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创伤后成长与生命意义感、经验性回避 青少年的创伤后成长与生命意义感、经验性回避

青少年的创伤后成长与生命意义感、经验性回避

  • 期刊名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文件大小:
  • 论文作者:熊朋迪,杨乐,祝卓宏
  •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 更新时间:2022-04-06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目的:探讨青少年创伤后成长与生命意义感、经验性回避的关系.方法:选取四川某职业高中一年级全部新生共1808名为研究对象,回收有效问卷1530份.采用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生命意义量表(MLQ)、接纳与行动问卷(AAQ-Ⅱ)进行调查.结果:存在生命意义感、寻找生命意义感得分与PTGI得分正相关(r=0.47、0.30,P<0.01).回归分析显示,存在生命意义感(β=0.48)、寻找生命意义感(β =0.16)得分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均P<0.001;存在生命意义感、寻找生命意义感、经验性回避三阶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3=-0.09,P<0.001).其中,经验性回避低分组,存在生命意义感和寻找生命意义感在对创伤后成长预测中二阶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o.10,P<0.05),经验性回避中等组和高分组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青少年的创伤后成长与存在生命意义感、寻找生命意义感关系密切,提示增强存在生命意义感和寻找生命意义感可增强创伤后成长的程度,同时经验性回避程度调节着存在生命意义感、寻找生命意义感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

论文截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