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备物致用”与“备而不用”之间——一种比较哲学视野下的中国式“用具形上学”的分析 器:“备物致用”与“备而不用”之间——一种比较哲学视野下的中国式“用具形上学”的分析

器:“备物致用”与“备而不用”之间——一种比较哲学视野下的中国式“用具形上学”的分析

  • 期刊名字: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文件大小:
  • 论文作者:张再林
  •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 更新时间:2022-04-21
  • 下载次数:
论文简介

从一种比较哲学视野出发,本文指出和西方一样,中国传统哲学中亦存在着一种“用具的形而上学”,与此同时,还为我们揭示出了中西“用具的形而上学”之间的根本区别;如果说西方传统的“用具的形而上学”的“用具”仅为“有用”的“用具”的话,那么中国传统的“用具”则体现为“备物致用”的“用具”(用器)与“备而不用”的“用具”(礼器)二者兼而有之;进而,如果说前者基于“用器”之用,以一种“道以器显”的方式而为我们更多地彰显了合乎“目的性”的“人”之道的话,那么,后者则基于“用具”的“用”与“无用”的二重性,以一种“道以器显”的方式,使中国哲学既走向了合乎“目的性”的“人”之道,又走向了“目的性”消解的“天”之道,而游刃有余、从容中道于“天”、“人”之间.无疑,中国哲学的“器”的二重性的揭示,不仅以一种体用不二的方式使其亦“天”亦“人”之道的哲学之谜得以破译,也为“器的文明”旗帜下的现代人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困境,提供了一种可操作性的器用实践方式的借鉴.

论文截图
下一条:累:轻与重
版权:如无特殊注明,文章转载自网络,侵权请联系cnmhg168#163.com删除!文件均为网友上传,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务必24小时内删除。