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香气化学研究进展 黑茶香气化学研究进展

黑茶香气化学研究进展

  • 期刊名字:茶叶科学
  • 文件大小:594kb
  • 论文作者:何华锋,朱宏凯,董春旺,叶阳,桂安辉,高明珠
  •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省茶叶加工工程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国家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更新时间:2020-07-04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茶叶科学2015,35(2):121~129Journal of Tea Science投稿平台:htp:/rykk. cbpt cnki. net黑茶香气化学研究进展何华锋123,朱宏凯123,董春旺·23,叶阳123,桂安辉1,高明珠1.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省茶叶加工工程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08:2.农业部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08;3.国家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08摘要:黑茶是我国独有的荼类,独特的渥堆工艺形成了其陈纯的香气特征。本文详尽综述了近年来黑茶香气化学研究的进展,从黑茶香气成分的化学特性方面归纳岀甲氧基苯类和烯醛类化合物是黑茶独特香型的特征成分,分析了渥堆、干燥、贮藏等主要加工工艺对黑茶香气品质的影响,讨论了微生物对黑茶香气形成的影响,并指出了原料、香气提取方式等对黑荼香气分析的影响;最终提出黑茶特征性香气成分的鉴定与表征,香气骨架分子官能团的转化机理,以及微生物对香气形成的参与机制应是今后黑茶香气研究的难点。关键词:黑茶;香气化学;综述中图分类号:TS27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69X(2015)02-121-09Research Progress in Flavor Chemistry of Chinese Dark TeaHE Huafeng, ZHU Hongkai", DONG ChunwangYE Yang.2, 3, GUI Anhui, GAO Mingzhu1. Tea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Key Laboratory of Tea Processing Engineering of Zhejiang ProvinHangzhou 310008,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Tea Plant Biology 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Hangzhou 3 10008China; 3. Nation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Tea Industry, Hangzhou 3 10008, ChinaAbstract: As the unique kind of tea, Chinese dark tea characterize with the tasty and stale aroma which refers to thepile fermentation. This review summarized the recent progress in flavor chemistry research of Chinese dark teaAnalyzed with the chemistry property of the aroma components, derivatives of methoxyl benzene and allylaldehydewere clarified as the characteristic components of the flavor of Chinese dark tea. Subsequently, as well asmicroorganism, the effect of the processing procedure, such as pile fermentation, drying, storage and et al, on thearoma quality were declared. Also, the affection of the raw material and the extraction methodindicated. Therefore, s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flavor compounds, the transformationmechanism of the functional group on the skeleton of aroma molecular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microorganism in theformation of the flavor of Chinese dark tea will be the research topic in futureKeywords: Chinese dark tea, flavor, review依据加工方法和茶叶品质的不同,以按黄茶(乌龙茶)、红茶六大基本茶类。其中烷醇含量的高低,并参照传统习惯分类,陈椽黑茶3是我国特有的茶类,最早见于明嘉靖教授将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三年(1524),距今有400余年,是我国边彊收稿日期:2015-02-10修订日期:2015-03-12中国煤化工基金项目:浙江省“三农六方”科技协作计划(合同编号:201405)作者简介:何华锋,男,博土,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品质化学及有机合成化学硏究。·通讯竹CNMHG茶叶科学35卷藏、蒙古和维吾尔等兄弟民族日常生活的必需通过上述比较,排除散茶和压制茶形状上品。黑茶产区广漠,种类繁多,有湖南的茯砖的差异,黑茶的外形基本都要求色泽褐黑油湖北的青砖、广西的六堡茶、四川的黑茶润、有光泽,茯砖还要求“菌花繁盛”;湖南、云南的普洱茶和陕南黑茶等。黑茶在减四川、湖北黑茶汤色偏浅,主要呈现“橙黄”肥降脂、调节脂质代谢因等方面的卓越功效色,云南、广西黑茶的汤色较浓以“红浓”为使得它成为众多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同主,这与制茶原料的品种差异以及后期渥堆发时,消费者对黑茶的需求也不断攀升,据统计,酵程度存在着较大关系;各地黑茶由于后发酵2013年我国黑茶产量已达9.5万t,较2012对多酚类物质的转化,基本都形成醇厚、醇和年增长19%。的口感,以及褐色为主的叶底色泽。香气是评判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而黑茶1黑茶感官品质特征的香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黑茶的品质独特的加工工艺造就了黑茶区别于其他以及价格,同时,也有文献指出香气物质本身茶类的内含物质组成915,也形成了其独特的也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1。对比各地黑茶香感官品质特征。“渥堆”是黑茶加工的特色工气感官特征,不是普遍认为的那样,具有一致序,即揉捻后或毛茶加水后湿坯堆积发酵,的“陈香”,而是各具特色,如湖南的“湘尖在微生物以及湿热作用下,多酚类物质经过具有松烟香,茯砖具有“菌花香”;四川的南段时间的氧化后,一方面使得鲜叶的绿色路边茶具有“油香”,而西路边茶具有“烟焦褪变成黄褐色;另一方面除去了涩味,使滋气”;云南普洱茶(熟茶)强调的则是一种特味醇厚。殊的“陈香”;广西六堡茶的香气除“醇陈”黑茶因产地、工艺差别以及销区人们喜好之外,还有松烟和槟榔气味。在一定程度上讲的差异而具有各自的特征。笔者归纳整理了我黑茶香气特征的不同,也是区分各地黑茶品质国不同产地黑茶感官品质特征1617如表1。特征的重要指标。表1我国不同产地黑茶感官品质特征Table 1 Sensory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Dark Tea from different origins产地名称感官品质特征 Sensory quality characteristicOrigin汤色滋味叶底天尖、页尖、条索紧结、较圆直,色泽黑润纯和带有松烟香橙黄醇厚黄褐匀嫩湖南黑砖、花砖砖形平整、花纹图案清晰、色泽器纯正或带松烟香橙黄或醇和或橙红略菌花茂盛”,色泽黑褐纯正并具有特殊的“菌橙黄醇厚或花香南路边茶纯正,具有老茶香、油褐红明卷折成条、色泽棕褐油润醇和棕褐粗老uan西路边茶方包四角稍紧、茶条色泽黄褐稍带烟焦气黄褐,含梗方包)红黄青砖茶砖片形态端正,平整光滑香气纯正无青味橙黄明醇正暗褐粗老普洱茶条索肥壮、重实,色泽褐红,呈猪香气具有独特的陈香浓明醇厚回厚实呈褐红Yunn(熟茶)肝色或灰白六堡茶纯陈、带有松烟香味和甘醇爽黑润光泽呈铜褐色Guangxi槟榔味Hcp中国煤化工NMHG2期何华锋黑茶香气化学研究进展施兆鹏等3认为,黑茶特征香气的形成程中对各种底物作用而产生的一些风味香气;来自3个方面,一是荼叶本身芳香物质的转三是烘焙中形成和吸附的一些特殊香气。在此化、异构、降解、聚合形成黑茶的基本茶香;基础上笔者绘制了黑茶特征香气形成的示意是来自微生物及其分泌的胞外酶,在渥堆过图(图1)。采摘鲜叶黑茶加工成品黑茶后发酵、干燥、陈氨基酸,蛋白质化等条偶联OMe件下的异构OMe湿热化作用氧化糖苷,碳水化合物甲氧基苯类儿茶素,黄酮类矿物质元CHO素,水氧化反-2-顺4-庚二烯醛5,6-环氧β-紫罗酮胡萝卜素,色素a,β-烯醛、烯酮类化合物碳代谢微生物的参与其他香气成分氮代谢鲜叶中固有芳香物质黑茶特征香气图1黑茶特征香气形成示意图Fig 1 Schematic diagram to the flavor formation of Chinese dark tea2黑茶香气的化学特性吡啶、呋喃类衍生物,如吲哚、喹晽等。原料、加工工艺以及产地等的不同,茶糖苷的降解产物、美拉德反应的产物、脂叶的香气属性及其特征性成分均有所不同类氧化降解的产物,以及萜烯类化合物被认为叶国柱等2证实绿茶的板栗香特征与B-紫罗是茶叶香气的主要成分。依据化学结构特酮、橙花叔醇、1,4-二十烷二烯、2,.6-二叔丁点,宛晓春等将茶叶香气成分分为四大类:基苯醌等相关;Kuo等2发现N-乙基琥珀酰①脂肪类衍生物,如脂肪族醇、酸、酮类。代亚胺、2-乙酰基吡咯、2-吡咯甲醛和3-羟基吡表物质有顺-3-己烯醇(又称青叶醇)、反啶等含氮杂环化合物与乌龙茶的焙火香特征己稀酸(又称青叶酸)。此外,还有紫罗酮、相关;而王秋霜3等硏究发现红茶典型的花顺茉莉酮等环状脂肪族衍生物。②萜烯类衍生香、果香、甜香特征与芳樟醇、香叶醇、芳物,如芳樟醇、香叶醇、橙花叔醇等。③芳香樟醇氧化物、橙花醇等萜烯类化合物相关。族衍生物,主要是芳香族醇类、酸类、醋类,而黑茶香气的特征在于其独特的“陈香”、“菌如苯乙醇、苯甲酸、苯甲醇、水杨酸甲酯等。花香”等属性H中国煤化工与1,2,3④含氮、氧、硫等杂环类化合物,主要是吡咯、及1,2,4-三甲CNMHG合物相茶叶科学卷关1225,而烯醛类化合物则与“菌花香”的基-1,2-丙二醇,并检测到吡咯、1-乙基吡咯特征存在一定联系26等成分,正是这些组分不同和含量比例的差异王坤波等0研究指出,黑茶后发酵阶段茶导致感官审评时六堡茶的香气表现出两种不儿茶素在黑曲霉( Aspergillus niger)等微生物同风格。作用下经降解以及甲基化形成的1,2,3-三甲氧基苯、3,4-二甲氧基苯、4-乙基-1,2-二甲氧基3加工工艺对黑茶香气化学成分的影响苯等苯甲醚衍生物是与黑茶“陈香”特征密切茶叶的加工过程是茶叶内含物质剧烈变相关的组分。同时,也有研究2指出,苯并化的过程,是形成黑茶色泽红褐、滋味醇厚、噻唑、/紫罗兰酮、.6,7,a四氢化4,4,a三香气陈纯品质特征的基础;另一方面,加工工甲基-2(4H)苯并呋喃酮、菲、邻苯二甲酸单(2-艺的改善也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茶叶香气以乙基己基)酯可能与普洱茶的陈香特质存在及滋味品质。黑茶加工的基本流程包括杀青定的联系。在对普洱茶陈香香气的分析中,吕揉捻、渥堆以及干燥,每道工序工艺条件的不海鹏等2指出具有陈香特征的普洱茶中B芳同都会形成黑茶不同风格的香气特征樟醇、葵醛、壬醛、水杨酸甲酯、3,4-二甲氧基苯、4-乙基-1,2-二甲氧基苯,以及2,6-二叔3.1后发酵工艺的影响丁基对甲苯酚的含量明显高于普通不具有陈3.1.1渥堆香特征的普洱茶,同时他们认为普洱茶的陈香黑茶注重渥堆工序,湦堆过程中,微生物成分以杂氧化合物和醇类为主。陈梅春等28作用下的后发酵以及茶叶本身的湿热作用是在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黑茶独特品质形成的关键。此过程中,各类物( HS-SPME-GC-MS)分析陈年普洱茶的挥发质均发生较大变化,其中,甲基化过程被性成分时发现,陈年普洱茶的香气成分以高沸认为是黑茶特征香气成分形成的主要途径。在点的芳烃类及其衍生物和萜烯类化合物为主,对渥堆阶段普洱茶香气成分变化的研究中发以酯类及其衍生物为辅。而2,2,5,5-四甲基联现,随着渥堆时间的延长,低沸点的花香型香苯和1,2,3-三甲基-4-丙烯基萘是芳烃类及其气成分如苯甲醇、氧化芳樟醇、芳樟醇等逐渐衍生物的主体,∝-雪松烯和长叶烯两种异构体减少;而陈香型香气成分1,2,3-及1,2,4-三甲是萜烯类化合物的主体氧基苯等甲氧基芳香族化合物的含量则逐渐此外,王华夫等还在湖南黑毛茶的研增加321。究其原因可能在于霉菌和酵母菌联究分析中鉴定出6-甲基-5-庚二烯-2-酮、间苯合作用下的酚羟基的甲基化反应随着渥堆时三酚、筚澄茄油烯、N、N-二甲基-2-嘧啶酰胺、间的延长而进行得更为充分,这也有效揭示了邻甲酚、3-氨基-4-甲基苯酚、二苯并呋喃等普洱茶茶香的陈香、纯和的特征13。然而,l1种在绿茶中未检测到的香气成分。邹瑶等伴随发酵程度的加深,具有木香、萜香特征的研究指出,与湖南黑茶相比,四川黑茶的香气含氧萜类物质急剧减少,芳香族化合物大量增成分中酸类、醛类的含量较高,且β-紫罗兰酮、加,普洱茶香气则表现出仓味重、带酸气的不6,10,14-三甲基十五烷酮的含量所占比重较良品质34。因此,适度的发酵才能充分协调大。陈文品等研究比较了具有槟榔香和菌各类香气成分之间的比例关系,也才能保证普香韵的六堡茶香气组分,结果显示具有槟榔香洱茶纯正的陈香品质。此外,胡捷等3研究的六堡茶中检测出较高含量的具有花果香特发现,在冬季渥堆的普洱茶样中,甲氧基苯类点的芳樟醇和D-柠檬油精等,而在菌香韵六物质的含量相较于其他季节渥堆普洱茶的含堡茶中则检出较高含量的醇类化合物3-甲氧量要高,这也TYHa中国煤化工香浓郁CNMHG期何华锋黑茶香气化学研究进125的品质。在硏究浙江小叶种夏秋晒青毛茶渥堆比较分析了晾干、晒干、烘干普洱茶的香气成过程中茶叶香气变化时,金冬双等36从制茶分,结果显示晾干样中香气成分有34种,其样中共检测到萜烯类及其衍生物、烷烃类、芳中酯类含量最高;晒干样中香气成分27种,香族、醇类、醛类、酮类、酯类和酸类等8酮类含量最高;烘干样中香气成分22种,醇类物质,其中主要成分是萜烯类及其衍生物,类含量最高。而与普洱茶陈香特征相关的联苯香气物质种类在渥堆10d后达到最大值(47类芳香物质只在晾干样中检测得到,因此说普种),其相对百分含量在渥堆5d后达到最大洱茶宜采用晾干方式。需要指出六堡茶中的值(95.78%)。小叶种经渥堆制成的茶,其香“松烟香”是在松柴明火烘焙条件下产生的苯气特征性成分有:α-柏木烯、β-柏木烯、α-古并芘类物质,是受旧时生产条件限制而产生,芸烯、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雪松醇(柏木不应作为六堡茶的特征香气。醇)等,以萜烯类及其衍生物为主3.3贮藏陈化工艺的影响3.1.2发花同样,茯砖的发花工艺在茯砖特征香气品与其他茶类相比,黑茶更耐贮藏,且经过质形成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王华夫等126在段时间的贮藏,黑茶品质会得到提升(后熟对茯砖发花过程的研究中发现,随着发花工序作用),其香气也表现出“越陈越香”的特点。的进行,几乎所有的醛酮类和2,5-二甲基吡随着储存年份的增加,陈化熟茶的特征香气以嗪、2,6-二甲基吡嗪等杂环化合物的含量均有杂氧化合物为主,陈化生茶的特征香气则以酯所增加,而对“菌花香“有重要贡献的(反,类和酮类物质为主。而与陈香特征相关的顺)24庚二烯醛、(反,反)庚二烯醛以及(反,甲氧基苯类化合物如1,23二三甲氧基苯、123反)-2,4-壬二烯醛等化合物含量的增加最为显加最为显三甲氧基5-甲基苯等,在生茶的贮藏过程中,著。在另外一项对茯茶“散茶发花”过程香气随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成分变化的研究中,何红霞等指出,随着在熟茶的贮藏过程中,甲氧基苯类化合物的含发花过程的进行,香气成分总含量呈增加的趋量则持续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普洱势,其中醇类增加幅度最大,而醛类、酮类物茶越陈越香的特质超高压处理可在一定质则表现为逐渐减少的趋势。程度上改变酶的物化特性以及化学反应速度,克服黑茶仓储陈化周期长的不足,同时也可减3.2干燥工艺的影响少渥堆发酵所产生的异杂、霉臭、酸馊气味作为黑茶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干燥过程在对不同年份茯砖茶香气物质的测定与中长时间的湿热处理,多酚类物质进一步氧化分析中,黄亚辉等研究指出,茯砖茶香气聚合,儿茶素等与糖类、氨基酸类物质进一步成分以烷、烯等碳氢化合物以及醇、酯类物质作用,对黑茶特有品质的形成尤为重要。蔡宗为主,且随着贮藏年份增加香气组分含量显著寿等③8在对普洱茶干燥工艺的研究中发现,经提高,而香气成分种类则减少。另外,他们还过干燥处理,黑茶中萜烯类、醇类香气成分含指岀与茯砖荼菌花香密切相关的烯醛类物质量增加显著。在充分保证普洱茶特质以及后续只在新茶中被发现,在陈茶中未检测到。而六贮藏过程“熟化”效果的基础之上,他们提出堡茶的槟榔香气是一种类似淡雅的果香了以第1阶段干燥温度40℃、干燥时间12h;味,与槟榔的干燥成熟种子或其切片的香气相第2阶段干燥温度50℃、干燥时间18h;第3似,且这种香气在新茶中岀现的情况较少,随阶段干燥温度60℃、干燥时间6h作为普洱茶着贮藏陈化时间的延长会产生明显的槟榔果干燥的最佳工艺条件。此外,不同的干燥方式香气,到目前也会形成黑茶迥然不同的香型。张灵枝等笔者认为这种H中国煤化工不明确CNMHG工原料茶叶科学35卷本身具有的香气前体以及当地贮藏环境条件施兆鹏13、周红春50,廖东兴5等分别论述关系密切了微生物与黑茶品质形成的关系,一致认为微生物的存在对黑茶特有品质尤其是“菌花4微生物对黑茶香气的影响香”的形成有积极作用。赵振军52、周才碧53、黑茶独特品质的形成与黑茶中微生物的许永立等分别总结分析了近年来黑茶真菌作用密切相关。黑茶加工过程中已分离得到对黑茶品质成分的影响。由此,笔者归纳总的微生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真菌、酵母以结了黑茶加工过程中在一定湿热条件下,微及细菌等。对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等真菌的生物的参与机制及其对黑茶品质形成的影性质,近年来得到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464。响,如图2所示。生长,代谢碳代谢氮代谢黑茶在制品微生物黑茶色泽,香气氧化联滋味等品质胞外酶的酶促作用图2微生物在黑茶加工中的作用示意Fig 2 Schematic diagram to the effect of microorganism in the processing of Chinese dark teⅹuⅩ等③在研究普洱茶真菌发酵时指香气的影响中发现,以过氧化物酶、风味蛋白出,黑曲霉对单萜醇类香气物质的糖苷前体的酶、纤维素酶3种酶处理后的普洱茶样,其香降解以及儿茶素的降解、甲基化起到关键作气成分均以1,2,3-三甲氧基-5-甲基苯为代表用。在普洱茶不同有益菌固态发酵的研究中,的甲氧基苯类物质为主,而过氧化物酶处理样张春花等发现以绿色木霉固态发酵的普洱的甲氧基苯类物质含量最高。黑茶加工过程茶其香气成分中萜烯醇及其衍生物含量最髙中,不同条件处理通过对微生物以及酶活性的香气表现为陈香透花木香;以黑曲霉、少根根直接干预,间接或直接地影响到黑茶品质尤其霉固态发酵的普洱茶香气成分中甲氧基苯及是香气特征的形成。在对渥堆发酵工艺的优化其衍生物含量最高,香气陈香中透花果香;以过程中,冯超浩等研究发现,渥堆发酵初酿酒酵母固态发酵的普洱茶香气成分中萜烯期的优势菌种为霉菌,中期则让位于酵母,而醇类及甲氧基苯类化合物含量均比较高,香气后期细菌会大量生长;而普洱茶的香气成分也表现为陈香较显。周才碧等3在对黑曲霉与从晒青毛茶的以萜烯醇类为主转变为普洱熟普洱茶品质形成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微生物不茶的甲氧基苯以及萜烯类等陈香特征的组分。仅本身参与黑茶内含物质的代谢,其分泌的胞外酶同样会对多酚类物质的氧化、糖类以及蛋5其他因素对黑茶香气的影响白质的降解和异构化等复杂反应起到促进作原料老嫩中国煤化工茶香气A,1用。林夏丹等在研究不同酶处理对普洱茶的形成。黑茶CNMHG老叶中期何华锋,等:黑茶香气化学研究进展127酮类和内酯类化合物含量高,这些物质对于在利用SPME与GCMS联用技术分析黑黑茶特殊香气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同样,茶香气的实验中,吕世懂等64发现紫鹃普洱与其他茶类一样,不同的采摘季节制成的黑熟茶和大叶普洱熟茶的香气成分均以杂氧化茶品质自然也不同。春季茶树经过冬季的休合物和醇类为主;而安化黑茶则以酮类和碳氢养,积累了大量的营养成分,富含大量有助化合物为主,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产地于提升茶叶香气的成分,所以春茶的品质是以及加工工艺有关。DuLP等6进一步从萃取最好的:夏季茶树生长很快,生长期短,消头材质、萃取时间、茶叶样品用量、萃取温度耗了大量的养分;秋季经过两季的采摘,内等诸多因素出发,优化了适用于普洱茶甲氧基含营养物质减少明显60芳香族香气成分的SPME萃取条件,最终确定茶叶香气具有含量微、组分复杂、易挥发、了75μmCAR-PDMS萃取头,4g普洱茶样,不稳定的特点,提取方式的选择对茶叶香气本茶水比1:2.8,离子强度0.316gmL,在300质的反应会产生显著影响。茶样香气成分提取rmin1搅拌下,于71℃萃取50min,解吸附4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常压水蒸气蒸馏并同时蒸min为普洱茶甲氧基芳香族香气成分最佳萃馏萃取(SDE)、减压蒸馏萃取法(VDE)、顶取条件空分析法(HAS)、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SF)、固相微萃取法(SPME)等61在对6讨论与展望湖南茯砖茶香气成分的 SPME-GO- TOF-MS分任何一种茶叶的香气都是多种香气成分析中,颜鸿飞等认为湖南茯砖茶香气成分相互协调作用的综合表现,且各成分之间不同以醛类和酮类为主,在共分离得到的93种香的感官阈值和呈香值(OAV, odor active value),气组分中,反,反-24-庚二烯醛、甲基庚烯酮、以及不同浓度的配比使茶叶呈现出丰富而怡2-戊基呋喃、香叶基丙酮、(E,E)-3,5-辛二烯人的香型。近年来,伴随科技以及检测手段快2-酮、6-甲基-3,5-庚二烯-2-酮等的含量较高。速发展,黑茶香气化学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这一结果与黄亚辉等{4人的研究结果相悖发展,然而黑茶的香气极为复杂,如与“陈香”、导致这两种差异性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茶叶“菌花香”等黑茶特殊香气显著相关的特征性香气的提取方式不同,前者以SPME法提取茯成分的筛选与结构表征、与黑茶香气特征的构茶中香气成分,而后者采用SDE法提取茶叶效关系等有待进一步明确。另外,还需要从化香气。即便采用相同的提取方式,由于提取溶学官能团转化的角度深入研究黑茶香气化学剂对各香气组分提取能力的不同,也会对茶叶成分的变化规律,比较分析同一构架分子不同香气成分的分析产生明显的干扰。洪涛等2氧化态的定性定量关系,揭示黑茶香气的形成在使用VDE法提取普洱茶香气成分时发现二机理,为调控黑茶品质的加工工艺奠定理论基氯甲烷对碳氢化合物、杂氧化合物、酮类以及础。此外,微生物的参与和作用是黑茶独特香含氮化合物的提取效果较好,而乙醚对酯类、气形成的重要因子之一,对黑茶加工过程中微酚类物质的提取效果较为理想。相较于SDE生物的参与机制以及代谢途径进行深入研究和VDE法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可能导致的是揭示黑茶特征香气形成的重要环节次生反应,SPME法不需要有机试剂,且操作温度相对温和,萃取得到的香气化合物更能贴参考文献近茶叶本身的香型。邓静等63于2014年对SPME技术在茶叶香气分析中的应用情况进]陈椽.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际[茶业通报,197(z148-57行了专题介绍。中国煤化工[2]陈宗懋.中国CNMHG业出版社,茶叶科学卷2000:272,[22 Kuo P C, Lai Y Y, Chen Y J, et al. Changes in volatile[3]秦大东,黑茶的发展简史[].茶业通报,1983(6):33-35ompounds upon aging and drying in oolong tea production[4]张静,湖南黑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长沙[I.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11湖南农业大学,2013:2-791(2):293-301邹瑶,齐桂年,四川黑茶的研究进展及展望[C]第十五届[23]王秋霜,陈栋,许勇泉,等,中国名优红茶香气成分的比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论坛: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发展论坛较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13,13(1):195-20论文集,贵阳,2013:1-4[24]吕海鹏,钟秋生,林智,陈香普洱茶的香气成分研究[6]闫列娟.陕南黑茶加工工艺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茶叶科学,2009,29(3):219-224.技大学,2012:1-4[25]刘敏,胡成芸,陆绎玮,等,普洱茶香气成分研究进展[[7]吴朝比,黄建安,刘仲华,等,黑茶调节高脂血症作用及中国茶叶加工,2013(2):38-41机理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1,32(19):307-311[26]王华夫,李名君,刘仲华,茯砖茶在发花过程中的香气变[8]陈智雄,齐桂年,邹瑶,等,黑茶调节脂质代谢的物质基化[茶叶科学,1991,11(Supp):81-86础及机理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2013,33(3):242-252[27]洪涛,黄遵锡,李俊俊,等,普洱熟茶和生茶香气成分的[9 Zhang L, Zhang Z-z, Zhou Y-b, et al. Chinese dark teas提取和测定分析[J茶叶科学,2010,30(5):336-342.Postfermentation, chemistry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J.[28]陈梅春,陈峥,史怀,等,陈年普洱茶特征风味成分分析[门.茶叶科学10] Wang Ke,LiuF, Liu Zh,etal, Comparison of catechins and[29]王华夫,李名君,刘仲华,等,黑毛茶香气组分的研究[J茶叶科学,1991,ll( Suppl):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 and gas chromatograph[30]陈文品,陈平韬,杨洪元,等,六堡茶感官理化品质及挥mass spectrometer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发性香气分析研究[C]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31[I1 Lv H-p, Zhang Yj, Lin Z, et al. Processing and che[31]川上美智子,小林彰夫,山西贞.堆积茶-中国产砖茶匕黑onstituents of Pu-erh tea: A review [] Food Research茶的香气特征[日本农芸化学会志,1987,61(4)International, 2013, 53(2): 608-61812]吕海鹏,林智,张悦,等.普洱茶中主要矿质元素分析[J.[32]谷勋刚,张正竹,宁井铭.普洱茶渥堆样品及成茶中游离茶叶科学,2013,33(5):411-419态与酸解态香气香型变化研究门食品工业科技,201113]施兆鹏,刘仲华,黄建安,等,论黑茶品质及风味形成机32(7):96-102理[C]湖南省茶叶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33]谷勋刚,张正竹,宁井铭,等,普洱茶渥堆阶段游离态香288-296气成分分析及含量变化[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0,36(4)[4]罗珍美.茯砖茶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3:834]任洪涛,周斌,夏觊国,等,不同发酵程度普洱茶香气成[15]刘小玲,李颖,姜元欣,等,广西六堡茶主要特征成分分分的比较分析[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32(11):23-26析门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0(1):[35]胡捷.不同季节普洱茶渥堆过程动态分析[D.广州:华46-50南理工大学,2013:37[16]施兆鹏,黄建安。茶叶审评与检验[M].北京:中国农业出[36]金冬双,龚淑英,林宇皓,等.小叶种夏秋茶渥堆加工版社,2011:102-104程中香气成分研究[J]茶叶科学,209,29(2):11111η]陈椽.制茶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178-334.[37]何红霞,金莉莎,茯茶“散茶发花”过程香气成分的变化门[18]任洪涛,周斌,秦太峰,等,普洱茶挥发性成分抗氧化活茶业通讯,2012,39(1):15-19性研究门。茶叶科学,2014,34(3):213-220[38]蔡宗寿,张霞,普洱茶干燥工艺的研究[J.试验研究19]姚珊珊,茶叶香气化学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2012(3):66-696-8[39]张灵枝,陈维信,王登良,等,不同干燥方式对普洱茶香[20]宛晓春.茶叶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气的影响研究[J茶叶科学,2007,27(1):71-7539-49[40]吴平,六堡荼松烟味探析门].中国茶叶,2010,32(8)[21]叶国注,江用文,尹军峰,等,板栗香型绿茶香气成分特中国煤化工征研究[。茶叶科学,2009,29(5):385-394[41]曹艳妮,刘通HCNMH和甲氧基期何华锋黑茶香气化学研究进苯类成分分析[食品工业科技,2012,33(5):128-133Development of Volatile Compounds in the Puer Tea[42]张灵枝,王登良,陈维信,等,不同贮藏时间的普洱茶香Manufacturing Process [J]. Engineering in Life Sciences,气成分分析[园艺学报,2007,34(2):504-5062005,5(4):382-386[43]林凤英,杜冰,余铭,等,超高压对普洱茶陈化过程的影[56]张春花,单治国,袁文侠,等,不同有益菌固态发酵对普响[门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40(8):142-148洱茶香气成分的影响研究门.茶叶科学,2010,30(4)[44]黄亚辉,王娟,曾贞,等,不同年代茯砖茶香气物质测定251-258与分析[食品科学,2011,32(24:261-266[57]林夏丹,李中皓,刘通讯,等,不同酶处理对普洱茶香[45]吴平,温志杰,郭维氵六堡茶之槟榔香味溯源和辨气成分的影响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08,24(5)析[茶叶,2010,36(2):71-76420-423[46]蔡正安,刘素纯,刘仲华,等,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纤维[58]冯超浩.不同渥堆工艺条件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D].广素酶的酶学性质研究[茶叶科学,2010,30(1):57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1-70.[4η]关美玲,刘素纯,黄建安,等,氟对黑茶中的冠突散囊菌[59]任洪涛,周斌,夏凯国,等,不同级别普洱生茶香气成分和黑曲霉生长的影响[J茶叶科学,2010,30(3),157-16比较分析[J现代食品科技,2010,26(9):1013-1017[48]蔡正安,刘素纯,刘杏益,等,冠突散囊菌在不同茶类及[60]周斌,任洪涛,秦太峰,等,采摘季节对普洱生茶香气品几种植物材料上“发花”的研究门.茶叶科学,2010,30(4):质影响研究[J食品科技,2011,36(1):56-58263-268[6]李永菊,茶叶香气的提取方法[茶叶科学技术,2006(4)[49]黄浩,刘仲华,黄建安,等,“发花”散茶中“金花”菌的分离鉴定[茶叶科学,2010,30(5):350-354[62]颜鸿飞,王美玲,白秀芝,等,湖南茯砖茶香气成分的0]周红春,萧力争,刘仲华,微生物与黑茶品质形成研究进SPME-GC- TOF-MS分析[食品科学,2014,35(22)展[C]湖南省茶叶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176-180[63]邓静,王远兴,毛雪金,等,固相微萃取(SPME)在茶叶[5]廖东兴,渥堆中几种微生物及酶与普洱茶品质关系研究香气分析中的应用.食品工业科技,2014,35(2)[D]重庆:西南大学,2008:1-38346-349.2]赵振军,刘勤晋.普洱茶中真菌研究进展[]茶叶科学,[64]吕世懂,姜东华,杨凡,等.顶空固相微萃取GC-MS分析2014,34(3):205-212普洱熟茶与安化黑茶香气成分.热带作物学报,2013[53]周才碧,张敏星,蒋陈凯,等,黑曲霉及其与普洱茶品质34(8):1583-1591关系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14,34(2):88-9165 Du LP, Wang C, Li JX, et al. Optimization of headspace[54]许永立,赵运林,曾红远,等,不同类型冠突散囊菌对茯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upled with gas砖散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20139(18):200-20lethoxyphenolic compounds in pu-erh tea [J].J Agric Foo5 xu xZhu Y, Influence of fungal fermentation on thehem,2013,6l(3):561-568中国煤化工CNMHG

论文截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