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伦理”概念的再形成 近代中国“伦理”概念的再形成

近代中国“伦理”概念的再形成

  • 期刊名字: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文件大小:
  • 论文作者:李萍
  •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 更新时间:2022-04-27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伦理”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不同含义.汉朝以后逐渐固定为“伦常名教”,其作为社会秩序维护手段的功能得到强化.近代日本接受西学时,用“伦理”一词对译“ethics”,将“伦理”看作关于善恶价值的理性探究,因此,“伦理”与“道德”被区分开.中国近代开明人士吸收日式西学时,对“伦理”意义的理解出现了分化.张之洞、陈衍等人只是将“伦理”看作传统修身、道德内容的现代正规学校课程,王国维、刘师培等人则注意到“伦理”的内容与社会事务有关、伦理的形式来自哲学形而上学.20世纪最初的10余年间,“伦理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但自此以后,文化复古主义和政治保守主义占据上风,“伦理”的现代意义逐渐式微,“伦理”越来越被解释为传统的人伦之理、伦常名教,完成了“伦理”概念的再形成过程.

论文截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