人的重要媒介。气化阴阳五行体现出中国哲学范畴的综合性特征:经验性与超验性、物质性与精神性、实体性与变异性的内在统- -。这与现代生态整体观有着近似的一面。[关键词]阴阳五行; 气化;实体;信仰体系;生克制化[中图分类号] B2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 8267 (2010) 10-0054 -03阴阳、五行本是自然现象和物质元素,后与气结向太阳的一面被称做“阴”;“五行" 则与“五材”合遂抽象为一般之原理。前贤曾经指出,“如果不理“六府” 等混用,如《左传●文公七年》云:“水、解阴阳五行学派的世界观、知识论和逻辑学,则对于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又云:“天生五自汉以下的儒家哲学,也不能够有充分理解。”事实材, 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左传●文公襄公二十上,与阴阳五行密切相关者并不限于儒家,而关键在七年》) 又云:“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于阴阳五行这一哲学范畴究竟为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因地之性, 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价值观,体现了中国哲学范畴的什么特征,使得不理色, 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左传●昭解它就不能充分理解中国文化。公二十五年》)这些都是对生产生活中的事物所做的-、 从物质元素到概念化之气化阴阳五行基本分类,通过这种分类逐渐把它们进行抽象概括并作为普遍性的概念被广泛应用。阴阳五行的起源,20世纪初以来一直为学界所重西周末年,气、阴阳、五行逐渐融合,并被抽象为视,引起过多次讨论,但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一般概念。 这- -时期,阴阳、五行出现了合流的倾向,是。“由于早期文献多已不存,且存者也常常真伪难与 “气”范畴也联系在了一起。(《国语.周语上))把辨,因而很难对阴阳五行的起源时代做出确切的断天地之气分为阴阳两极, 以此两极间的失衡来解释自然定。但阴阳、五行何时起被作为哲学概念广泛运用,界的地震现象, 同时又把阴阳与社会人事联系了起来。则可以从诸种文献中看到。“气”自作为中国哲学的《老子》 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重要范畴开始,就与阴阳五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章)老子用气和阴阳组合来解释宇宙万物的形成过李存山先生认为,“中国哲学的‘气’概念从它一产程。 《庄子》则进-步指出“阴阳者,气之大者也。”生,便与‘阴阳’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3阴阳(《庄子●则阳》)阴阳作为“气”范畴的重要概念,到,五行作为普遍概念的应用要早于气,战国末期起,庄子生活的时期已初步确定了下来。阳五行才开始被看做“气”范畴的重要表现形式,广《管子>9中则初见阴阳、五行与气同时相搭配的现泛运用于对各种自然、社会现象的解释,并于秦汉时象。其云:“东方日星,其时日春,其气曰风,风生木期渐趋形成为- -种文化诠释模式。与骨。..1方日日其时日夏,其气日阳,阳生火与在早期文献中,阴阳和五行是不相联系的。它们气。...中央日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以风雨节,土主要被用来描述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社会现益力。 ...西日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阴生金与象。如“水北为阳,山南为阳。”(《春秋穀梁传●僖甲。...日月其时日冬,其气日寒,寒生水与公二十八年》)事物面向太阳的一面被称做“阳”,背血。..以符明气。”(《管子●四时》)相关文献的记[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视阔中的阴阳五行生态观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J008012)。[作者简介]李铁华(1979- ) .男,河南内乡人,哲学博士,上海建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建设。。54.载表明,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已经开始把阴阳作为为言化也, 阳气用事,万物变化也。金在西方。西方“气”的具体范畴来理解。可以肯定的是,从《管子》者, 阴始起,万物禁止。金之为言禁也。土在中央开始,古人已经试图把气与阴阳、五行融合到一起来解者, 主吐含万物。土之为言吐也。”(《白虎通义●封释各种自然社会现象。这样阴阳、五行就由早期单纯的公侯》) 此种认识被后来的正史《五行志》延用。萧生产经验中的物质归类式的现象描述,渐趋转化成为具吉 《五行大义●序》亦云:“万有森罗,以五为度,有抽象意义的哲学概念,并与具有动态性和媒介性的过其五者, 数则变焉。实资五气,均和四序,孕育百“气”范畴联系了起来。这就为阴阳五行的结合、沟通品, 陶铸万物。”后来,宋明理学家则进行了更系统创造了条件,也使得阴阳五行以普遍概念和原理的形式化的整合, 如朱熹云:“数只是算气之节候。大率只为人们广泛接受成为可能。是一个气。阴阳播而为五行,五行中各有阴阳。”李存山先生曾指出:“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家明确( 《朱子语类●理气上》)因而,组成万物的单纯物质提出‘五行’是‘气'之所生,‘五珩’失去了原有的或五种元素的 “五行”,在与阴阳思想的交流过程中,形质而成为‘五行之气’,这说明早期的五行学说被容成了 使人事和自然发生变动的力量,五行被一一与气纳、消化在气论的思想体系之中了。”[2)*李申先生则认相匹配地加以解 说。为,自汉代开始,“元气、阴阳、清浊、五行作为气范总之,“气”与阴阳五行的匹配,使阴阳五行被畴的基本类别”流传了下来,“并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统-于 “气”范畴中,气成了阴阳五行的本根或本的思想。”国虽然两位学者的表述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指体。 宇宙的生成变化,人的形成及社会人事的变动都出了气与阴阳五行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与我们的上述考可 以通过阴阳五行之气而被认识和解释。察是相-致的。事实上,阴阳五行与气由各自独立到结二、存在论和生成论意义上之气化阴阳五行合到-起,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阴阳、五行与气的结合开始较早,但事实上直到战国时期才开始有质那么气又是什么呢?它缘何能成为阴阳五行的实的变化。到秦汉时期,阴阳五行才最终被广泛纳人到气体性依据呢? 《庄子》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范畴体系中,成为气的具体化形式。秦汉时期,以气来为生, 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 -解释阴阳五行的文献越来越多。这说明到秦汉时期,也, 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气”与阴阳五行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在《吕氏春秋●为神奇, 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日:通天下一气耳。”四时》里,“土气”“木气”“金气”“火气”“水气”(《庄子.知北游》)孟子论“浩然之气”道:“其为这样的概念,已经不再是各不相同的物质元素,而以共气也, 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於天地之间。同实体的“气”为依托。同时,性质各异的五种元素其为气也, 配义与道。”(《孟子●公孙丑上》《荀子》之间也具备了一定的相生关系。“类固相召,气同则合,亦道: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声比则应”即是对上述各元素间关系的抽象概括。这种知而无义, 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概括,已不是单个的或偶然的文化现象,而是逐渐成为天下贵也。” (《荀子●王制》)葛洪更直言:“人在气普遍的社会意识。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於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如西汉时期,董仲舒就更为系统简洁地把“阴也。” (《抱朴子内篇.至理》15109朱嘉云:“一元之阳”“五行”看做是“天地之气”的具体展开。他认气, 运转流通,略无停间,只是生出许多万物而已。”为:“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 (《朱子语类●理气上》)过去学者们常以唯物与唯心列为五行。”(《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从董仲舒及二分法的方式, 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把“气”看做其同时代的其他相关论述可以看出,阴阳五行的共同是现代哲学 “物质”意义上的哲学范畴,而仔细分析依托是“天地之气”,但在“天地之气”的分合与时上述引文中的 “气”的内涵,不难发现“气”范畴在空变化中事物的性质和作用是不同的。五行各有所中国传统哲学中有 着更为深层的文化内涵。主,而阴阳则分而辅之,以助各行,尽管各自有不同“气”之所以能够成为阴阳五行的本质或依托,的“职责",但共同的依托则是“气”。“气” 成为整正是因为气的上述本质。 正如日本学者所指出的,合“阴阳”和“五行”共通性的媒介。“‘气’在中国,不仅自宋到明,在朱熹(朱子)和东汉班固总集的官方文集《白虎通义》,则更具王守仁 (阳明)为中心的理气哲学中,在体系性的存体地把五行与阴阳进行了配对。班固认为:“五行者,在论中起着主要作用, 而且可以看到,在战国到汉代何谓也?谓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为一把万 物的生成作为考察对象时开始,它就被作为天行气之义也。...位在北方。北方者,阴气在黄实质组 成人和物的能量的基础,贯穿于包括儒教、道泉之下,任养万物;水之为言淮也,阴化沾濡任生教及佛教的整 个中国思想史。不仅在狭义的精神历史木。木在东方。东方者,阴阳气始动,万物始生。木范围内, 而且还包括人的身体方面一在道 教不老不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火在南方。南方者,阳在死的方技中, 在汉医学的治疗处方中,它作为最原质上,万物垂枝。火之为言委随也,言万物布施;火之的基础原理在说明上被明确地使用。"[61无论从早期的宇宙生成论,还是从宋明以来的存在论来看,气作为中把阴阳五行与五方神、五岳信仰等融汇-体的情况最基本、最普遍的哲学概念,在中国哲学的概念体系则更为普遍。就连外来的佛教信仰中也将阴阳元气论中是始终一贯的。和五行、五方神等纳入其信仰体系中。如南北朝时期这种一贯性也反映着中国哲学的独特性。中国哲流传甚广并对天台宗、密宗等产生较大影响的《提谓学的“气”不同于西方哲学的本体或实体概念,但又波利经》 中就有五行、五星、五岳等与佛教五戒相配具有本体概念所体现出来的实体功能,它体现着中国的形式。国]哲学概念的综合性特征。气既是经验的,又是超验总之,阴阳五行作为“气”重要的具体化形式,的;既可化为物质性的实体,如土气、火气、云气、无论以何种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要素之间进行整清气、浊气等;又可化为精神性的实体概念,如合, 所体现的价值观和信仰观仍然离不开“气"这- -“精”“神”“魂”“魄”“性”“情”等。因此,“气”范畴。当“气”呈现为天人之德的沟通时,阴阳五行在中国哲学的概念体系中就不仅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就以善恶、 “五常”(五性)的形式展现;当气体现为而且还是生成论、存在论意义上的概念。人们的信仰追求时,它又以上帝、神(仙)、鬼、妖、三、价值观和信仰观意义上之气化阴阳五行怪、五帝、五方神、五岳神等形式出现,或者以其他技术(如占卜)形式呈现。但无论它们以何种方式呈实际上,就“气”概念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来看,现, 内在的质的规定性是-致的,即都是气或气所体它又不仅仅是生成论和存在论意义上的,而且还贯通现的天所赋予的人的价值。于中国文化的价值论和信仰体系中。在中国传统的伦实际上,阴阳五行在发展演化过程中,不只是通理型社会中,伦理德性问题是社会政治秩序和个人行过经验的总结转化为中国哲学 “气论"的重要范畴,走于社会最基本的合法性基础。因此,伦理道德产生而且阴、阳及五行各要素之间形成了动态的相互制约的机制也就成了各种学派探讨的价值论的核心问题。的关系, 成为诠释中国各种自然、社会现象的基本原如董仲舒云:“阳,天之德,阴,天之刑也,阳气暧理一“生克制化”原理,也即相生相克与变易转化而阴气寒,阳气予而阴气夺,阳气仁而阴气戾,阳气制衡原理。 这与现代意义上以有机自然观为基础的生宽而阴气急,阳气爱而阴气恶,阳气生而阴气杀。”态文化内涵有着极为相近的- -面。(《春秋繁露.阳尊阴卑》)又如《礼记》日:“故人注释]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7133《白虎通义.性情》亦道:“性情者,何谓①关于阴阳五行的起源问题,20世纪初的讨论参见雇吉刚主编也?性者,阳之施;情者,阴之化也。人禀阴阳气而《古史辨》第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所收诸文:此后生,故内怀五性六情。...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又有广泛讨论,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是也。”这些都是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庞朴的《阴阳五行探源》,载就价值论意义上讲的。这里以气为依托,探讨了现实,《稳莠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齐思和(五行说之起源) ,载<中国史探研),中华书局, 1981年版等著作和论文。社会的伦理道德来源及其合法性这一基本问题。 人之② 考证其大部分为战国时期稷下学者所做。详见郭沫若等《管德(善)是稟天而有的,而天通过“气”与人相通,子集校》的“序录”部分的考证。郭沫若、闻一多等:《管子集人也就具有了“善”德。“五行之秀气”即仁、义、校.序录》科学出版社,1956年3月版,第1-12页。礼、智、信“五性"。孔颖达《礼记正义》日:“言[参考文献]人感五行秀异之气,故有仁义礼知信,是五行之秀气[1]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也。”14-46“气”通过阴阳五行这样的具体化形式沟1957 :645 - 646.通了天人之德,为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的合法性找到[2]李存山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了最为坚实的合法性基础,即“天”这一在农业社会社,1990.最具超越性的权威性存在。[3]李申.万法归宗:气范畴通论[ M].北京:华艺出版社. 193:同时,中国复杂的多元信仰体系也与气密切相24.关。如王充曾云:“凡世间所谓妖祥、所谓鬼神者,[4][日]栗田 直躬.古代支那典籍中所见气的观念[A].小野泽皆太阳之气为之也。”(《论衡●订鬼》)又如《搜神精一,等.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C].李记》所言:“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气乱于中,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309.物变于外。形神气质,表里之用也。本于五行,通于[5] (晋)萬供.抱朴子内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0.五事。虽消息升降,化动万端,其于休咎之征,皆可[6][日]小野泽精一.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得域而论矣。”(《搜神记》卷一)袄祥、鬼神皆本于.序[A].小野泽精-,等.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4.阴阳五行之气而生,又通于人事。人、事、物内在之[7](清)朱彬. 礼记训赛[ M].北京:中华书局1996.气的治乱是各种神怪形成与存在的依据,并通过气转[8]李铁华阴阳五行与四大五蕴比较研究:汉唐时期佛教中国化成各种各样的具体形式。后世民间信仰和道教信仰化问题新探[D].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哲学系,2008.

论文截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