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易学论域中太极之义的变迁 传统易学论域中太极之义的变迁

传统易学论域中太极之义的变迁

  • 期刊名字: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文件大小:
  • 论文作者:赵中国
  •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 更新时间:2022-04-17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太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一句话.因此句表述,太极一方面成为八卦产生的首要环节,另一方面又因为八卦不仅是图画符号,而且象征天地万物,所以太极也成为天地发生和存在的一个本源或本体环节.传统易学史中的太极之义约有十三种之多:北辰、元气、无、先天本体、未分之一、一物而两体、理、心、阴阳之浑合者、天地之性、非理非心非气的天道本体、大中之道、不变之一.此诸种阐释的内涵及其义理变迁是诠释者们四种考察角度的产物:宇宙论的视野、本体论的视野、作八卦的视野和蓍卦过程的视野.太极诠释史中存在着从宇宙论概念向本体论概念发展的过程.邵雍从作八卦角度论述太极概念是易学一大发展,清朝考据学派主张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为蓍卦过程的概念并不符合早期易学的观念.太极本体论的阐发史中,邵雍和胡煦贡献最大.

论文截图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