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实践美学60年:发展与超越——以李泽厚为例
- 期刊名字:社会科学辑刊
- 文件大小:
- 论文作者:徐碧辉
-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 更新时间:2022-06-21
- 下载次数:次
实践美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产生的最重要的美学理论成果,1950年代后期-1960年代前期为实践美学的萌芽与雏形阶段,1970年代末-1980年代前期是实践美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1980年代后期以来,实践美学呈现出深入与分化的发展态势.中国实践美学有着众多的代表人物,其中,以李泽厚的实践美学最具有典型性.在实践美学的萌芽期,李泽厚用马克思实践观点去解释美的本质,提出美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被称为社会实践派.之后,李泽厚仍然强调美的客观社会性内容,但已经把讨论的重点转向了美的客观社会性的哲学根基--自然的人化问题,并基本上提出了自然人化的核心思想--自然和人关系的改变,自然不再作为人类的仇敌,而是在实践改造的基础上,以其感性吸引人,成为人的审美对象.在和随后的一系列论文中,他把马克思主义阐释为一种实践论哲学,提出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就是实践论,并用"积淀说"去补充、改造康德的知情意三分说,对人类文化心理结构作出了独到解释.对于传统的真善美之间的关系,他提出了"以美启真"和"以美储善"说,认为审美境界是最高的人生境界,21世纪将是教育的世纪.80年代,李泽厚为其学说补充进了内在自然人化的思想,自然人化学说得到了完整的表述.80年代末以后,李泽厚把视野重点转向了美感问题,至此,实践美学观点真正得到展开.80年代以后,李泽厚不满足于仅仅从西方学术史中寻找美学的理论依据,而是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以传统儒家的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来对抗、补充西方工具理性所造成的异化,以中国传统的宗教性道德作为新时期思想文化建设的思想资源,从而在对传统文化的"转换性创造"中为中国未来的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一份思想参照.他进一步阐述了实践美学和人类学哲学本体论学说,提出了"内在自然人化"、"新感性"、"人的自然化"等学说.同时,李泽厚实践美学中也存在着问题:思维方式的二元论,自然人化的"度",双重(多重)本体,等等.这些问题有的需要进一步深入研讨,如关于自然人化的"度",有的属于实践美学本身的在思维方式和建构方式的问题,如思维方式上的二元论,双重本体问题等.
-
C4烯烃制丙烯催化剂 2022-06-21
-
煤基聚乙醇酸技术进展 2022-06-21
-
生物质能的应用工程 2022-06-21
-
我国甲醇工业现状 2022-06-21
-
JB/T 11699-2013 高处作业吊篮安装、拆卸、使用技术规程 2022-06-21
-
石油化工设备腐蚀与防护参考书十本免费下载,绝版珍藏 2022-06-21
-
四喷嘴水煤浆气化炉工业应用情况简介 2022-06-21
-
Lurgi和ICI低压甲醇合成工艺比较 2022-06-21
-
甲醇制芳烃研究进展 2022-06-21
-
精甲醇及MTO级甲醇精馏工艺技术进展 202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