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黄河滩区建设框架的研究 河南省黄河滩区建设框架的研究

河南省黄河滩区建设框架的研究

  • 期刊名字:人民黄河
  • 文件大小:579kb
  • 论文作者:杨士恒
  • 作者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 更新时间:2020-11-03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第32卷第8期人民黄河Vol.32 . No. 82010年8月YELLOW RIVERAug. ,2010[防洪 ●治河]河南省黄河滩区建设框架的研究杨士恒(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3)摘要:河南省黄河滩 区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建设防洪工程抵御洪水侵袭,应对二级悬河、防止溃堤洪泛,加强避水设施建设,完善滩区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持续发展,利益协调等6个方面。提出了河南省黄河濉区建设框架的建议:运用单一行政主体的特区模式管理滩区,建设集中居住区、保障群众安全,利用资源优势布局滩区产业,制定和完善滩区各项政策等。关键词:河南省黄河滩区;特区模式;安全建设;产业布局;滩区资源中图分类号: TV873;TV882. 1文献标识码:Adoi:10. 3969/j. issn. 1000-1379. 2010. 08. 009河南省黄河滩区涉及洛阳、郑州、开封、焦作、新乡、濮阳6一半。已建避水村台还存在高度、面积达不到规划要求等问个市19个县(区)1 125个自然村,居住人山100多万,土地总题。因此,加快滩区安全建设步伐迫在眉睫。面积约为2 266 km' ,共有耕地13.42万hm2 '。受洪水频繁漫(4)急需制定、完善滩区政策。长期以来,黄河下游滩区一滩和经济结构单-化等因素影响,滩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严重直被作为洪水期滞洪沉沙的区城使用,但国家在政策上却没有滞后,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运用明确其蓄滞洪区地位。黄河滩区蓄滞洪水后,受淹耕地、倒塌后,对黄河下游洪水的控制能力大大提高.使研究河南省黄河房屋得不到应有补偿。农民个人财产没有明确的政策保障,致滩区建设框架等成为可能。使滩区群众经济、文化落后,生活贫困,人均收入仅为本省其他地区农民人均收入的27% -47%。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1河南省 黄河滩区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尤其是全面减免农业税政策的出(1)加强防洪建设,抵御洪水侵袭。小浪底、三门峡等水库台,滩区仅有的减免农业税的政策已不再是特殊政策。目前,联合运用将大大提高黄河下游防御洪水的能力,但小浪底至花滩区问题不仅仅是“三农问题" ,而是“三农问题"与“防洪问园口区间产生的百年一遇洪水花园口站流量将达12 900 m'/s,题"的组合体,因此制定新的滩区政策和补偿标准势在必行。而目前黄河下游的平滩流量只有约4000 m'/s。滩区“来水就(5)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持续发展。目前,农业生产几乎成淹.小水大灾"的局面没有改变。滩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相当了黄河下游滩区的唯-产业,农田几乎全部种植粮食作物,其他经济作物占的比重很小,大部分农田没有可靠的灌排设施,落后,其中省级贫困县有6个、国家级贫困县有3个。(2)应对二级悬河,防止溃堤洪泛。目前,郑州以下除局部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秋粮作物不能保收,产量低而不高滩以外,“二级悬河”普遍存在。“二级悬河”滩唇-般高于稳。应充分利用滩区水、泥沙、土壤、生物.旅游等资源,加强滩黄河主槽临河地面3 m左右,最高达5 m,其中东坝头至陶城铺区群众教育和培训,改变滩区单一-产业结构,推行生态型城镇河段是下游“二级悬河”隐患最为严重的河段。“ 二级悬河”的型、家庭旅游型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农村建设,找到适合滩区社存在,加大了洪水漫滩的几率,使滩区受灾几率增大,对滩区群会经济发展的模式,实现滩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更为严重的是,一旦发生较大洪(6)条块分割管理,利益协调艰难。黄河水利委员会行使水.生产堤被冲毁,将使洪水在滩区形成“横河”、“斜河”、“滚黄河下游防洪设施、滩区的整治工程建设和管理权,地方政府河”顺堤行洪等不利局面,严重危及黄河大堤的安全等。负责滩区经济建设、资源开发利用、群众生产生活等。黄河下(3)群众外迁困难,急需加强安全建设。自实施国务院游流经河南和山东两省,滩区分别隶属河南、山东两省15个地(1974)27号文“废堤筑台”政策以来,30多年来滩区共外迁安(市)43个县(区) ,这种“多头”管理、“条块分割”模式,容易产置12.73万人,占滩区总人口的7%。2008年8月获国务院批准生不协调、不平衡的现象。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主要是,黄河的《黄河流城防洪规划》载明:考虑到滩外安置容量的制约,国河务部中国煤化工年。滩区群众为了利用家和地方移民资金投资能力的限制,以及生产半径等因素的影响,从长期看,大部分滩区人民仍需要就地建设安全住所,发展基金TCYHCNMHG。07000)生产。目前,滩区受土地调整困难.资金不足等因素限制,还有作者简介:杨士恒(1967- -),男 ,河南兰考人,别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879个村庄92万人没有避水设施,超过了滩区现人口数量的E-mail:yshiheng@ 126. com●20●人民黄河2010年第8 期滩区资源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在从事许多生产活动和基础设与堤内对应滩地资源和产业布局有关。若堤内资源丰富产业施建设时不能遵循河道行洪的相关规定,对黄河安全行洪造成密集,从业人员多,建镇规模就较大,反之建镇规模就宜小些。严重的威胁,如许多“黑砖窑”建在危害黄河防洪安全的险要位实施堤内集中建镇安置,应考虑集中居住区具有一定的防洪标置等。显然,在现行管理模式下,滩区全民防洪的局面难以准,洪水不超标时,集中居住区对外交通不断,群众正常生活不形成。.受太大影响,遇超标准洪水时群众能够迅速撒离。根据滩区环境承载力和自然资源分布状况.坚持利于滩区行洪滞洪沉沙、2河南省黄河滩区建设框架构建充分利用原有村台的原则.在滩区统-规划修建几十个台顶面构建黄河滩区建设框架应针对滩区亟待解决的各种问题,积1 km2以上,安置万人以上的高大避水联台,并加大基础设在遵循河流自然功能和河流生命力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施建设,使之成为安全稳定的集中居化场所。遵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2.3利用资源优势 ,布局滩区产业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河南省黄河滩区建设框架见河南省黄河滩区地理位置特殊,自然资源优势明显,有丰富的水资源、泥沙资源.土壤资源生物资源等,交通发达,劳动图1[2]。力资源丰富。另外,河南黄河滩区还沉淀了深厚的历史、治河、运用特区模式||群众集中居住利用资源优势完善滩区政策饮食、旅游景观等文化资源。管理滩保障安全布局滩区产业实现持续发展.鉴于滩区在黄河下游防洪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产业开发和布局时,要以保证黄河下游防洪安全为前提,防洪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产业结构变化的核心是农业和工业之间“二元转河南黄河滩区建设框架构建化”。要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促进农民就业和居住集中,实现人口、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调发展。加强农黄河下游滩区现状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形成“公司+专业区+市场"的生产模式,重点推进奶业养殖、良种繁育、饲料种植等示范区建设.以管理条块分割难滩区群众居住分 滩区产业主要为滩区政策不完滩区的优质资源引导非政府资金的投入。利用黄河滩区的文协调,滩区建设散.防灾安全建农业,产业单一,善,灾后难重建化旅游资源,全面推出黄河沿线的生态休闲旅游和黄河文化之管理成本高不达标经济落后群众生活贫因旅。建设沿黄河大堤向南500 m宽的生态林带,大力发展服务图1河南黄河滩区建设框架沿黄城市的假8休闲经济。2.1 实施“单一行政主体"的“特区*管理模式2.4完善管理政策,实现滩区持续发展根据黄河滩区是相对独立地域的特点,以距两岸黄河大堤有淮河行洪区得到国家补偿的行政先例,黄河下游滩区也背河堤根3 ~5 km处界定为黄河下游“特区"的地界.见图2。应列人国家蓄滞洪区名录。除立法外,滩区应在明确实施国家补偿的基础上,大力推行洪水保险制度。另外,在完善滩区管3-5bm理政策时,应形成滩区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包括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等。3结语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8益增强,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滩区应成为黄河下游滩区治理的重要内容。针对河南省黄河滩区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应积极探索滩区建设的----滩区特区地界= "黄河大堤。方略,尽快实现滩区群众脱贫致富、安居乐业,保证滩区人水和谐相处。圈2河南省黄河滩区“特区"管理 区域设置专门行政机构或由黄河河务部门对该区域实行“单一参考文献:行政主体管理"模式,实施特殊的群众居所规划、产业布局和滩[1] 王俊.宁静,张兴源。黄河下游滩区分类管理模式研究[J].人民黄河。209,区政策等措施。拓宽3~5 km堤外地域,是为了保证滩区群众31(7):4-5.堤外安置、黄河大堤的培厚、大堤引水设施维修与管理等。[2]王俊,茹正波,郭水, 等河南省黄河滩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R].开2.2统筹集中建镇,保障滩区群众安全封: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20090.滩区群众安居工程分为堤外集中建镇和堤内集中建镇两中国煤化工[责任编辑赵宏伟]种。堤内外集中建镇就是在沿黄河大堤- -定范围内,考虑各种YHCNMHG制约因素和建镇可实施条件,统- -规划统筹布局,相对集中建镇,主要安置黄河大堤临河堤3 km以内和落河村的全部群众。建镇位置:一般应以方便群众去堤内从事生产为宜,建镇规模还,21●

论文截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